李成晴
摘要:通過明代李開先、馮惟敏著作中運用“豬毛繩”之例,補證張崇琛先生之說,且解釋劉刊等《聊齋志異》白話本將《馬介甫》篇“毛綆”解作豬毛繩的合理性。后據《于公案》、李鴻章奏折中的用例推論清代后期“豬毛繩”可能已成為華北方言的通用語匯。
關鍵詞:豬毛繩;李開先;馮惟敏;聊齋志異;毛綆
中圖分類號:I207.37 ? ?文獻標識碼:A
近讀《蒲松齡研究》2014年第2期刊發的張崇琛先生《“豬毛繩”所透露出的〈金瓶梅〉及〈醒世姻緣傳〉作者信息》一文 [1] ,其中實證諸例很令人信服,“豬毛繩”為豬絨廢料所紡成的繩索這一解釋,也合于史實。唯文中謂“豬毛繩的使用范圍并不廣,僅于筆者老家的諸城西鄉一帶常見”,且據以作為《金瓶梅》、《醒世姻緣傳》作者為丁惟寧、丁耀亢“諸城說”之佐證,似非定讞。
按明李開先《散對才拙宜乎人不以命窮乃爾》曰:“麻面胡腮羊肚石倒栽蒲草;撇唇歪嘴海螺杯斜嵌珍珠;粗眉大眼豬毛繩橫綴鈴鐺。” [2] 1643李開先為山東章丘人,此條散對可證明嘉靖間章丘一代亦有“豬毛繩”之語匯。又明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卷一大令《[黃鐘·醉花陰]聽鐘有感·刮地風》:“那一個消停半時霎,動不動就當賊拿,豬毛繩丟在膊兒上掛。” [3] 614又同書《擊節余音》之《十一煞》:“床前拖下三魂喪,枕上揪來四鬂蓬。豬毛繩牽出花胡洞,赤緊的項圈兒怎解紐扣兒難松。” [3] 679兩次用到“豬毛繩”這一語匯。馮惟敏為山東臨朐人,其散曲中大量運用臨朐方言,已有研究成果如刑永革《馮惟敏散曲的語料價值》已經對其進行了探討 [4] 。由馮惟敏散曲中兩用“豬毛繩”,也可證明在嘉靖、萬歷年間,在山東臨朐地區也有“豬毛繩”這一方言語匯的應用。
除《金瓶梅》、《醒世姻緣傳》外,明代載籍所錄,“豬毛繩”一詞唯見李、馮二人援用。因此綜合而言,可推斷《金瓶梅》、《醒世姻緣傳》作者可能是山東方言區之作者,但具體是否諸城人丁惟寧、丁耀亢父子,還有待于新材料之進一步論證。
在筆者家鄉山東淄博淄川區,祖父輩方言仍呼捆綁用的粗繩為“jū繩”,很有可能即是“豬繩”“豬(zhū)”字之音轉。因為在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等方言區聲母zh、ch、sh與j、q、x混用的情況非常普遍,而北方方言也多有古音之遺留。由此聯想到蒲松齡《聊齋志異》卷六《馬介甫》一篇,中有“穿以毛綆, 懸梁上”一語,劉刊等《聊齋志異》白話本譯作“穿上豬毛繩,把她懸在梁上” [5] 381 。明代山東方言區多見“豬毛繩”一詞,而蒲松齡的時代去明未遠,且蒲公喜將俗語詞改作典雅之文言詞,可以說劉刊等譯文還是有一定依據的。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豬毛繩”屢見于地方志書、通俗小說,例如《于公案》第五回:“且言李盡忠之妻劉氏錦瓶,夜間偶得一夢,夢中見丈夫項繞一條豬毛繩,自覺一陣陰風透骨,猛然驚醒,原是一夢。” [6] 115同書尚多次用到,例如“用豬毛繩把妹夫勒死了”、“見你兄弟二人用豬毛繩把李盡忠勒死”,“豬毛繩”似已成為繩子的一般性稱呼。甚至李鴻章《審明昌黎縣民于庭弼等殺人命案分別擬辦折(光緒十一年二月初五日)》中也用到:“張汶選、王渚蔣找得豬毛繩一根,結成單股活套。” [7] 45已有的研究皆認為《于公案》成書于北京說書藝人之手,而李鴻章奏折中涉及的昌黎縣位于今河北秦皇島市,此類奏折很可能是幕僚或當地案牘人員所擬,則清末時期,“豬毛繩”一詞在京師、京畿諸地似已成習用之詞了。
參考文獻:
[1]張崇琛.豬毛繩所透露出的《金瓶梅》及《醒世姻緣傳》作者信息[J].蒲松齡研究,2014,(2).
[2]李開先.中麓山人拙對續對[M]//李開先全集(下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
[3]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M]//續修四庫全書(第173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刑永革.馮惟敏散曲的語料價值[J].聊城大學學報,2009,(5).
[5]劉刊,等.白話聊齋(上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
[6]儲仁遜.于公案·第五回[M]//清代抄本公案小說.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7]李鴻章.李鴻章全集·奏議十一[M].顧廷龍,戴逸,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Supplement Evidence of “Pig Wool Pope” in
Shandong Dialect in Ming and Qing Periods
LI Cheng-q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Some illustrations,such as LI Kai-xian and FENG Wei-min,can be cited as supplement evidence of “Pig wool pope” in ZHANG Chong-chen's paper. Mao Geng which was interpreted as“Pig wool pope”in Bai Hua Liao Zhai is surely reasonable.“Pig wool pope”,however,was widely used in north china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s a few examples can demonstrate.
Key Words: Pig wool pope;LI Kai-xian;FENG Wei-min;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Mao Geng
(責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