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肖貞林
開墾功能材料園地
——記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教授熊善新
本刊記者肖貞林
專家簡介:
熊善新,西安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副教授。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在南洋理工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研究工作。2011年9月入選陜西省第四批“百人計劃”并回國開展工作,2013年7月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現為西安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及多個國際國內學術組織會員。主要工作集中于新型電致變色材料的制備,器件的組裝與應用研究,在構建具有界面鍵合作用的高性能有機—無機納米雜化電致變色材料與紅外隱身器件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
初次見到熊善新,這位在光電功能材料等諸多領域嶄露頭角的年輕科學家不時地發出爽朗的笑聲。這種樂觀開朗同樣從熊善新對科研的理解中迸發,他說:“身為一名科學工作者,我熱愛我的工作,我的研究才剛剛開始,未來我需要做的東西還有很多。”
熊善新出生于1976年,他成長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目睹了祖國經過改革開放由落后一步步走向繁榮的道路歷程。在20世紀90年代,也就是熊善新的孩童時代,國內的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還處于一個相對比較落后的境地,與我國日益發展的經濟形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嚴重地制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防工業的發展,也就是在那時,熊善新立志要為祖國的新材料研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4年,熊善新考入西安礦業學院新材料系,開啟了自己的新材料旅程;于四川大學博士畢業后,2005年8月至2011年8月,熊善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研究工作,開始了自己為期6年的海外求知之旅;2011年9月熊善新入選陜西省第四批“百人計劃”并回國開展工作,2013年7月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
剛過而立之年的他,卻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在采訪中,熊善新提到,雖然他開始科研比較早,可能在本領域取得了一點小成就,但是他能夠取得成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遇到了很多好老師,好前輩。包括他的本碩博導師葛嶺梅教授、周安寧教授和王琪教授,及在國外研究時的合作導師——Prof. Xuehong Lu和Prof. Bruce S. Dunn,正是由于他們的無私的授業和傳道解惑,才讓他能夠在新材料這浩瀚的大海中少走了很多彎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一些小成績。但是自己在以后需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他一直認為,作為一個科研人,如果沒有心平氣和的良好心性是做不好科研的。“貪多嚼不爛的道理,我是懂的,我的專長就是在功能高分子領域,如果讓我去別的領域的話恐怕不行,我深知我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在哪里,我熱愛我的工作,我對它一直懷有百分之百的熱情。”
談到自己的科研方向時,熊善新說,他主要研究的就是功能高分子材料方面,最初開始這個方向,就是希望自己能為祖國的工業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因為當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的新材料產業還很落后,缺少高性能的材料談何建設與發展?新材料方面的滯后不但制約了中國民生工業的發展,還大大限制了中國軍工產業的進步。
隨著自己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新型電致變色材料的制備、器件的組裝與應用研究,在構建具有界面鍵合作用的高性能有機-無機納米雜化電致變色材料與紅外隱身器件方面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同時也組裝出世界上第一根直徑僅為0.8毫米的柔性電致變色纖維。
談到自己研究成果的應用,熊善新說,新材料產業的研究是一項具有廣闊應用背景的技術,比如他研制的有機-無機納米雜化導電聚合物溶液變色材料,可應用于電致變色靈巧窗,具有節能減排,低成本等一系列優點,在民生工業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再比如他以第一研究人身份參與研究的紅外隱身器件研究,紅外隱身器件可通過改變電壓達到隨時改變軍事目標的紅外發射特征的目的,而無需重新更換涂層,這極大地提高了軍事目標在戰場上的存活概率,在軍工產業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當然,這一項項的科研成果不僅僅融匯的是榮譽,更凝聚了熊善新等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汗水,這一項項令世人矚目的成就,正是他們夜以繼日、日復一日忘我工作的濃縮體現。
目前,他正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面上項目“基于界面共價鍵構建的聚苯胺/多維碳基納米結構體雜化電致變色材料”。該項目依然和高分子材料的性能與其各級結構密切相關。
針對這個項目,熊善新認為,現有制備高性能導電聚合物電致變色材料的研究主要從化學結構和分子結構角度出發,對導電聚合物進行分子設計來改進材料的性能。作為一種高分子材料,導電聚合物的聚集態結構對材料的變色性能同樣重要。
他的設想是,在強化導電聚合物與無機納米材料兩相間相互作用,及利用無機相通過鍵合作用實現對導電聚合物聚集態結構調整上開展工作,以無機納米材料為中心結構單元構筑雜化電致變色材料。因而,該項目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共價鍵復合法制備導電聚合物/無機納米雜化電致變色材料,將三種具有高導電性和不同維數的碳基納米結構體與聚苯胺進行共價鍵聯接。
進而,利用碳基納米結構體高電導率和與聚苯胺強的相互作用增強材料的電子傳導過程;研究維數對聚苯胺分子結構、聚集態結構及離子傳輸性能的影響;分別改進影響電致變色材料工作的電子傳導和離子傳輸過程來提高材料的變色性能;研究材料變色性能的增強機理,揭示材料結構與性能關系的共性問題;拓展界面共價鍵復合法對導電聚合物聚集態結構調控和材料性能改進的普適性。
到目前為止,項目進展到第一個環節。熊善新說,任何研究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自己研究的領域從無到有,到形成一個理論體系,最后需要用實踐來檢驗。熊善新很自豪地說,自己帶了一支緊密團結的科研團隊,大家互相學習、互通有無,守望相助。他從來不給自己的學生下達任務,或提硬性要求,他深知,沒有對科研工作的真正的熱愛,是做不好科學研究的。
在說到對未來的規劃上,熊善新說到,自己生在新中國,成長在改革開放時代,親身經歷了很多事情,目睹祖國從落后的狀態成長為現在的繁榮富強的社會化強國,他深知其中的不易,他說,作為祖國的一份子,他很高興能夠在自己的專業領域為祖國的建設和軍工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他認為這不僅是一項榮譽,更是一份幸福。
熊善新說,工作使自己保持了活力,雖然自己可能已經取得了一些小的成績,但是這不是讓他驕傲自滿的資本,更不是停滯不前的理由,他現在就一個目標,希望能夠在化工領域、高分子科學,功能高分子材料和納米材料等領域創造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能夠有新的突破。

中國社會發展到如今這般強大,是無數的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熊善新說,隨著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也出現了一種浮躁的情緒,這種情緒也或多或少地蔓延到科研領域中,急功近利,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提高了,但是,整個社會群眾的科學素養卻沒有提上去,中國技術包括自己研究的新材料領域在一些方面上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差距,更多地體現在民眾的認知氛圍和整個社會團體的科學素養上的差距,這已經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項主要原因。同時熊善新提到,同樣是中國人在國外可以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在國內卻不能真正發揮出自己的水平,這不僅僅是硬件的差距,更多的可能是軟件的不足。其實國內部分科研院所的硬件設施甚至已好于國外的研究機構,但在研究成果上卻相差甚遠,因此如果要尋求突破,我們的評價體制,軟件環境等還需較多改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