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興 吳國章 盧德湖 賴茂濤
摘 要:通過分析龍巖市產業結構變遷歷史和發展趨勢,揭示龍巖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提出龍巖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模式,闡述龍巖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政策選擇。
關鍵詞:龍巖市 產業結構 產業政策 研究
中圖分類號:F26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a)-0046-05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系和比例關系。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產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這種分類方法成為世界上較為通用的產業結構分類方法。我國的三次產業劃分是:第一產業: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第二產業:工業(包括采掘業,制造業,電力、煤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和建筑業。第三產業:除第一、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各業。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第三產業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
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產業結構變遷本身屬于經濟發展的基本形態之一。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產業結構呈現不同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經濟發展史也就是產業結構變遷的歷史。產業結構變遷反映著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水平。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生產力水平和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為重點,著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
龍巖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化城市,作為福建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增長極,面對“三期”疊加、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復雜局面,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 龍巖市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發展情況
1.1 龍巖市產業結構變遷:1949-2014①
建國前,龍巖市產業結構一直是農業保持絕對優勢的地位,194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449萬元,人均69元,三次產業比例為73.69:8.59:17.72。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三二”,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經濟社會。
建國后,開始著手恢復和發展一些急需的民用工業,工業持續上升,經過恢復期后,195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331萬元,人均90元,三次產業比例為74.45:9.89:15.66。到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556萬元,人均115元,三次產業比例為62.59:17.31:20.10。1958年是第二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44萬元,人均139元,三次產業比例為53.11:26.73:20.16,第二產業產值歷史上首次超過第三產業產值,產業結構首次實現了由“一三二”到“一二三”的轉變。但僅僅過了三年,1961年第三產業產值又再次超過第二產業產值,三次產業比例為51.55:22.18:26.28。產業結構形態又恢復為“一三二”并保持到1970年。經過三年調整,而且不斷擴大工業投資后,197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784萬元,人均154元,三次產業比例為50.80:26.71:22.49,第一產業繼續穩坐“頭把交椅”,但比重呈遞減趨勢。而第二產業產值又再次超過第三產業產值,產業結構形態再次恢復為“一二三”并保持到1985年。
由于改革開放后,鄉村工業逐步增多,鄉鎮企業異軍突起,198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126萬元,人均627元,三次產業比例為38.72:39.50:21.78,第二產業產值呈上升趨勢,歷史上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產值,坐上了“頭把交椅”,而第一產業比重繼續呈遞減趨勢,產業結構首次實現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的轉變。標志著龍巖市由農業經濟社會進入到了工業經濟社會。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僅僅過了二年,1987年第三產業產值歷史上首次超過第一產業產值,坐上了“二把交椅”,三次產業比例為29.63:38.78:31.59,產業結構首次實現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跨越。
2011年,龍巖市工業占GDP比重達56.5%,人均48554元,超過了7500美元。參照國際上衡量工業化程度的標準,龍巖市經濟發展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邁進的時期,正是資源型工業優化升級和工業化加速的重要階段。
通過研究典型資源型工業化國家經驗表明,以鋼鐵、石化等為代表的重化工業比重在人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時出現峰值,然后大幅回落,重化工業必須進行大調整。而以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將快速成長(圖1、圖2、圖3、圖4)。[1]這種國際經驗提示了龍巖市產業結構演變的長期趨勢,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從“圖5龍巖市三次產業結構演變趨勢圖”[2]能夠更清晰看到改革開放以來龍巖市產業結構演變軌跡。
1.2 龍巖市經濟發展情況
龍巖市是一個人文資源、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如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永定客家古鎮、冠豸山旅游景區、紅色古田旅游景區等,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生態資源;而自然資源現已勘明礦種有60多種,其中16種礦特別是金、銀、銅、稀土、石灰巖、無煙煤等的產量在福建省排名第一,森林覆蓋率達78%也是福建省最高的。這些都說明龍巖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具有發展資源型產業的優勢。
2014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1.21億元,比上年增長9.7%,人均62716元。三次產業比例為11.58:54.05:34.37。產業結構形態為“二三一”。國民經濟總體呈現第一產業穩定增長,第二產業較快發展,第三產業穩中趨升的發展態勢。其中,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3.84億元,增長4.0%。糧食生產連續七年增長,林下經濟產值突破100億元、增長105.8%,花卉苗木產值40億元、增長25%,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242億元、增長17.8%,茶葉、花卉、中藥材產量分別增長10.0%、20.8%、331%。全年工業增加值702.05億元,增長1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38.06億元,增長12.5%。工業生產總體呈現重工業生產快于輕工業、非公有制工業迅猛發展、小微企業穩定增長、重點企業增勢良好等特點。規模以上工業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5.7%,輕工業增加值增長8.2%;股份合作企業增長1.5%,股份制企業增長16.5%,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4.3%,國有、集體企業分別增長7.5%和22.9%;大中型工業增長14.2%,小微企業增長9.6%;億元企業達319家,比上年同期增加34家。“四大天王”:機械產業、有色金屬產業、煙草產業、能源精化產業共實現產值974.06億元,增長11.8%,其中煙草產業稅收突破100億元;“八大金剛”:紡織產業、建材產業、光電新材料產業、不銹鋼及特鋼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商貿物流產業、旅游及文化創意產業、電子商務產業共實現產值581.31億元,增長 10.6%。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551億元、增長8.0%。新增限額以上商貿企業676家、累計1546家,實現批發業商品銷售額578.77億元,增長20.4%。全年接待游客2161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66億元,分別增長19.5%和24.5%。分行業看,金融業增長7.7%、房地產業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呈斷崖式下降7.5%。
1.3 龍巖市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1)第一產業:特色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色農業產業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近幾年,龍巖市通過積極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農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優勢產業效益凸顯。全市形成以六大重點產業(畜牧、林竹、煙草、蔬菜、茶業、薯業)和七大特色產品(河田雞、白鶩鴨、槐豬、黃[黑]兔、蘭花、漳平水仙、咸酥花生)為重心的農業生產布局。[3]農業特色產業布局初步形成,但大多數農業特色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布局比較分散,還沒有做大做強,且大部分局限于傳統的種養業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比較低,規模效應、帶動效應還遠未形成。
(2)第二產業:工業結構重型化。
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化城市,工業在龍巖市產業結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輕重工業結構看,工業結構重型化特點顯著。[4]近些年,重工業在龍巖工業經濟中仍占有絕對優勢,占規模工業的比重在65%以上,重化程度較高。龍巖市的主要工業行業有37個,這些行業中有3個行業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比重為7.8%;4個行業是采掘業,比重為12.6%;其余30個行業是加工制造業,比重為79.6%,制造業在龍巖市工業產業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行業大類看,產值最大的是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產值占規模產值的11.8%,其次是煙草制品業,占總產值的比重為10.1%,處于第三、四、五位的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專業設備制造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它們所占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9.3%、9.2%和7.7%。這五大行業的產值占了全部工業總產值的48.1%。[5]這說明在龍巖市工業行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對自然資源的采掘和對產品的粗加工,使得龍巖市形成了以資源加工為基礎的特色工業。
現實情況是,在2011年之前,龍巖市工業產業充分享受了資源所帶來的力量和機遇,涌現出一批比較好的產業,比如紫金礦業等產業經歷了一段非常好的黃金時期。但是,隨著最近“三期疊加”形勢的到來,工業結構重型化的弊端暴露無遺,資源型工業受到比較大沖擊,給資源型工業化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非常大的困難。
(3)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第三產業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經濟發達程度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龍巖市第三產業持續較快增長,第三產業發展與GDP發展水平基本同步。[6]1979-2010年,全市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3%,比GDP增長速度高2.4個百分點。但是,近年來全市第三產業增速呈現了明顯減緩的態勢,2010-2014年第三產業增速分別為10.5%、8.1%、7.2%、7.8%、8.0%。2010年起,龍巖市第三產業發展步伐不僅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也開始慢于全省,特別是近幾年龍巖市第三產業增速基本處于福建省九個設區市末位。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問題已成為龍巖市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
2 龍巖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途徑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去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了不小的下行壓力,許多傳統產業遭遇寒冬,新興行業的增長不足以彌補傳統產業下滑的速度,使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整體趨緩,GDP增速僅為7.4%,為24年來的最低,我國經濟步入了發展的“新常態”。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化城市,龍巖市去年GDP增速僅為9.7%,幾大支柱產業:冶金、煤炭、建材、能源等行業發展速度整體下滑。
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龍巖市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2.1 通過產業規模化,壯大第一產業
農業特色化,是龍巖市農業產業優化升級的必然趨勢,而特色現代農業產業規模小是龍巖市農業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壯大第一產業,實現產業規模化對于建設現代農業特色產業,有效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充分挖掘本地生態特色資源優勢,以工業化的理念抓好農業特色產業,圍繞“六大重點產業”和“七大特色產品”,大力發展、重點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把生態特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2)充分發揮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作用,加強農產品加工深度和廣度的開發研究,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擴張發展,解決企業“會老不會大”的問題。
2.2 通過產業高端化,做強第二產業
根據龍巖市的資源狀況、產業規劃和產業基礎,對重點產業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實現產業高端化。
(1)機械裝備制造產業。機械產業是福建省三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已成為龍巖市產值最大的主導產業。產業基礎良好,技術雄厚,優勢明顯。工程機械、環保機械、汽車構成了龍巖市三大機械主導產業。主要要重點培育三大產業集群,即以龍凈環保為龍頭的環保設備(產品)的項目設計、產品設計、制造與安裝的環保產業集群;以龍工為龍頭的工程機械制造產業集群;以現有骨干汽車企業的延伸拓展為依托中重卡項目為重點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客貨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生產的汽車產業集群。[7]形成以工程機械、環保機械、汽車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實現產業高端化。
(2)煙草產業。以龍巖煙草工業公司為核心的煙草產業是龍巖市的優勢產業,對龍巖市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龍巖作為全國優質煙葉生產科技示范基地,煙葉生長環境得天獨厚,卷煙生產歷史悠久。“七匹狼”卷煙在全國36種名優煙中銷量排行第11位,為做強龍巖煙草品牌打下基礎。去年,依托紅色旅游-著名的“古田會議”開發的“古田”牌高檔香煙,龍巖煙草在品牌發展上又前進了一步。
(3)有色金屬產業。龍巖市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經探明鐵礦石儲量5億多t,銅礦資源儲量400萬t,白云石礦資源儲量1.87億多t,已經形成了采礦-冶煉-加工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在充分利用龍巖市資源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提高精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擴大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傳統行業中找到轉型發展的“生長點”。比如紫金礦業的銅產業,冶煉銅的下腳料可以衍生出硫酸,硫酸可以做磷肥,硫酸和磷肥的下腳料可以做石膏和碘酒,從而實現產能最大化。再如紫金礦業的黃金產業,原來單純冶煉生產黃金,現在深加工做金首飾,同時在深圳設立紫金環球技術交易中心,在廈門設立廈門渤商紫金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從而實現產品在國際上的控制權和定價權。
(4)能源精化產業。電力、煤炭產業是龍巖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豐富,優勢獨特。龍巖市水資源豐富共190億 m3,蘊藏可供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245萬 kW,除了已經開發165萬 kW,還有一定的開發空間;煤炭資源豐富,已經探明儲量6.54億 t,年產煤炭1200萬 t,可以滿足冶金、化工、建材和煤電等企業的需要。穩步發展水電、煤電產業,并且在新能源開發利用上有所突破。
2.3 通過跨越發展,加快發展第三產業
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既是龍巖市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重要突破口,更是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隨著龍巖市后工業化時期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集群的快速成長,隨著龍巖市服務業發展政策環境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優化、完善,旅游資源、文化品牌的深入挖掘和提升,加上“動車時代”的到來,龍巖市第三產業發展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
(1)以發展旅游業為引擎,帶動消費性服務業快速成長。龍巖市是全國重要的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美麗的生態城市,特色明顯,具有發展紅色旅游、客家旅游和生態旅游,形成閩粵贛旅游片區中的旅游龍頭的獨特條件。通過加強旅游資源整合,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質量,帶動消費性服務業迅速成長。
(2)以構建現代商貿物流為著力點,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隨著區域交通條件的改善,龍巖市現已成為海峽西岸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成為福建沿海輻射內陸經濟腹地的綜合運輸通道,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溝通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內陸通道的交匯地。便利的交通,為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奠定基礎。充分發揮龍巖中心城市獨特優勢,通過加快推進物流園區、新型流通業態和各類專業市場建設,推動商貿物流業提質發展,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
2.4 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相融合,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從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來看,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將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引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已是必然趨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現實生活中,廣泛普及的互聯網已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很好的結合,實現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互聯網交通、遠程醫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對傳統產業起到了升級換代的作用。現在融合的浪潮才剛剛開始,大量的第一和第二產業已經開始對互聯網的認知和擁抱,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示范效應的帶動下,“互聯網+”與產業的全面融合,將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5 通過創新驅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1)通過創新驅動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一般情況下,農業比較容易向特色農業進行產品升級,重化工業比較容易向新材料進行產品升級,機械裝備制造產業比較容易向智能制造產業升級。
(2)通過創新驅動來發展新興產業。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等手段,推進自主創新,使創新成果在各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形成新的產業集群。
3 龍巖市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選擇
對一個地區而言,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決定著經濟發展的整體實力。做好產業規劃,對重點產業集中優勢力量,重點突破,加快發展。2005年,龍巖市提出“10+3”產業發展規劃;2011年,提出要著力培育“1+2”主導產業,打造“155”產業基地;2014年,提出要形成機械、有色金屬、煙草和能源精化產業“四大天王”,紡織、建材、光電新材料、不銹鋼及特鋼、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旅游及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產業“八大金剛”的產業發展格局。從“10+3”到“1+2”、“155”,再到“四大天王、八大金剛”,是龍巖市在更寬的視野中審視自身,在更新的格局中定位謀劃,而采取的更加科學有效的發展措施。面對錯綜復雜的發展環境,龍巖市既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又跳出現有產業格局,順應產業潮流,瞄準未來發展,打造龍巖產業發展升級版。
(1)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做強做優特色農業。
加強“一區兩園”建設,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高效化水平;完善農業設施建設,創建省級、國家級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示范養殖場等,提升種養水平;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強農產品市場營銷,大力發展花卉苗木、茶葉、果蔬、林下經濟等特色產業,進一步做大連城白鴨、上杭槐豬、長汀河田雞等特色產品,打造閩西“八大鮮、八大珍”特色品牌。
(2)提升壯大優勢工業產業,打造工業升級版。
實施“四大天王、八大金剛”產業產值倍增計劃,著力延伸產業鏈、衍生新產品、拓展新服務,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機械產業重點推進新龍馬客車、特種專用車以及福龍馬環衛裝備等項目,加快新能源汽車、煙氣脫硫脫硝、有機廢氣凈化等關鍵領域的研發步伐,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有色金屬產業重點圍繞打造采選冶煉、精深加工和虛擬經濟“三個紫金”,加快推進紫金銅業銅冶煉技改、中宇有色金屬及水暖衛浴生產、金龍稀土特種金屬及合金等項目,支持上杭打造全省最大的低壓電線電纜出口基地,延伸產業鏈和衍生新產品;煙草產業重點推進煙廠一區生產線技改、片煙醇化庫建設等項目,做大做響“古田”香煙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能源精化產業重點發展磷化工、碘化工、氟化工與白炭黑等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業,加快推進稀土催化劑等項目建設。新興產業重點推進武平正德光電、連城賽特新材、永定德暉照明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大力培育新型顯示、光電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抓好馬坑鐵礦采選擴建、新羅喜鵲家紡等10重點技改項目,推動建材、煤炭、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加快調整升級。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培育發展汽車、稀土、新型顯示等特色產業園區。
(3)培育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產業跨越發展。
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繼續推進農產品物流交易城、閩西汽貿城、閩西建材城、陸地港綜合物流中心、龍門物流園等項目建設,帶動農村物流、城市配送、冷鏈運輸等物流發展;大力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主題的互聯網經濟,推進電商產業園、淘寶·龍巖館和永豐電子商務園等項目建設,加快互聯網和傳統產業的融合;加快金融商務中心建設,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更多企業上市融資;大力培育商務服務、服務外包、設計咨詢、會展經濟等新興產業,鼓勵更多企業總部、交易平臺進駐龍巖。
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以“古田會議”品牌為引擎,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整合紅色文化、客家文化、生態資源,推動旅游與文化相結合,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加快國家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建設,推進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永定客家古鎮建設,加快古田和冠豸山創建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加快培育信息服務、教育文體、醫療保健、養老健康等新興服務業,滿足群眾多元化消費需求。[8]
參考文獻
[1] 任澤平.國泰君安:14張圖看懂中國經濟未來[EB/OL].(2014-07-10).http: //www.docin.com/p-864846555.html.
[2] 丁培榮,劉吳.龍巖市產業結構特征與產業政策選擇[J].龍巖學院學報,2010(4):33-35.
[3] 廖進.關于推進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調查與思考[EB/OL].(2014-11-0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1102/00/20172937_421816181.shtml.
[4] 龍巖市統計局課題組.龍巖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思考[EB/OL].(2013-10-31).http://www.longyan.gov.cn/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2037.htm.
[5] 龍巖市統計學會課題組.從經濟構成分析看龍巖工業發展方向[EB/OL].(2010-12-23)http://www.longyan.gov.cn/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1997.htm.
[6] 龍巖市統計局.加快龍巖第三產業發展的路徑探析[EB/OL].(2013-10-29)http://www.longyan.gov.cn/zwpd/tjxx/tjfx/201405/t20140509_422032.htm.
[7] 毛高良.加快推進龍巖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發展研究,2007(6):18-20.
[8] 池秋娜.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2015-01-20)http://xxgk.longyan.gov.cn/srmzf/zfxxgkml/04/01/201503/t20150318_502594.htm.
注釋
①本文資料來源:1949-2012年數據來源于《2013龍巖統計年鑒》。
2013年數據來源于龍巖市統計局2014-04-09《2013年龍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longyan.gov.cn/zwpd/tjxx/tjgb/201405/t20140509_421988.htm;2014年數據來源于2015-02-10龍巖市統計局《2014年龍巖市全市經濟運行簡析》http://www.longyan.gov.cn/zwpd/tjxx/tjfx/201502/t20150210_485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