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摘 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所需要的生活及生產必需品都離不開資源的支持,但資源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特征,在我國,資源結構及分布并不均勻,煤炭資源較為豐富,其他資源則較少利用,尤其是新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較為單一,以煤炭為主要資源。但是煤炭資源也有品質高低之分。很多低品質煤炭含硫超標,在燃燒的時候,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除此還有粉塵等雜質。這對環境和人的身體健康都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應該加大煙煤清潔技術的研究,民眾也應該樹立環保的意識,共同為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煤炭 大氣污染 危害 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X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7(a)-0124-02
2010年我國共使用了25億噸煤炭,如果這些煤炭用于直接燃燒的數量在66.1%以上的話,僅我國一國的煤炭大氣污染量就會導致嚴重的全球污染問題。如果發生這樣的環境污染現象,僅靠我國的力量去治理顯然是不夠的,需要世界各國聯合起來共同作為。
我國在煤炭的使用中,用于采暖和發電方向的離不開鍋爐的作用。因此,在該文中,筆者通過探討煤炭在使用中之所以會產生嚴重大氣污染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以期加大環保的宣傳力度,樹立公眾的環保意識,積極調動大眾參與到環保事業中,為城市為家園的藍天碧水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為節能減排落到實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做出應有的貢獻,承擔應有的責任。
2 煤炭引起的大氣污染及危害
我國的資源結構有失偏頗,煤炭資源過于集中,導致整個能源的利用結構也十分不合理,煤炭資源的使用量就超過了整個能源結構的70%,而且,我國的煤炭資源質量也相差較大,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含硫量達到2%以上,這些高硫煤就占到了整個煤炭產量的30%上下,因此,我國的能源是含有較多有毒物質的能源。
不僅如此,由于我國尚處于經濟粗放增長的階段,每年的煤炭使用中會有80%以上的煤是被直接燃燒的,這樣的燃燒方式帶來的煤炭使用效率是極其低下的,而且還帶來了嚴重的大氣污染。我國每年煤炭直接燃燒的量,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NOx與SOZ,分別占到了68%和89%,除了這兩種污染物,還有因為燃燒不徹底而排放出來的O3、CO還有粉塵與煙塵等,這就是大氣的主要污染源。
我們都知道,煤炭中含有或多或少的雜質,在充分燃燒的前提下尚會產生有害物,如:SO2、CO2、NOx以及煙粉塵等,如果在沒有充分燃燒的情況下則會產生大量的CO。而且,煤炭在燃燒中會產生大量的大顆粒狀的降塵,它們在排放出去后會很快降落在排放煙囪附近地域,一些小顆粒物由于自身重量較輕,會在空氣中漂浮,其中有些顆粒物對人體會產生很大影響,特別是肺部,人在吸入這些物質后,如果沒有及時清除,就會在肺部聚集并最終形成毒素。而且這些顆粒還會與其他有毒物質結合,出現二次硫氧化物這種對人體傷害更大的物質,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呼吸道問題。不僅如此,這些物質如果在空氣中繼續存在的話,也會影響建筑物的質量、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以及植物的生長。二氧化硫是一種具有較強酸性的有毒氣體,它如果與雨水結合會形成酸雨,從而破壞生態環境。如果酸雨的程度超過0.2%,還會使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煤炭本身還有碳元素,經過燃燒后,必不可少地會釋放出大量的CO2。CO2因其自身屬性有一個特點,即能夠將太陽所散發的紅外線大部分吸收,因此,空氣中大量CO2的存在就導致了地球的“溫室效應”,而溫室效應的增強對于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損失,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如果煤炭沒有經過充分燃燒還會導致大量CO的產生,CO自身含有劇毒,如果被人體吸入,會抑制氧氣的供應,出現缺氧的現象。CO的排放標準是在0.04%以下,如果超過了這個標準則會導致人在短時間內出現窒息而亡的現象。
3 煤炭大氣污染防治對策
3.1 技術層面的對策
就廣義來說,防治大氣污染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首先,燃燒前處理。這種類型的處理技術有選煤、水煤、型煤等方式,這樣就能使煤炭污染從源頭上得以治理,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燃燒中的處理。這種類型的處理方式有提高燃燒效率、循環硫化床燃燒、在氧氣充足的前提下充分燃燒等,煤炭能夠得到切實有效的燃燒,從而減少了CO等有害氣體的產生;再次,實現煤的轉化。可以將煤轉化形態,如液化煤、氣化煤、制作燃料電池、應用化工材料等,這些辦法都是減少甚至杜絕煙塵污染的較好方式;最后,燃燒后處理。這種類型的處理方式有:脫硫、汞、硝,除塵,凈化煙塵,回收灰渣以及其他一些技術手段,這是防止污染的最后方法,這項處理方式的進行直接關系到煤炭煙塵處理的最后防線,直接影響我國的環境水平。
就狹義的角度來說,只是燃燒后的處理,也就是將煤炭經過燃燒產生的物質進行凈化和回收,包括各種有毒氣體或煙粉塵等。
我們可以看到,廣義層面的4項技術如果連貫起來就可以組成一個清潔煤化工的企業鏈,將防治空氣污染的任務體現在各個環節,從而大大加快煤炭煙煤防治的效率,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在當下的我國,由于過于依賴煤炭資源,大氣環境已經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目前的煤炭發電的火電廠依舊維持著高功率的裝置,這需要我們更加注重煤炭燃燒污染的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加快煙煤的防治,提高技術保障,從而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2 防治策略
我國的煤炭污染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如果按照傳統的治理方式來進行疏導和維持的話,勢必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因此,應該將被動的姿態調整為主動去整治,加強監督管理,防治結合,嚴肅整治。
(1)深化防控。
要以傳統調控手段為依據,強化聯合與協調,拓寬所需防控的污染物范圍,這些污染物不僅僅只是普通的顆粒物,更要將有毒物質加以防治,在對其進行處理達標之后才可以排放。
(2)加大治理。
在處理污染物的同時,還應該加強用煤潔凈技術的創新,在污染產生之前就將其牢牢控制,這樣不僅使接下來的各個處理環節得以緩解壓力,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凈化效率。
(3)防治結合。
將煤炭燃燒時產生的污染物質進行嚴格的處理,能夠切實有效地改善大氣環境,除此,在煤炭應用的全部環節來實現清潔的功效,才能最大化地防治煤炭污染,企業要以長遠利益為目標,加大環保工作的推進,從而實現污染的根治,為我國的環保做出貢獻。
(4)以治為主。
要加強潔凈煤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在技術手段的配合下來實現煙煤潔凈排放的目標,這樣做不僅使煤炭得以清潔化,而且大大降低了由污染物造成污染的治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整個煙煤產業鏈治理污染的協同能力和團結性,為環境治理的長期穩定運行奠定了基礎。
4 對當前煤炭大氣污染防治的建議
4.1 完善以區域污染防治管理職能
要以國家環境有關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為依據,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在對環境污染成因進行勘察確定其相關性之后,由國家環保部門做統一指揮,對涉及到諸多地區的大范圍環境污染問題進行跨區域的協同治理。在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設立專門的防治機構,專項治理本區域內部的污染,加強監管有效性,構建預警機制,便于及時對污染做出正確的防控,強化管理。
4.2 加快推進國家煤炭能源產業調整優化
國家在制定防控煙煤污染的政策及法律規定時,要轉變僅僅依靠最后處理的方式來防控空氣污染的理念,而應該加強在源頭上清潔能源的技術發展,在對后期處理污染物的保障下,強化過程中以及過程前治理污染的力度,尤其是源頭上的清潔技術,更應該鼓勵開發應用。要積極轉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從而為減輕煤炭污染提供良好的技術手段。
4.3 加快企業環保技術創新和人才建設
國家的環保戰略中提到要實現以企業為主要載體的環保技術手段的提升,因此,對那些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加強管理,同時鼓勵他們做好環保科技的研發,建設科研平臺,實現產學研一條龍式的發展,并且要加強與國外具有先進環保經驗國家的溝通與合作。同時,要鼓勵高校、中小企業參與到環保科研中來,實現環保新產品新技術的提升與利用。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高校環保人才以及防治污染人才的培養,聘請學習掌握發達國家環境治理方式的留學海外人才回國工作,為國家的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4.4 重建已損害或退化的生態系統
在環境保護方面,不僅要對污染物從源頭到末尾進行全方位的防治,而且還要進一步更新方法和手段,對已經遭到破壞的環境進行恢復和治理。在恢復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保持植被覆蓋面積,整治河道,對現有的自然保護區加以監管,投放碳匯,實現環境自凈能力的提升,在保持現有環境面貌的前提下,實現局部環境的改善和恢復。
4.5 建設全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社會風氣
要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依據公眾人物的示范、單位群體的支持,并通過手機微博、微信、電影紀錄片或其他方式,對社區中的民眾進行環保問題的宣講,使民眾對于環境保護有一個新的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升他們的環保意識,督促他們自覺地從身邊小事做起,實現綠色生活、低碳出行的生活生產模式,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環境保護社會風尚。
5 結語
經過民眾意識的提升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增強,煤煙防治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就我國現階段的經濟水平來說,煤炭仍然是重要的能源,煤炭利用規模的增長會給環保帶來很大影響。防治工作的開展涉及到方方面面,較為復雜,這就需要社會各界聯合起來,共同行動,為我國的生態建設,為藍天碧水做出自己的貢獻。如果從現在開始,整個社會都能自覺地保護環境,那么我國的環境就會得到恢復。
參考文獻
[1] 李培,王新,柴發合.我國城市大氣污染控制綜合管理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5):8-14.
[2] 潘本鋒,汪巍.我國大中型城市秋冬季節霧霾天氣污染特征與成因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3(1):33-36.
[3] 張建忠,孫瑾,繆宇鵬.霧霾天氣成因分析及應對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14 (1):16-21.
[4] 劉春良,郭明明,李戰軍.鍋爐燃煤對大氣環境的污染治理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7):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