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正鄉 范正利

中關村創業大街。一個下午的晚些時候,雨后的北京頗有些風涼。甫一落座,滕放問我需要喝些什么,咖啡或者其他?應我所需,吧臺的姑娘隨后送上一杯普洱茶。我輕呷一口,暖暖的。其實,這兒并非酒吧、咖啡吧,亦非茶社,是滕放的InnoTREE(因果樹)扎根之所。不過,我還是喜歡用吧臺來稱呼這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行政前臺。在吧柜和博古架上,有意無意地留有“SPANISH BAR”的字樣。磚砌內墻、鐵藝吊燈、木質高腳凳,還有隨處可見的綠植;辦公區域整體設計匠心獨具,它是復古的、典雅的,又是時尚的、清新的,甚或散發著一股小資情調。
與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咖啡文化那么的契合,又似乎與其他互聯網公司都有所不同,新來乍到的InnoTREE流露著別樣的氣質。正如滕放本人,穩健、果敢、自信且富有激情,縱然“早生華發”,卻頗具幾分明星范兒。盡管,這是一家年前才注冊的新創公司。三月份成為中國證券業協會會員,而后成為北京市首批授牌的“眾創空間”企業,不久又被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授予“創新型孵化器”稱號。不僅如此,滕放還先后三次受邀參與中國人民銀行關于股權眾籌行業發展的研討活動。短短半年多時間,滕放和他的團隊展示了爆發力。這種爆發力與滕放多年的知識積淀與生活歷練自是不無關系。
當這個曾經學習船舶設計專業的工科生,坐在面前神聊股權眾籌的時候,跨界似乎看起來很美。1990年代中后期,尚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即今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賣軍艦”的滕放,大概自己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后會涉足互聯網金融。1999年,滕放留學美國,攻讀MBA。2001年,滕放進入一家科技公司,從事金融分析與合并收購項目分析。滕放早些年即持有CFA(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這是公認的全球投資業最為嚴格而含金量也最高的一項資格認證。
2008年,滕放擔任紐約科技創新公司TxVia的金融總監,從而進入電子支付行業。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創業項目獲得巨大成功,后被大名鼎鼎的Google收購。在Google擔任商務開發經理的幾年中,滕放則主要從事戰略規劃、商務開發、金融管理和產品管理等工作。在美國十幾年間,發生了2001年的“9·11事件”以及2007年的金融危機,滕放親眼目睹美國經濟社會的跌宕起伏,“這正如人生,不曾經歷幾次大的風暴,便不會具備規避風險的敏銳視角!”大約從那時起,滕放養成了風險意識。
對滕放而言,在Google那段從業經歷還是“很重要的”。感知它的企業文化,觸摸它的運營脈絡,大公司的短板恰恰是留給那些創業公司的機會。在Google一段時期后,滕放逐漸感覺到它的大公司病,譬如缺少創新公司的活力,即使它也在不斷地倡導創新。2013年,再次創業的激情在滕放的心中開始萌動。起初,滕放針對創新創業群體,擬在美國構建一套“孵化器體系”,但很快發現某些條件不夠成熟。這年夏天,適逢國內掀起新一輪互聯網創業浪潮,滕放意識到“移動互聯網即將迎來又一次創業窗口期”,他所期待的機遇撲面而來。
辭別Google,辭別妻兒,滕放回國了。在滕放的這段講述中,并未像其他“海歸”那樣渲染在做出此番決定時如何之糾結。一切都顯得那么地順理成章。回國后先在平安集團一番過渡,“接下地氣兒”,滕放很快決定按下互聯網創業的啟動鍵。滕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如今“再也不是copy to China,美國VC開始學習中國互聯網金融玩法”,別忘了中國互聯網用戶“密度大、進化快”。
“在美國一個廣譜APP的用戶達到百萬級已經非常了不得了,在中國這個量級根本不算什么,”滕放舉例說,“基于國內海量的用戶和相對落后的傳統金融服務,在我看來這都是非常大的機會,這也是我從紐約回到國內創業的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在美國這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金融市場的國度卻沒有發達的互聯網金融,滕放個人的理解是“環境不同造成的,就好像美國出不了余額寶也是因為環境不同”。這個不同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市場很發達、非常市場化,服務也很全面;而且,與此相對應的,美國的金融市場是一個機構主導的市場,不是以個人為主”。
滕放向我強調:InnoTREE的誕生是基于對當前大勢的準確研判。比如說,創新驅動發展是當今中國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創新型的企業是當下轉型期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么,市場化、專業化的新型創業孵化機構,必將為大量涌現的創新創業提供強大的資本動力和多元服務。因為“股權眾籌平臺的建立是向小微企業注資的毛細血管,有利于國家整體金融格局的轉變,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李姜、魯嫚、馬超,滕放的三位合伙人。這是一個混搭的決策團隊,兩人來自金融業,兩人來自互聯網。滕放曾用“三個三分之一”來表述這種跨界屬性:即券商投行三分之一、風險投資三分之一、互聯網三分之一,而股權眾籌的未來將是這三種業態的有機融合。“換一個角度,站在傳統股權投資人的位置看,股權眾籌將是跨界整合的一件事兒。這是一個打破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構的過程,非常講專業性。”滕放認為。
慎重起見,在正式涉足股權眾籌之前,滕放同他的合伙人做了頗為充分的市場調研。始料不及的是,他們走訪的幾十位投資人眾口一辭:不靠譜兒!唯獨一位朋友,大抵是礙于情面,違心地投了“贊成票”。好在,幾位合伙人不為所動,InnoTREE(因果樹)的種子已經在他們的心底潛滋暗長,自是不容扼殺。盡管不無風險,他們已被巨大的目標市場所深深吸引,“畢竟,中國市場上已有1500萬合格投資人,達到大約8000億的私募股權資產配置規模。”
大勢已定。顯然,滕放同他的合伙人當初的判斷并未失誤。中國零壹財經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股權眾籌意向投資額超過110億元,實際融資約為35億元,是2014年全年(15億元)的2倍有余。眾籌(尤其是股權眾籌)行業將在下半年迎來爆發期,2015年全年交易規模有望達到150~200億元,其中絕大部分將由股權眾籌平臺貢獻。在InnoTREE的初創期,即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理論。除了“三個三分之一”,滕放還向我提及令人耳目一新的“1+1”理論。其一,包含三個維度,顛覆式創新點:一次打破行業邊界、知識邊界與思維方式的探索旅程;其二,“1+1”的雙螺旋結構:不是思維、行為、順序的跨界融合,也不是金融模型的術語化、數據模型的工具化,而是基因脈絡的互融與共生;其三,“1+1”的產品路徑:金融模式、數據轉化、金融分析、2C轉化,這被感性化地概括為“一波三折”。
日前中國證監會官方微博發文稱,決定近期對通過互聯網開展股權融資中介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再度強調“股權眾籌”概念,“主要是指通過互聯網形式進行公開小額股權融資的活動,具有‘公開、小額、大眾的特征”。此次《規范》意在進一步規范股權眾籌平臺,提高準入門檻。不過,滕放認為此舉只會讓整個股權眾籌行業走向更好的方向,對這一行業是重大利好。Inno TREE語錄稱,“1%的生活可以很美麗”,同時也認為“1%的創業者都是孤獨的”,Inno TREE將其服務的受眾作為“創業路上的伙伴”,且把自己定位于“一個最懂你在創業路上艱辛的創業者”。
滕放很輕松地跟我描述他并不遙遠的夢想:InnoTREE三年戰略規劃是“三個一百”,即“100億的公司估值”、“100萬的注冊用戶”、“100億的交易額”。我很欣賞InnoTREE的中文音譯——因果樹。這個極具佛家意味的名稱,或許暗含禪機。利他,而后自利,想必真實不虛。在InnoTREE(因果樹),大家更愿意稱滕放為“幫主”,那是因為這個團隊是在圍繞一個“幫”字來為創業者提供各個層面的服務。“幫”者,其功德之謂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