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別針是我們書桌上再小不過的“小朋友”啦。它是用金屬絲來回折彎做成的,能夠幫我們夾住練習本或是紙張。這么簡單的東西,一定隨手就發明出來了吧?呵呵,其實曲別針的發明也有一段波折的故事呢。
最早,人們經常用大頭針來把散開的紙頁固定在一起。但大頭針會損害紙張,一不小心,還會刺破人的手指頭。19世紀,有人發明了“紙夾”。最早的紙夾是一片帶有兩個小牙齒的金屬板,人們可以把紙張夾在小牙齒之間。這種紙夾同樣會在紙張上留下印痕,但起碼不會扎傷手指了。這種紙夾于1864年獲得了專利。
此后,各種各樣的紙夾相繼問世。最后,帶有彈簧裝置的紙夾出現了。但是當時人們還很少使用鋼絲,沒有合適的材料來制造這種夾子。
1899年,挪威人約翰·瓦勒當上了“曲別針之父”。他用一根鋼絲彎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曲別針。但由于挪威當時沒有專利制度,他只好申請了德國的發明專利權。到了二戰期間,挪威人為了抗議德國入侵,紛紛把曲別針別在衣服領口,以此宣示這個小東西的“國籍”應該是挪威。
好在1901年,瓦勒又用曲別針申請了美國專利。當時已經有了長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曲別針,但問題是,它們都比現在我們看到的曲別針少繞了一個圈。結果,用它夾東西的時候,得費很大勁才能把它掰開。
要多繞這一個圈到底有多難?不怕大家笑話,一大批發明家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絞盡腦汁。直到1921年,市面上才出現了一種“寶石”曲別針。它的形狀和現在的曲別針一致,由兩組重疊邊組成,而且鐵絲多繞半圈所形成的的回路,還要比外圈小一號。人們只需要掰動內圈的鐵絲,就可以讓兩面張開。人們認為它就像寶石一樣完美,便叫它“寶石曲別針”。
后來,“寶石”牌曲別針取代了之前設計的所有曲別針,并幾乎成了曲別針的代名詞,深得使用者的喜愛。但似乎還沒有人提到過“寶石”牌曲別針的專利,所以無法確定究竟誰是它的發明者。時至今日,它的設計仍然是世界上所有曲別針的標準。
從2005年7月起,26歲的美國外賣員凱爾·麥克唐納利用互聯網,用一枚紅色曲別針開始與人交換,最終沒花一分錢,就換回了一套漂亮的雙層公寓!
這次不可思議的交換過程是這樣的:
麥克唐納擁有一枚特大號的紅色曲別針;
兩名婦女用一支魚形鋼筆換走了曲別針;
他用鋼筆換到一個繪有笑臉的陶瓷門把手;
陶瓷門把手又變成了烤爐;
美國加州的一名軍官要了這個烤爐,并給了麥克唐納一臺發電機;
他用這個發電機換了一個具有多年歷史的百威啤酒桶;
加拿大的一名電臺播音員相中了這個古董酒桶,用一輛舊的雪地汽車交換了酒桶;
幾經交換,雪地車變成了敞篷車;
麥克唐納隨即轉手給一位音樂家,得到了工作室錄制唱片的一份合同;
最后,麥克唐納把這個機會給了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給了他一棟雙層別墅的一年居住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