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式善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蒙古族學者、詩人兼詩歌理論家。21世紀以來,關于法式善的研究成績斐然,主要表現在法式善的生平考證、《梧門詩話》研究、詩歌和散文研究、交游研究四個方面。但也存在局限性,各類文學作品的研究比重失衡,大多學者研究偏重《梧門詩話》而忽視詩文;單純地研究作品,缺乏對法式善的文學創作與乾嘉文壇關系的宏觀把握。
關鍵詞:法式善研究 《梧門詩話》 綜述
法式善,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卒于嘉慶十八年(1813),字開文,號時帆,又號梧門,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的蒙古族學者、詩人兼詩歌理論家。作為“一代文獻之宗”[1],法式善研求文獻,博覽群書,勤于著述,著作頗豐。
縱觀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已發表的研究成果,學者多側重于法式善的詩歌研究,探討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及詩學觀,對法式善的文學創作缺乏宏觀的把握,也沒有專著問世。因此,法式善研究尚有廣闊的開墾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梧門詩話》研究開始進入學者的視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為21世紀《梧門詩話》研究熱潮的到來作了充分的準備。21世紀以來,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關于法式善的研究成果可謂是成績斐然、碩果累累。專題論文的數量迅速增長,據知網檢測,相關論文45篇,其中碩士論文5篇,博士論文3篇,另外專著兩本:宏偉《法式善<梧門詩話>研究》[2]和李淑巖《法式善詩學活動研究》[3]??偟膩碚f,近些年來,對法式善的研究獲得了眾多學者的關注,對其研究的深度、廣度與前期相比,有很大開拓。
一
鑒于各類文獻中對其生平敘述不盡相同,近十多年來,文人學者們秉持著“知人論世”的治學態度,紛紛把眼光聚焦在法式善的生平考證。楊勇軍的《法式善家世考》[4]通過搜集大量的文獻資料,澄清了法式善“他的姓氏到底是蒙烏爾吉氏還是伍堯氏,他的旗籍到底是蒙古正黃旗還是包衣正黃旗,他的祖先從入關到他這一代到底是經歷了七世還是八世”的家世問題。
在《法式善生平若干問題考論》[5]一文中,作者李淑巖“爬梳文獻”“勾稽相關史實”,考證法式善的族姓、世系及其家學環境。此外,相關的研究還散見于博、碩士的論文中,如宏偉的《<梧門詩話>標點與釋評》[6]、強迪藝的《法式善<梧門詩話>研究》[7]、黃建光的《<梧門詩話>詩學思想研究》[8]、劉青山的《法式善研究》[9]、王娟娟的《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10]、楊勇軍的《法式善考論》[11]。厘清法式善的生平問題,有利于今后的學者正確、全面地推進對法式善的認知。而有關法式善生平文獻的搜集,則開闊了學者們的研究視野,體現了他們刻苦專研的精神,為法式善及其文學創作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
21世紀以來,學者們對《梧門詩話》的研究空前深入,研究成果主要呈現在《梧門詩話》的整理和詩學觀研究兩個方面。
(一)《梧門詩話》的整理
《梧門詩話》成書于法式善晚年,刊刻未果,當時以鈔本的形式流傳。而現存的兩個版本:一為國家圖書館所藏,一為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這兩個版本內容大致相同,但因分卷之異導致卷數不同。因《梧門詩話》無統一的版本面世,這對今人的研究帶來了困難,促使學者們對《梧門詩話》進行整理、研究,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2003年,內蒙古大學宏偉的博士論文《<梧門詩話>標點與釋評》,她以臺灣文海出版社影印的《清代稿本百種匯刊》第七十七種《梧門詩話》為底本,加標點符號并詮釋詩話中的重要詞語和理論術語,還詳析評語并對詩話中所提到的人物作了詳細的生平考證。以其博士論文為基礎,宏偉還著有《法式善<梧門詩話>研究》一書。
2004年,強迪藝發表的《<梧門詩話>是如何從十二卷變為十六卷的》[12]詳述《梧門詩話》的卷數的演變歷程。2005年,由張寅彭、強迪藝在綜合《梧門詩話》現存的兩個版本的基礎上進行編校而成《<梧門詩話>合校》[13]。2006年,由許征以臺灣中央圖書館館藏的《梧門詩話》為依據,整理、修訂并保留原書名《梧門詩話》[14]。《梧門詩話》的整理,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版本上的便利,一定程度上也擴大了《梧門詩話》的傳播及影響。
(二)《梧門詩話》的詩學觀研究
《法式善:乾嘉之際詩學轉型的典型個案》[15]一文中,蔣寅認為法式善的詩學“代表著當時詩學的主流傾向”,“體現了乾隆詩學向嘉、道詩學過渡和轉型的典型個案,在清代中葉的詩學轉型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式善《梧門詩話》之影響力,取決于其以錄詩范圍廣、無門戶之見及評詩公道所展現的性情為核心的詩學觀。法式善所謂的“性情”,是摒棄袁枚“性靈”的輕薄流弊,有節制的對情感的自然流露。性情之外,法式善還強調性情之真、之深??偟膩碚f,近十年來的研究多以性情為中心的本質論、表現“清”“幽”“淡”“峭”的風格論以及體現“自然而新、自然而麗”“詩貴神似,不貴形似”的創作論三方面探討了《梧門詩話》的詩學觀,最具此特色的文章是黃建光的學位論文。還有一些文章對《梧門詩話》的詩學思想有所開拓,如圖雅的《法式善<梧門詩話>的詩學思想》[16]還提出了情境論、詩味論并探討理論來源,進一步的認識、挖掘法式善的詩學觀內涵;李前進的《論法式善<梧門詩話>的美學觀》[17]以及其發表在刊物上的《論法式善<梧門詩話>的美學追求》[18],在蒙漢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從美學的角度對作為蒙古族詩人法式善的《梧門詩話》進行整理歸納,論述法式善對“清幽”之美的藝術追求。宏偉的《<梧門詩話>標點與釋評》一文,從詩歌本體、創作方法、風格、內容與形式、語言等五個方面論述詩學觀點,闡述了《梧門詩話》的詩歌理論思想,表現其獨特的見解。值得關注的是,圖雅《析法式善<梧門詩話>價值》[19]和米彥青的《從<梧門詩話>看法式善的唐詩觀》[20],這兩篇論文從《梧門詩話》錄詩和評詩的特點入手,多角度地發掘《梧門詩話》的價值或詩學理論。
除《梧門詩話》,法式善還寫有專門記載八旗詩人詩歌的詩話著作——《八旗詩話》一卷,與《梧門詩話》具有相似的詩學觀,是《梧門詩話》詩學觀的延伸,其詩學理論價值的光輝往往被遮蓋,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相關論文暫有兩篇:李淑巖的《論<八旗詩話>與法式善的詩學觀》[21]和吳玲娜的《試論法式善<八旗詩話>的詩學思想》[22],二者皆重視《八旗詩話》文獻價值,并以此來佐論法式善的詩學觀。此外,之前的詩學研究往往單純地以文本為對象,未從宏觀的視野把握法式善的詩學思想。王娟娟的《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單列一章把《梧門詩話》和《八旗詩話》看作一個整體,研究法式善的詩學思想,具有積極的一面。
三
法式善現存詩歌3000多首,但相關研究成果甚微。近十多年來,因《梧門詩話》特色的錄詩情況和公道的評價,間接地顯示了法式善的詩學觀念,對其詩歌的詩學觀認識,往往局限于《梧門詩話》的詩學觀念的研究?;谶@一現實,學者們逐漸由對法式善詩學理論的研究,轉移到詩歌的研究。對其詩歌的題材進行分類研究,探討詩風、藝術特色和影響,如劉青山的《法式善研究》和王娟娟的《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還有對法式善的某一類詩著重分析,如李淑巖的《法式善懷人組詩與乾嘉文壇生態》[23],從法式善詩集中出現的大量的懷人組詩入手,通過列圖表的形式,論證了法式善的懷人詩和所懷人物之多、內容之豐富、題材之廣、以詩存史等,以此探尋懷人組詩出現的原因及其與乾嘉文壇生態的關系。另有探索法式善詩歌的藝術來源對其詩歌的影響,如米彥青《論唐代“王孟”詩風對法式善詩歌創作的影響》[24],詳述了法式善對王維山水風光詩的摹寫、對孟浩然田園詩的接受及受二人影響下形成了“廣闊的唐詩盛景影響下的多樣性創作”。
法式善的散文有所造詣,自稱學歐陽修。然今學者對現存的散文集的研究成果微乎其微,沒有專題論文和專著。慶幸的是,劉青山在《法式善研究》一文的一小節中提到了法式善散文方面的藝術特色。他認為法式善文風多樣,論文重抒情,講究行文的沖淡、和緩、簡明,其論說文持論公道。散文著作中序、跋、記等體,“或風神淡遠、或簡質淵雅”。
四
法式善擔任文學侍從的官職,這決定了他身邊不乏文人來往。主持北方詩壇三十年,交游廣泛,其交往對象多朝廷的達官貴人及落魄江湖的布衣寒士,他們雅集酬唱于“詩龕”或“西涯”。法式善一生的生活經歷較單一,不曾遠游,未曾離開過京城。其交游的地方多是北京周邊的名勝景觀,或賞花,或品評詩畫,或詩歌唱和。對其交游活動進行研究,多是基于法式善詩歌文本層面的記載,多以時間或事件為線索,明晰交游活動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活動主題等。頻繁的往來,映證他們深厚的友誼、共同的癖好,以及相似的文學觀念。李淑巖的《法式善詩學活動研究》對法式善的交游活動做了詳細的考證。有的學者將與法式善交游的人物進行歸類、分節研究,如劉青山的《法式善研究》以法式善交游為研究重點,單列章節詳述以“詩龕”“西涯”為活動中心的雅集活動。王娟娟的《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把與法式善交游的人物分為詩壇前輩、至交詩友、清朝官吏及文壇新秀三類進行研究。楊勇軍《法式善攷論》重點考證了法式善與袁枚、翁方綱等人的交游。亦有以單篇專題論文形式專門研究法式善的交游情況,如《羅聘《小西涯詩意圖》考論——兼論羅聘與法式善之交誼》[25]、《王芑孫與法式善交游述略》[26]、《洪亮吉與法式善交游考述》[27]、《洪亮吉與法式善交游考述:兼及洪亮吉的一首軼詩》[28]等。
綜上所述,21世紀以來法式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研究人員的不斷增加、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研究視角多樣化等方面,從不同的層面不斷地推進。但總的來說,法式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各類文學作品的研究比重失衡,其散文研究相對薄弱,有待后來學者加強;研究內容重復,如以“性情”核心的詩學觀的探討,論文頗為集中,創新度不夠,顯得老生常談。關于《梧門詩話》的多角度研究,其詩學觀闡釋的成果也頗多,但囿于《梧門詩話》的文本層面,研究內容單一,得出的詩學觀意蘊大同小異,未跳出已有的詩學觀研究成果,創新性觀點不多,也缺乏與時代的詩學風氣、與乾嘉詩壇的相互影響作相關的比較研究?!笆聦嵣?,只有將作家的創作置身于空間的歷史性與時間的時代性相結合的視野下,才能在縱橫交匯的審美關照下最大可能地彰顯詩文作家的創作特色成就、及其文學史、詩歌史地位?!盵29]另外,法式善的散文創作對法式善的文學地位的確立也有一定的影響,但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學者們對其關注度不夠,沒有全面把握法式善散文的思想藝術特色,只是摘取其中的只言片語作為寫作的論據。此外,法式善的交游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彌補了之前法式善交游研究的空白。對其交游的記錄,以詩存史,對后人研究乾嘉時期文人的日?;顒犹峁┝酥匾膮⒖?。但就交游活動影響本身而言,并未論及交游活動對當時文壇的影響,這就需要后來學者進行更深入細致的研究。
注釋:
[1]法式善:《存素堂詩二集(劉錫五序)》,清嘉慶刻本。
[2]宏偉:《法式善<梧門詩話>研究》,遼寧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3]李淑巖:《法式善詩學活動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4]楊勇軍:《法式善家世考》,民族文學研究,2013年,第4期。
[5]李淑巖:《法式善生平若干問題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3年,第4期。
[6]宏偉:《<梧門詩話>標點與釋評》,內蒙古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7]強迪藝:《法式善<梧門詩話>研究》,上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8]黃建光:《<梧門詩話>詩學思想研究》,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9]劉青山:《法式善研究》,上海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10]王娟娟:《法式善及其詩歌研究》,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1]楊勇軍:《法式善考論》,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12]強迪藝:《<梧門詩話>是如何從十二卷變為十六卷的》,圖書館雜志,2004年,第8期。
[13]張寅彭,強迪藝編校,[清]法式善著:《梧門詩話合?!?,鳳凰出版社,2005年版。
[14]許征整理:《梧門詩話》,新疆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5]蔣寅:《法式善:乾嘉之際詩學轉型的典型個案》,江漢論壇,2013年,第8期。
[16]圖雅:《法式善<梧門詩話>的詩學思想》,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17]李前進:《論法式善<梧門詩話>的美學觀》,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18]李前進:《試論法式善<梧門詩話>美學追求》,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19]圖雅:《析法式善<梧門詩話>價值》,語文學刊,2011年,第12期。
[20]米彥青:《從<梧門詩話>看法式善的唐詩觀》,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21]李淑巖:《論<八旗詩話>與法式善的詩學觀》,學術交流,2012年,第5期。
[22]吳玲娜:《試論法式善<八旗詩話>的詩學思想》,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第4期。
[23]李淑巖:《法式善懷人組詩與乾嘉文壇生態》,社會科學輯刊,2013年,第4期。
[24]米彥青:《論唐代“王孟”詩風對法式善詩歌創作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
[25]劉青山:《羅聘<小西涯詩意圖>考論——兼論羅聘與法式善之交誼》,藝術探索,2010年,第6期。
[26]眭駿:《王芑孫與法式善交游述略》,圖書館雜志,2011年,第12期。
[27]劉青山:《洪亮吉與法式善交游考述》,文學與傳播,2012年,第6期。
[28]劉青山:《洪亮吉與法式善交游考述:兼及洪亮吉的一首軼詩》,特立學刊,2012年,第5期。
[29]李淑巖:《法式善文學創作研究述評》,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5期。
(袁瑩瑩 河南開封 河南大學文學院 4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