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漢杰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河南清豐方言單字調音高實驗研究
魏漢杰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210097)
本文運用“T值法”歸一10位發音人的基頻,輔以“界域”和“斜差”策略確定其五度值,最終計算出清豐方言單字調系統:陰平24、陽平51、上聲55、去聲214。
清豐方言單字調T值法
清豐古稱“頓丘”,位于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在河南省的東北部,為濮陽市下轄的一個縣。按照賀巍《中原官話分區》(2005)以及中國語言地圖集的劃分,清豐縣方言屬于中原官話鄭開片。有關鄭開片的方言研究多集中在鄭州和開封兩大地區。
清豐縣所屬的濮陽地區,由于偏于河南省東北一隅且濮陽的地級市建制形成時間不長,方言在聽感上除了調值不同,與普通話相差無幾,因此以往方言研究對該地區的關注較少。《河南省志·方言志》只是指出該地區的方言歸屬,并沒有系統描寫。《河南方音概況》(1982)描寫了該方言所屬的鄭開片的聲韻系統,雖然對濮陽地區的特殊語音現象也有一些零星說明,但終究不成系統。進入新世紀以來,出現了一些研究濮陽地區方言的文章和碩士學位論文,其中包含濮陽音系研究。但多是運用傳統的方言調查方法對濮陽地區方言的聲韻調或是中古音的的分合規律進行客觀的描寫和說明。如翟富生《濮陽方言聲韻調系統記略》系統描寫了整個濮陽地區方言的聲韻調系統。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2010)整理出了方言同音字匯以及音變現象。范鳳青《河南濮陽尖團音初探》(2011)探尋了濮陽方言中所存尖團音的中古來源。直接研究清豐方言音系的是王永剛的 《簡記河南清豐方言聲韻調系統》(2012),他同樣是運用傳統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有關清豐方言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并均采用傳統研究方法,就筆者目力所及,尚未見實驗研究清豐方言的文獻。因此,運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清豐方言的聲韻調系統是十分必要的。一是可以同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比對分析,從而能夠比較準確、客觀地描寫和闡釋清豐方言語音系統;二是可以為方言志的編寫提供語料參考;三是可將南師大語音實驗室較為成熟的聲調實驗方法應用到方言研究的實踐中,同時也通過研究實踐完善之。
(1)錄音時間和地點
錄音時間:2015年2月25日至2015年3月3日
地點:清豐縣清豐縣城關鎮(縣政府駐地)及其轄區內,選擇相對安靜的室內。
(2)錄音工具及錄音技術指標
錄音工具:HP筆記本電腦、Sony話筒、Creative Sound Blaster Live外置聲卡。
技術指標:采樣率為44100Hz,單聲道。
(3)實驗軟件以及發音人
Adobe Audition錄音軟件、Praat語音分析軟件、Excel 2007。
發音人選擇的是世代居住于清豐縣城關鎮 (縣政府駐地)及其轄區內,無長期外出經歷,且身體健康、口齒清晰的人。具體情況如下:

(4)錄音字表

調類陰平 一搖開搖居搖媽搖高搖單搖吹搖趴搖丁搖烏搖街搖黑陽平 魚搖琴搖鵝搖皮搖逃搖姨搖層搖談搖沉搖梨搖拔搖毒上聲 打搖肯搖五搖丑搖冷搖舉搖我搖苦搖綁搖椅搖跑搖俺去聲 看搖抱搖送搖胖搖過搖炭搖住搖玉搖陣搖餓搖破搖大
10位發音人的單字調基頻值見附錄。
由于每個人的發音情況都帶自身的獨特印記,且發音時所處的環境、氛圍的不同,即使不考慮外部條件的差異,兩個人讀出同樣的實驗材料,在聲學語圖中必定會呈現或大或小的不同。此外,在聲調實驗中,男女發聲的對比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價值,但是由于男女性別的差異,使得他們之間的可比性有局限。基頻歸一,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盡可能地消除外在條件及內在因素對基頻數據的影響,增強人際之間可對比性,使得實驗結論更加接近人們的聽覺感知。
經過對清豐方言單字調基頻的數據進行歸一,我們得到了10位發音人的單字調T值。接著,我們將運用劉俐李提出的“界域”和“斜差”理論對聲調格局進行規整,以使得實驗結果更加符合方言的實際情況,效度也有相應的提高。
“界域”策略是確定聲調五度值時相對于“界線”規定的一種柔性處理辦法。“界域”策略認為每種五度值的邊界有|±0.1|的浮動區域。“界域”策略把T值轉化為五度值的區間定義為:
T值0-1.10.9-2.11.9-3.12.9-4.13.9-5
五度12345
“斜差”策略是用于定義聲調的曲拱形狀,對同區異拱和異區同拱現象能夠較為合理地進行規整。斜率計算公式為:k=yw-ys。
公式中的yw、ys為指定的聲調曲線首點(ys)和尾點(yw)的T值。該公式表明聲調曲線的斜率為首尾測量點T值的差。“當聲調曲線為凹凸角拱時,分別以凹點、凸點和拐點為界分割成兩條曲線進行計算。k值為正值時,曲線上升;k值為負值時,曲線下降。k值的大小和正負決定曲拱的形態。”①這一策略確定了k值為|0.5|作為語言學意義上區分平拱和凹凸拱的臨界值,并規定了在同一層五度音區內,如果聲調曲拱兩端點的斜差均超過|0.5|,則定為凹/凸拱;反之,如果聲調曲線在相鄰音區的五度邊界,其斜差在|0.5|以內,則定為平拱。
我們運用“界域”和“斜差”策略同時結合實際聽感,對上述10位發音人的清豐方言單字調T值進行聲調格局規整,得到了10位清豐方言發音人的單字調實驗五度值。如下表所示。其中M1、M2、M3、M4、F1、F2的年齡區間為[65-75],M5、M6、M7、F3的年齡區間為[30-40]。此外,M代表男性,F代表女性。文中T1、T2、T3、T4分別指代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

清方言單字調的實驗五度值
石鋒先生認為“在聲調格局圖中,調型曲線是依據實驗數據的平均值得出的,應該看做為一條帶狀包絡的中線或主線。每一聲調所占據的是一條帶狀的空間。”②由于10位發音人的基頻曲線走勢大致相同,所以,我們將其T值平均,最終確定單字調的五度值。下表為清豐方言10位發音人單字調的T值均值圖:

清豐方言單字調實驗T值均值表

清豐方言單字調聲調格局
我們同樣運用“界域”和“斜差”策略對單字調T值的均值進行規整,得出如下結果:

折點T值類調類 首點T值5 3.87 3.93搖m 5.00 4.82 4.53 4.15 3.70 3.18 2.63 2.10 1.6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P9 P10 P11搖m 1.67 1.86 2.15 2.49 2.83 3.12 3.39 3.59 3.7斜差 曲拱 調值陰平 1.67 3.95 2.28 低升拱尾點T值0 1.15 0.71搖m 4.27 4.42 4.53 4.61 4.65 4.67 4.66 4.64 4.60 4.55 4.48 1.36 1.21 1.18 1.26 1.48 1.84 2.2 24陽平 5.00 0.23 -4.77 高降拱 51上聲 4.27 4.67 4.34 0.40/-0.33 高平拱 55去聲 1.96 1.18 3.47 -0.78/2.29 低凹拱214 7 2.73 3.15
現將實驗結果與前述已有研究文獻比較。下表前兩行是位于濮陽市區南部的濮陽縣方言聲調;后兩行是位于濮陽市區北部的清豐縣方言聲調:第三行是傳統研究的結果,第四行是本文研究結果。

清豐方言單字調調查結果對照表
上表顯示,實驗結果與已有研究在調類與調型上一致,不同的只是各調具體調值。
首先比較清豐方言的聲調結論,陰平和上聲調值同王永剛的調查結果一致,陽平與去聲曲拱相同只是音區略異。陽平實驗值51與王文的42都是高降調,起點與終點各差一度。去聲實驗值214與王文的312都屬于低凹拱,只是起始的下降和拐點后上升的幅度微異,正如發音人M4的324和發音人F3的323,雖然調值有異,但是在調型曲線走勢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從實際聽感上來說,可以歸入同一個調類。實驗結果印證了王永剛田野調查的結果。
再與濮陽縣方言聲調比較。本文實驗結果同翟富生研究成果相比較,四個調類的主體走勢雖然相近或相同,但在調值方面仍有微異。程相晉文除了陰平調值同王永剛的研究成果略有出入外,其余三個調類的調值則完全相同。位于濮陽市區北部的清豐方言與濮陽市區南部的濮陽縣方言在調值方面的微小差異,進一步證明了濮陽地區鄭開片方言在南北方向上,內部具有較強的一致性。此外,濮陽不同地區的調類中,去聲調值的區別相對較大,這樣的差異究竟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存在,仍需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1.清豐方言單字調的音高,內部雖然存在差異,但我們認為在主體基頻走勢大致相同,且聽感差異較小的情況下,這些單字調調值的差別,只是相同聲調調型之間,音高的不同,在調類上仍然屬于同一類。
2.清豐方言單字調系統:

調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T值24 51 55 214
注釋:
①劉俐李,等.江淮方言聲調實驗研究和折度分析.巴蜀書社,2007:19.
②石鋒.實驗音系學與漢語語音分析.南開語言學刊,2006(2).
[1]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栗華益.績溪華陽話聲調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劉俐李等.江淮方言聲調實驗研究和折度分析[M].成都.巴蜀書社,2007.
[4]石鋒.《實驗音系學與漢語語音分析》[J].天津.南開語言學刊,2006.
[5]石鋒.語音格局——語音學與音系學的交匯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6]王永剛.簡記河南清豐方言聲韻調系統[J].文學教育,2012.
[7]翟富生.河南濮陽聲韻調系統記略[J].殷都學刊,2000.

附錄:10位發音人的基頻均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