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瑾妍 張玉鈞 徐亞丹 安童童 莊 晗 朱永紅(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北京 00083;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0074)
基于生境網絡的城市濕地規劃研究
——以山東聊城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
陳瑾妍1張玉鈞1徐亞丹1安童童1莊晗1朱永紅2
(1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北京 100083;2 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100714)
將生境網絡的理念應用于城市濕地的規劃中,提出了生境網絡的構成要素及城市濕地生境網絡各要素的規劃重點。以山東聊城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為例,分析了東昌湖濕地公園的現狀,并提出了規劃的總體布局與重點規劃內容,認為城市濕地的生境網絡規劃應發揮城市濕地的多重生態功能,成為城市生物的棲息地,城市濕地生境網絡將成為更大尺度生境網絡規劃中的重要構成要素。
生境網絡; 城市濕地; 濕地規劃; 東昌湖
生境網絡是由核心保護區、自然和半自然生境斑塊和具有連接作用的廊道、跳板結構交織而成的網狀景觀系統,是保護生境斑塊、對抗景觀破碎化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景觀格局,有利于物種安全遷徙和繁衍(Humphrey et al,2003)。歐洲現將建設生境網絡作為減輕生境破碎化影響、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途徑(Humphrey et al,2003)。目前國外大多數的研究對象是小尺度生境網絡的規劃實踐,對大尺度生境網絡的研究相對較少(何文捷等,2011)。國內對于生境網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單一物種(鳥類)的生境和遷徙廊道建設方面(賀坤等,2012),有學者嘗試采取多尺度結合的方式進行了水鳥生境保護規劃(趙振斌等, 2008),還有部分學者研究了基于生境網絡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谏尘W絡的城市濕地規劃尚未涉足,但對這樣尺度較小的生境進行識別與恢復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重要且切合實際的(趙振斌等, 2008)。小尺度的研究可以作為大尺度以及多尺度結合的生境網絡研究的基礎。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城區中心,符合城市殘存近自然生境的特點。本研究以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作為案例,應用生境網絡的理念對其進行規劃,以期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對所在城市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城市濕地生境網絡的規劃分為以下4個層次。
1.1城市濕地中生境基底的規劃
城市濕地生境網絡中基底的規劃應該保障并支持城市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維持水域面積、保障上游來水穩定;連通性、流動性、基底內部及邊緣的滲透性是城市濕地生境基底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必要條件;在此前提上所達到的優良水質更是適宜城市濕地生物棲息,且形成良好濕地景觀與市民游憩空間的基礎。
1.2城市濕地中生境斑塊的規劃
生境斑塊是動植物群落主要的棲息地,除此之外,城市濕地中的生境斑塊還是營造典型濕地景觀并為市民提供美學、游憩機會的場所。生境斑塊的規劃應基于城市濕地的布局現狀,保護原有斑塊,對于受到城市發展活動干擾較大的斑塊進行生態修復;適當增加斑塊的數量(孔繁花等, 2008),并使得大、小斑塊相結合(趙振斌等,2008);大斑塊能發揮多種生態服務功能,小型生境斑塊通過靈活布設及與廊道連接而形成生境組團;增強小斑塊的景觀生態功能,增強生境保護效果(Cheryl et al,2007)。
1.3城市濕地中廊道結構的規劃
廊道結構是保證生境網絡連接度與連通性的重要部分,它為城市生物的流動遷徙提供了通道(王云才等,2011; 俞孔堅等,2007),增強生境基底、生境斑塊及跳板結構之間的相互聯系,使得生境網絡得以形成。同時,廊道結構作為一種線狀景觀,也是市民在城市濕地中進行生態旅游活動的主要游線。
城市濕地生境網絡中的廊道結構有兩種,分別是河道與近水陸地上的綠地廊道。對于由河流、運河等構成的水廊,在規劃中可利用生態手法使其在沿水流方向具有連續性,沿側向具有良好的連通性,垂向具有良好的透水性(Silvano et al, 2005; Ojeda et al,2008; Lee et al,2009),利于水生物在廊道中棲息與遷徙,便于廊道中物質與能量輸送與交換。對于陸地上的綠地廊道,以現有的帶狀綠地為基礎,規劃時要強化其在斑塊間的連接度,豐富廊道中的群落結構,并適當增加其寬度,以減弱邊緣效應對生態過程帶來的負面影響(朱強等,2005)。
1.4城市濕地中跳板結構的規劃
跳板結構可以看作是城市濕地生境網絡中零碎的小型斑塊,它無法獨立為生物的棲息提供豐富的生境,但卻可作為生物在生境斑塊之間進行遷徙和運動時的踏腳石。在城市濕地的規劃中,不應忽略跳板結構的預留和設置,在大型斑塊周邊增加作為跳板的小型斑塊(譚瑛等,2015);通過不同類型植被的組合配置,營造多種類型的跳板結構,增加生境的異質性;必要時可以布設一些利于發揮“踏腳石”功能的設施,如人工鳥巢等。
山東聊城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規劃區域為東昌湖及周邊區域,京杭運河的部分河段,包括東昌湖入水口南部的沉砂池。北至東昌西路,南至東昌湖入水口南側沉砂池,西至湖濱路西側綠化帶,東至京杭運河東側綠化帶。
2.1水系現狀
規劃區水系包括東昌湖湖區和京杭大運河聊城段部分河段。東昌湖湖面面積近300 hm2,湖岸線長16 km,以黃河水為源。補水口位于東昌湖東南角與京杭運河相連接處,黃河水經由補水口南側沉砂池作用之后進入東昌湖。東昌湖積水約1 032萬m3,水深3~5 m,常年不竭。水位比較平穩,枯水期由上游的譚莊水庫供給水源。京杭大運河聊城段與東昌湖相連,常年水深2~3 m。

表1 東昌湖濕地生境類型
2.2動植物資源現狀
項目區在中國植被區劃中屬于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公園內共有維管植物68科138屬184種,多是華北常見的類型,如毛白楊、旱柳、檉柳、毛泡桐等。目前,項目區共記錄的野生脊椎動物5綱28目63科155種,以鳥類為多,有14目38科94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鳥類有東方白鸛、中華秋沙鴨、丹頂鶴、白鶴等4種,國家Ⅱ級保護鳥類有黃嘴白鷺、白琵鷺、大天鵝、鴛鴦等9種。

圖1 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生境示意圖

圖2 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土地利用現狀圖
2.3 生境現狀
東昌湖的生境類型見表1。從圖1、圖2可以看出,Ⅵ和Ⅷ是規劃區中較大的兩個生境斑塊。Ⅵ除大面積水域外還有兩個較大的灘島,形成了較大的斑塊組團,但Ⅵ東南角岸邊目前是一塊裸地,植被覆蓋率極低,與這片裸地相連的湖水是一塊獨立的水域,受灘島的分隔,與整個東昌湖并沒有相連,水體呈現明顯的富營養化趨勢。Ⅷ是一片竹園,與之相連的是環湖帶狀綠地。Ⅶ是由京杭運河及其兩側帶狀綠地所組成的。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水系尚未完全連通。東南角尚有未與東昌湖連接的水域,不利于湖水流通與自凈,未連通水域的富營養化有礙于魚類棲息,且不利于涉禽的棲息。陸地斑塊形狀單一且缺乏連接度(趙紅霞, 2007)。東昌湖周圍綠地及京杭運河兩側綠地多為帶狀,形狀單一,不利于斑塊功能的發揮。且由于裸地的存在及市政道路的分割,斑塊間的連接度較弱,破碎度較高。大型生境斑塊少且相距較遠。規劃區面積較大的斑塊僅有兩處,數量較少,且兩者相距較遠。小型斑塊多呈狹長分布,所占比例較大,相距較近,連接度較強。
3.1總體布局
基于對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目前現狀的分析,規劃提出了“一環、雙核、兩廊、多點”的結構(圖3)。“一環”指東昌湖圍繞古城形成的環形湖結構,作為生境網絡的基底;“雙核”指Ⅵ和Ⅷ兩個較大的生境斑塊組團,作為生境斑塊;“兩廊”指西側“C”型綠地廊道和東側運河廊道,作為生境網絡中的廊道結構;“多點”指分散在濕地公園中的多個小塊綠地,作為生境網絡中的跳板結構。
3.2規劃重點
在確定了規劃總體布局的基礎上,基于生境網絡的理念,明確了規劃的重點,即保護環、恢復核、疏通廊、強化點。

圖3 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總體布局
3.2.1保護環——生境基底的保障 東昌湖圍繞古城形成的環形結構是整個規劃區生境網絡的基底,水域面積較大,東昌湖的穩定水源、優良水質將為東昌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的生境提供支持服務,這對于鳥類等級多樣性和均勻性的形成亦是至關重要的(賈少波,2001)。因此,“保護環”的重點在于水源、水質的保護。
(1)水源保護。首先應劃定水源保護區,以供水水源地井為中心,半徑100 m為一級保護區,半徑100~400 m之間為二級保護區,并開展水源保護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劉道辰,2006)。再者,充分協調利用上游譚莊水庫供水工程,以調度黃河水源向東昌湖、京杭運河供水,保障水位的穩定。最后,通過濕地公園滲透性強的生態護岸建設,增加降雨入滲補給地下水量。
(2)水質保護。主要通過生物措施對水質進行日常維護(李春暉等,2009)。首先,建設以自然原型護岸為主的生態護岸增強湖體的自凈能力。其次,向水體中投放污染降解菌等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效緩解水體富營養化。
3.2.2恢復核——斑塊功能的發揮 對兩處較大的生境斑塊組團進行恢復是至關重要的,大面積的棲息地斑塊比小面積的棲息地斑塊包含更多的棲息地類型,同時相對大的核心區域使得這些斑塊中的生物不易受到邊緣效應的消極影響(鄧文洪,2009)?;謴偷拇胧┲饕ㄋ颠B通與水質恢復、鳥類及魚類棲息地恢復、鄉土植被恢復,目的在于發揮這兩處生境斑塊組團的動植物棲息、水質與空氣質量調節、濕地景觀營造、游憩等多項功能。
(1)水系連通與水質恢復。首先要恢復Ⅵ東南角處孤立水域與整個湖體的連通性,使整個湖體都能流動起來,并采用生物浮島對已呈現富營養化的水體進行水質恢復。
(2)鳥類及魚類棲息地恢復。通過識別規劃區重點保護鳥類的生態型,并針對不同生態型的鳥類進行不同類型棲息地的恢復。在Ⅵ區,主要營造高、低草濕地型及淺水植物濕地型植被,挺水植物的種植要疏密結合,植被覆蓋率40%~60%,部分區域則低于30%(楊云峰,2013),分別為東方白鸛等涉禽及中華秋沙鴨等游禽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在Ⅷ區主要通過恢復水邊疏草灌叢型和草本濕生型植被來為林禽、猛禽等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在鳥類棲息地的附近水域放置人工魚礁,為浮游生物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利于其附著、滋生,從而為魚類提供食物并為其提供躲避天敵的庇護所。鳥類與魚類棲息地的恢復是互為助益的,魚類數量及種類的增多為鳥類提供覓食的機會,同時,在恢復鳥類棲息地時增加的維管植物資源,也為食草魚類的棲息與覓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閆華超等, 2005)。
(3)鄉土植被恢復。主要針對Ⅵ處的裸地,構造深水-淺水-濕生植物環-灌木環-喬木環結構的良好生境。在淺水塘處,種植蘆葦、菖蒲、香蒲等挺水植物。在湖岸邊裸地上方種植鳶尾、大麗花、黃花萱草、狼尾草等觀賞性植物群,營造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外圍的樹種選擇上,除以楊樹、柳樹等主要北方鄉土樹種為主之外,可適當選擇漿果類的鄉土樹種,如藍靛果忍冬等(張毅,2006),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
3.2.3疏通廊——生境網絡的連接 對“C”型綠地廊道,規劃通過道路旁的行道樹及小型綠地的營造來強化西側與南側湖濱綠帶及竹園的連接,進而通過這一廊道增強大斑塊組團與小型斑塊之間的連通性,使得它們能在連通中發揮出復合的生態功能。盡管帶狀綠地的形狀簡單,但通過連接而達到的喬灌草相結合的植被多樣性,使得廊道中多種生物的通過成為可能。同時,這一廊道也將成為規劃區內進行生態旅游與游憩的主要場所與游線。對東側的運河廊道,規劃更注重河道的暢通以保證生境基底的穩定入水及其水質。運河廊道南側的沉砂池久經沉砂從而造成河床淤積,可對沉砂池進行定期的清淤,以保證河道的暢通。黃河來水水質整體上為Ⅳ類水,入湖水質較差,可在沉砂池兩側,采用水平潛流人工濕地對黃河水進行凈化,進一步改善入湖水質(楊永森,2015;陳友媛等,2010)。
3.2.4強化點——跳板結構的鞏固 對湖周的小池塘、小型林地、街頭綠地及附屬綠地等進行養護,尤其在進行陸生植物配置時,除考慮鄉土性外,還應進行不同類型鄉土陸生植物的合理配置,營建不同的植物群落,構建鳥類等賴以生存的不同生態位和生境(但新球等,2006),可適當布設懸掛式人工鳥巢,讓這些零碎的小型斑塊能成為規劃區中鳥類等生物重要的落腳點,充分發揮其作為生物往返于大型斑塊組團間的“跳板”作用。
(1)在利用生境網絡理念進行城市濕地規劃時,首先要從小尺度分析城市濕地中生境網絡的各構成要素,并以發揮各要素的多重生態功能的為手段,以營造城市生物適宜的棲息地為目的,針對不同要素的功能特點進行規劃。
(2) 城市濕地生境網絡的生境基底是整個生境網絡的背景和基調,為其他要素的功能發揮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維持生境基底水源與水域面積的穩定、水質優良、水體循環使其內部和邊緣都保持高滲透性是規劃的重點。
(3) 生境斑塊的規劃則需要以發揮其最主要的城市生物群落棲息的功能為重點,在大型生境斑塊數量難以通過規劃增加時,豐富生境斑塊中的物種及生境構成。對于小型斑塊較多的城市濕地,應將小型斑塊作為組團使其共同發揮符合的生態功能。
(4) 無論是河道還是近水陸地的綠地廊道,廊道結構規劃的目的都是增加連通性,通過它強化生境網絡中各要素之間的聯系。城市濕地的規劃中,河道作為廊道結構的情況較多,在規劃時除了考慮河道本身的連通以外,還應通過濱水綠地或人工濕地的設計使得河道在橫向上也具有通透性。城市濕地中近水綠地廊道還可為水體的保護提供緩沖帶,受用地的限制使這些帶狀綠地或許難以通過增加帶寬以減弱邊緣效應,但豐富其群落結構是必要的。
(5) 由于城市發展活動的影響,跳板結構在城市濕地的生境網絡中更為多見,但在規劃中也應有意識地在生境斑塊周圍豐富跳板結構的數量和類型,強化斑塊連通性的同時增加生境的異質性,使跳板結構成為斑塊及斑塊組團可滲透的邊緣,以及廊道結構中重要的節點。
(6) 在城市濕地這一尺度上所規劃形成的生境網絡,未來可以作為城市尺度上生境網絡規劃中的重要生境斑塊,乃至更大的區域尺度上生境網絡規劃中的重要跳板結構,一些帶狀的城市濕地或會成為廊道結構。在小尺度上構建健康的生境網絡,將成為未來大尺度乃至多尺度結合的生境網絡規劃中良好的構成要素。
陳友媛,崔香,楊世迎,等.2010.東昌湖流域生態補水管理模式探討[J].中國工程科學,12(6):65-70
但新球,駱林川,吳后建,等.2006.長江新濟洲群濕地恢復技術與途徑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2):10-19
鄧文洪.2009.棲息地破碎化與鳥類生存[J].生態學報,29(6):3181-3187
賀坤,趙楊,劉淵,等.2012.基于生境網絡理念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研究:以浙江余姚市中心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8(31):305-310賈少波,賽道建,朱江.2001.東昌湖春季鳥類群落多樣性初步研究[J].動物學雜志,36(4):40-44
孔繁花,尹海偉.2008.濟南城市綠地生態網絡構建[J].生態學報,28(4):1711-1719
李春暉,鄭小康,牛少鳳,等.2009.城市濕地保護與修復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8(2):271-279
劉道辰,王振健,李道強,等.2006.聊城生態市建設的戰略重點及對策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4):67-70
譚瑛,姚青杉.2015.基于生境網絡的山水城市生態格局模式研究[J].中國園林(5):92-96
王云才,王敏.2011.美國生物多樣性規劃設計經驗與啟示[J].中國園林(2):35-39
閆華超,高嵐,付崇羅,等.2005.東昌湖魚類資源現狀及保護對策[J].水利漁業,25(1):56-58
楊永森.2015.人工濕地在城市景觀水系水質凈化中的應用研究:以貴州六盤水西鋪河為例[J].濕地科學與管理,11(1):12-16
楊云峰.2013.城市濕地公園中鳥類棲息地的營建[J].林業科技開發(6):89-94楊云峰.2008.天然類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學位論文
俞孔堅,張蕾.2007.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禁建區及綠地系統:以山東菏澤為例[J].城市規劃,31(12):89-93
趙紅霞.2007.聊城市城市綠地空間結構及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學位論文
趙振斌,趙洪峰,田先華,等.2008.多尺度結合的西安市浐灞河濕地水鳥生境保護規劃[J].生態學報,28(9):4494-4500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2005.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5(9):2406-2412
張毅.2006.山東野生果樹種質資源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2(7):516-520
Cheryl M P, Milford B G, Mitchell R B.2007. Developing habitat models for waterbirds in urban wetlands: a loglinear approach[J]. Urban Ecosystem, 10(3):239-254
Humphrey J, Newton A. 2003.The restoration of woodland landscapes [M]. Edinburgh: The Forestry Commission,
Lee K S, Chung E S , Kim YO.2009. Integrated watershed management for mitigating streamflow depletion in an urbanized watershed in Korea [J].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 33(5):382-394
Ojeda M I, Mayer A S, Solomon B D.2008.. Economic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sustained by water flows in the Yaqui River Delt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65(1):155-166
Silvano R A M, Udvardy S, Ceroni M, et al.2005. An ecological integrity assessment of a Brazilian Atlantic Forest watershed based on surveys of stream health and local farmers’ perception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J]. Ecological Eco-nomics, 53(3):369-385
Unban Wetland Planning Based on Habitat Network Concept: A Case Study of Dongchang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EN Jin-Yan1 ZHANG Yu-Jun1 XU Ya-Dan1 AN Tong-Tong1 ZHUANG Han1 ZHU Yong-Hong2
(1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2 Academy of Forestry Inventory and Planning,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714)
This study applied the habitat network concept to the planning of urban wetland.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components of habitat network and those of urban wetland was described. Key elements of the habitat network and planning emphasis of each element of the urban wetland habitat network were proposed. Dongchang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Liaoche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o propose overall planning and emphas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habitat network of the urban wetland be aimed to facilitate the multi-functions of urban wetland, making it a habitat for urban biological organisms. Urban wetland habitat network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future habitat network planning in a larger scale.
Habitat network; Urban wetland; Wetland planning; Dongchang Lake
10.3969/j.issn.1673-3290.2015.04.01
2015-08-05
陳瑾妍(1991-),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規劃與生態旅游。E-mail:jinyanchen1991@ hotmail.com
張玉鈞。E-mail:yjzhang 622@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