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麗鷗
摘要:教師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其邏輯分析能力。本文針對中學數學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四創教學。創立賞識教學,保護學生探究未知的興趣性;創設互動教學,激發師生團隊研學的合作性;創造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持續探索的自主性;創建分層教學,尊重學生認知基礎的梯度性。四創教學對建構創新課堂、民主課堂,優化數學教學,以及推進課程改革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四創教學;中學數學;數學能力;教學績效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筆者從事中學數學教學工作多年,一直注重學生數學邏輯分析能力的培養,并把四創教學運用于數學教學實踐,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創立賞識教學,保護學生探究未知的興趣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烏申斯基)。作為初中數學教師,首先要遵循“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考,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創新”這一事實。針對初一學生喜歡聽趣人趣事和數學笑話,在教學中,筆者總會適時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歷史上數學家的有趣故事、數學家成長的事跡以及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這樣既可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增加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針對初二學生,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充分利用數學圖形的線條美、色彩美,體會數學圖形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美,激發學生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針對初三學生,開展邏輯推理競賽,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數學與自己的日常生活乃至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結合點,體會數學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
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惫P者始終注重利用“初中學生特別渴求未知”這一心理,通過持續的賞識與激勵,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腦思考,多動手進行演算,鼓勵、賞識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呈現的新的達成,并在新舊知識、上下原理和前后定理等知識體系中不斷地構建他們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串聯興趣和求知欲,促使他們不斷地去提出新的質疑,探究新的未知。
二、創設互動教學,激發師生團隊研學的合作
數學的教學過程是人類最為典型的思維活動過程。教師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兩大參與主體,始終保持著一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以及共同勞動的協作式關系。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是互動的起點,互動是創新的先導。在初中數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精心創設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團隊互動等情境,給數學教學埋設創新的誘因,煥發各個“團隊”對數學研學的興趣,鼓勵“團隊間”大膽發問質疑,強化全班探求新知識的動機和追根溯源的訴求,不斷獲得新的發現。要善于鼓勵和培養學生敢于沖破常規習俗,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的質疑精神,鼓勵學生自主能動地“結伴探索”,實現數學教學“師對生”“生對師”“生對生”“團隊對團隊”等多樣教學的再創造。在遇到學生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與學生互換角色,適時通過相關知識點間的融會貫通,多角度提出潛藏問題或典型問題。發揮學生間的“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自由討論,嘗試解答。久而久之,就能形成寬松、活躍的質疑氛圍。
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喚起求知欲,激發學生思維動機,構建互動教學,經常性的集思廣益,激發學生團隊研學的合作性,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團隊互動研學的合作,也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取長補短。
三、創造問題教學,推動學生持續的自主探索
問題驅動是學生各類型學習動機中最為現實與活躍的構成要素。因此,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應從教會學生發現問題開始,在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中培養學生疑問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乃至敢想、敢說、敢于爭論的科學精神和勤學善問的好習慣。
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問題時,在對相似三角形的定義進行分析后,讓學生探究:
①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的等邊三角形呢?為什么?
②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相似嗎?所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呢?為什么?
③在你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你的依據是什么?我們在學習相似三角形的時候,全等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和研究方法對你有沒有可以借鑒的地方?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初中學生特定的數學基礎和身心特點,為學生參與學習營造積極豐富的學習情境,以豐富多彩的畫面感與多元化的真實感,促使學生能夠更加主動且精力充沛地投入情境式學習當中,多設計一些與社會現實、與人類生活、與企業生產和商業銷售等緊密相關且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激發學生課后結合社會實踐自主探索及合作研習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到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
四、創建分層教學,尊重學生認知基礎的客觀梯度
當前,初中學生的“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興趣不盡一致”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創建分層教學,有利于不同知識基礎、不同智慧思維的學生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任務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有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十余年的初中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初中學生的數學學習存在較大差異,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不容置疑。所以,不搞“一鍋端”,杜絕“一刀切”,實施“數學分層教學”即“教師按照學生已有的潛力傾向、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知識結構、社會理想等方面的差異,采用科學的評價理念把學生劃分成知識水平接近的群體并實施不同的教學設計”是非常必要,也是教師尊重學生的體現。教學的起點降至學困生能接受的位置,節奏放慢,“低起點”“小坡度”,循序漸進,穩步提高,對學習基礎較好、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力求“響鼓重捶敲”,激發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針對中學數學教學的特點,筆者積極探索實施“四創”教學,提出創立賞識教學,保護學生探究未知的興趣性;創設互動教學,激發師生研學的合作性;創造問題教學,培養學生持續探索的自主性;創建分層教學,尊重學生認知基礎的梯度性。在中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能夠更好地從數學的特點出發,如何能夠讓學生們真切體驗到學習數學的美好和生命成長的快樂,如何能夠卓有成效地進行數學教育,這些都是需要廣大的中學教師認真學習、積極探索的地方。
【參考文獻】
[1]方明一.中學數學教育[M].上海:中學數學教育雜志社,2006.
[2]鄭君文,張恩華.數學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
[3]胡冒芹.關注數學學困生,實施數學分層教學[J].新課程,2013(9).
[4]楊帆.高中數學實施分層教學的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9).
[5]趙永慶.淺談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質疑教學與創新思維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