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要:語文學案基于生本理念,注重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型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轉變,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本文主要介紹在語文學案的運用上進行三種有效的探索和實踐,并對現今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與學案設計初衷相悖的現象進行深刻反思。
關鍵詞:語文學案;學案導學;學案設計
在近些年的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大環境下,江蘇省鎮江市各學校在語文學案運用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創新,有效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結合語文學案運用實踐和參加的學習交流活動,筆者感到目前我們在語文學案的運用上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新授課上,從學習目標到重難點,從問題探究到典型案例,從課堂檢測到課外延伸,將整個課堂教學環節提前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失去探求新知的新鮮感;在實施語文學案的過程中,課前預習設計大量基礎性習題,課堂則以講授習題為主,再輔以遷移延伸練習,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享受不到探究知識的快樂。
對于語文學案運用中存在的誤區,筆者進行了深刻的思索。語文學案是集“導、學、練”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是高效課堂教學理念下的產物,被形象地比喻為高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導航儀,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引導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筆者在語文學案的運用上主要進行了以下探索和實踐。
一、根據語文學案中的預習導學動態調整授課方式與內容
一般語文學案中的預習導學都有學生預習提出的問題,課堂上,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問題調整授課方式與內容,教師在課堂處理這些問題時,不能以自己的標準答案代替學生彼此間的合作與交流。筆者在教蘇教版七年級課文《端午日》這篇文章時,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同學們,回去大家預習了課文,完成了預習導學。下面請同學們就這篇文章的內容和寫法提出你的問題,然后在小組討論解決,最后在全班交流你的問題。都解決了,老師將提問大家。
生:紛紛在書上、筆記本上認真作標記,提問題。
師:將你的問題在小組討論一下,聲音放開來。老師將關注這些問題是誰解決的,怎么解決的。請各組交流,機會難得。
我想嘗試一下放手讓學生提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問題生成的主體,來調整我的課堂教學內容。在這個環節,我力求讓學生成為問題解決的主體。
師:告訴老師你們已經提出哪些問題?怎么解決的?
生:端午節的習俗很多,為什么重點寫賽龍舟和趕鴨子?
生:可以烘托端午節熱鬧的場面。
師:你們認為他們解決得好嗎?重點寫了哪個場面?
生:好,是寫出了熱鬧,但不是烘托,用表現比較好。賽龍舟。
師:還有已經解決或存在的問題嗎?
生:我們解決了兩個問題:①賽前準備的描寫可否刪去?不能,因為為下文做鋪墊。②文中提到一段歷史,我想請我們這個小組對歷史頗有研究的同學向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學生在預習中提出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指導,只有動態調整課堂授課方式,問題才能在生生對話、師生對話中得以補充、修正、完善;當然,有時無法甚至沒必要把全部問題都解決,師生的一問一答,只能很快地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學生學得如何,思考得如何,表達得怎樣,這需要教師的耐心啟發和循循善誘,有時甚至要付出預定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的代價來換取一節課的實效。
二、轉變觀念積極處理好教與學、師與生的關系
語文學案的有效運用體現了以教師的“教”為主導、學生的“學”為主體的原則,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自學、自問、自練的方法和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真正從臺前走到幕后,把課內的功夫下到課外,認真研究設計語文學案,從主角轉化為配角,從“由我講”變成學生“我要講”。教師在編寫語文學案時,需要注重對教材的總體把握,課前預測課堂教學效果,使新授課基本按照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打造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
筆者在教蘇教版八年級的課文《甜甜的泥土》時,是這樣設計語文學案的。
按以往的教學理念,這篇文章是以歌頌母愛為主旨的文章,在教學中我會費盡力氣地大講特講母愛的偉大,逐字逐句給學生灌輸。但這次使用語文學案后,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學生拿到學案后,看到預習導學部分設計的幾個問題興趣很濃,特別是第四題(在預習中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請提出來)學生特別感興趣,紛紛提出很多有價值的問題,例如,①小亮的媽媽為什么不把奶糖直接送到家里非要送到學校呢?②同學們看到小亮咧開嘴的鞋子為什么沒有嘲笑他?③小亮在家里受到后媽的虐待爸爸為什么不管呢?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預習中感興趣并急需解決的問題,用學生的問題來重新設計教學,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運用語文學案,可以讓學生掌握語文課文最基本的知識點,扎實有效地打好基礎,每課都有所收獲。例如,在學習《故鄉》一文時,有的學生通過語文學案,識記了其中的字詞,有的學會了復述故事情節,有的把握了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等。
三、強化學習不斷提高語文學案的設計能力和水平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語文教學是一個師生雙向交流互動的過程,教學效果的取得更有賴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刻苦學習,但教師的角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仍占據著重要地位,教師必須發揮好主導作用,提高語文學案設計能力和水平,用好用活語文學案。
語文學案的問題設置要有層次性、開放性和探索性。問題設置要考慮到學生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淺入深,讓大多數學生經過自主、合作、探究解決大部分問題,體驗成功喜悅,從而調動學生進一步探索的積極性。
筆者在設計蘇教版課文《送你一束轉基因花》時,先讓學生初讀文章理解什么叫轉基因花,轉基因花有哪些特點,接著在此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深入文章探究如果把文章題目改為《轉基因花》是否可行?為什么?請在文中找出表達真摯感情的句子并賞析。設計這樣的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問題,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另外問題要有開放性,要激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積極討論和敢于展示。問題還要有探索性,有一定的深度,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組員在相互啟發、共同思考中培養合作意識、探究精神和思考能力。
語文學案的運用要突出導學作用。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一旦被激發起來,就會產生無窮無盡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如何提高學生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呢?關鍵在一個“導”字上。首先,在小組合作性學習活動中,我主動改變傳統班級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地位,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針對每一節課設計好一個有啟發性、有價值的問題,難度主要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有充足的資源可尋找。第二是在學生展開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討論的話題走向,不失時機而又不過多干涉地對學生進行引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筆者在語文學案的運用上注重因材施教,規范了課堂教學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但如何設計出更科學、更實用的語文學案,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實現高效課堂,生動課堂,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摸索與創新。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84-185.
[2]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1: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