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惠良
記得有位教育學家說過:現代教育的重點在于指導活動和采用活動型的教學程序。這種學習類型比正規課堂的學習類型更合理,這主要是因為由活動而學習比正規課堂情境下的學習更有意義,而且更易于遷移到新情境中去。自新課標頒布和實施以來,鮮“活”靈“動”的課堂教學是我國目前中小學教育界十分熱門也是努力追尋的方向,更是新課標基本教學理念中所倡導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因為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大面積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還可以不斷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了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讓課堂教學真正活起來
課堂教學是否能夠活起來,我認為有三個標準:第一,文學材料是否活化為語言環境;第二,教材內容是否活化為實際生活;第三,教學過程是否活化為主體活動。
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發達,而抽象思維還比較薄弱,如果英語教學僅僅采用“教師說,學生聽”的單一形式進行,勢必出現教師教得苦,學生學得苦,教學效果差的不良后果。根據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我們一定要把抽象的文字材料,借助實物、圖片、多媒體投影、錄音、錄像等教具,讓學生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同見其形、聞其聲、知其事,通過形象思維的大門進入抽象思維的殿堂。
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也十分重要。道理很簡單,母語教學除了教室小課堂,還有社會大課堂。而英語教學走出教室后就沒有可使學生耳濡目染的社會環境。因此,為了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活潑,應該努力做到教材內容生活化,并促使學生把英語的語言訓練廣泛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如課外用英語打招呼、對話、表演文娛節目等,以此構建好一個大小課堂相結合的實踐環境。
課堂教學中是教師做“演員”,還是學生做“演員”,已經成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分水嶺之一。因此我把教學過程活化為主體(學生)活動視為課堂“活起來”的一個重要標志。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唱主角,并盡量強化他們的主體意識,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起他們積極學習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二、讓課堂教學真正動起來
“活”與“動”,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兩者的含義難以區分。“活”與“動”的確密切聯系著,從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角度來看,我認為“動”比“活”高一個層次。“活”的側重點在備課的教學設計上,“動”的側重點在上課的實際效果上。“活”是“動”的前提,“動”是“活”的結果。但有了“活”的前提,不一定有“動”的結果。例如,有的教師帶了許多直觀教具去上課,想把課上得“活”一點,這確實也使學生產生了一些新奇感覺,然而學生卻沒有“真動”起來,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還是表情麻木,氣氛陰沉。還有的課,課堂上表面看來很熱鬧,學生真正的收益卻并不多。
我對“動”的理解是:第一,要使學生的感知器官都動起來;第二,要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通過外顯行為動起來;第三,要促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發展為新信息的想象區;第四,要使全體學生參與進去,形成至少兩人組合在一起的全員參與的群體活動。“思維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只有在主體與客體不斷交互的實踐過程中,才能產生和發展人的認識;只有在能動的實踐活動中,個體才能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不斷地吸取外界信息;只有發展了以動覺為主體的感知覺,才能沿著有效途徑完善學生智能結構,發展學生的智力。基于上述認識,我加深了對“動”的四點理解,并認為符合這四條要求的才是“真動”,不是“假動”。
為了取得課堂教學上真正動起來的效果,教師不僅要在課前有“活”的設計,還要在上課時有一整套嫻熟的教學手段、方法與技巧,以及高超的課堂教學組織藝術。卓有成效地開展課堂活動,突出體現了英語教師教學工作的創造性,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去鉆研,去開拓。
三、開展課堂活動的成功事例
在教學實踐中,我既吸取到了“活而不動”的教訓,也品嘗到了“又活又動”的甜頭。現舉幾個比較成功的事例。
事例之一:文字材料活化為語言環境
在進行4A Unit3 A purse A部分教學時,我在教室某一遠角放置一張課桌,在課桌的上面及下面、里面及后面擺放一些不同實物,如蘋果、香蕉、錢包、水彩筆等。然后讓學生兩人一組,練習以下對話:
A:(手指遠角處的課桌)Whats that over there?
B: Its a purse.
A: Is it your purse?
B: No,it isnt.Perhaps its …s.
B: Yes, it is.
如果教室窗外有自行車、小轎車等學生能用英語表達的實物,可機智地讓學生即興發揮。這樣進入環境的教學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理解深,記得牢。
事例之二: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
3A Unit 5 How are you? 這課內容是“詢問某人身體如何”。我在教學時,打扮成身穿運動服手拿羽毛球拍的男士,和一位學生對話:“Hello! Whats your name?”這位學生回答:“My name is…”再接著說:“How are you?”…“Im fine too.”(做出打羽毛球的動作并臉帶微笑)話音剛落,學生們就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我又和學生交換角色,打扮成老太太模樣,戴上一副眼鏡,手拄一把傘,彎著腰并伴著咳嗽說:“Im not so good.”當學生走上講臺對話時,又是一陣掌聲,學生們一個個激動地踴躍上臺表演、模仿,全都進入角色。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有趣,枯燥乏味的學習活動成了生動有趣的文娛活動。
事例之三:教學過程活化為主體活動
5A Unit 6 Doing housework這一單元教學重點是“現在進行時”,教學過程如下:
第一步:引入。方法是教師做許多動作,如打籃球投籃、讀書、寫字、跑步、跳高等。
T: What am I doing?
Im playing basketball.
T: What am I doing?
S1: Youre eading.
S2: Youre writing.
第二步:講解。講解現在進行時的概念以及動詞的構成方法。
第三步:操練。首先請一位比較擅長表演的學生,做一些學生熟悉的動作,如喝水、看書、看電視、唱歌等。
Ss: What are you doing?
S3: Im drinking tea.
…
T: What is he doing?
Ss: He is drinking tea.
…
再請四五位學生站在一邊,背向表演的學生,用Is he doing?或What is he doing?進行提問。
S4: Is he singing?
Ss: No,he isnt.
S5: Is he watching TV?
Ss: No,he isnt.
S6: Is he counting the new books?
Ss: No,he isnt.
S7: Is he drinking tea?
Ss: Yes,he is.
直到答對為止。
第四步:進一步操練。請幾位學生表演各種動作,再讓其他學生一口氣將所做的動作口(筆)頭描述出來。再請一位學生上講臺,用現在進行時的句子向大家“下命令”。
如:Youre eating.
Youre drinking.
Youre writing.…
全班學生則做出相應的動作,做錯的學生被淘汰。
以活動方法介紹語法,師生不斷交流互動,學生不斷得到啟發,獲得感悟。智能得到了充分的開發。
上述三個成功事例,教學設計有“活”的指導思想,教學過程有“動”的實際效果,教學結束后學生感受到自己與教師有難舍難分的情感。在上課時,我意識到班上幾十位學生就是幾十本生動活潑的“活教材”,想方設法讓每位學生在課堂上發揮特長,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就這樣,我不斷隨機應變,駕馭課堂教學進程,使得英語課堂走向鮮“活”靈“動”,獲得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