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群燕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倡導“活動型為主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活動體驗,幫助學生澄清問題,找到自我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學生心理品質”。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下簡稱心育活動課)的評價需有別于學科課程的評價。我們對學科課程的評價重點是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上,而對心育活動課的評價重心應放在學生自身經驗在活動的影響下發生的變化,包括信念、情感、意志和行為等。前者可以用書面測驗和分數來評價,但對后者的評價,需要從教育的目標角度進行慎重考慮。基于此,筆者認為界定一堂心育活動課的成功與否,可以從評價的功能、方式、主體等方面進行探究。
一、注重評價的診斷、反饋與激勵功能
眾所周知,教育評價的功能是指教育評價活動本身所具有的能引起評價對象變化的作用和能力。它通過教育評價活動與結果,作用于評價對象而體現出來。《課程標準》指出心育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為目的的實踐性課程”。因此,作為心育活動課的主導者—心育教師,在知曉心育活動課對評價對象具有診斷、反饋和激勵的評價功能的基礎上,必須首先設計明確的目標和鮮明的主題以確保心育活動課開展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1.主題鮮明生動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契合中學生心理需求和年齡特征的主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活動的展開。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本地區本校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出發,尋找適合的且他們感興趣的主題。總之,活動主題的設計要體現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2.目標明確具體
一堂優質的心育活動課的目標應面向全體學生,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包含知(知識)、能(能力)、情(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目標。能增進學生對相關主題的認知和體驗;能使學生獲得自我心理調節和疏導的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而且,目標還需具體,可以細化為可觀察的行為特征,方便操作。
例如,張家港市南豐中學的劉兵老師在2014心理年會上開設的《在挫折中學會成長》(以下簡稱《挫折》)這一節課,就很好地考慮到初一學生的生理、心理特質,主題鮮明、三維目標明確。知—讓學生在活動中正確認識“挫折”;能—交給學生面對挫折的方法;情—交流、體驗、心理共鳴,使學生更好地面對挫折。
二、力求評價方式的客觀與全面性
我們應看到每種評價方式都會有其優缺點,因此,需在考慮學情的基礎上,在分析利弊后,謹慎使用。
1.以形成性評價為主
終結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結果,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作出總結性的結論。因此,它一般為學科課程所采用。而形成性評價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及時揭示問題、及時反饋、及時改進教育教學活動。根據心育活動課的性質(以學生的情意活動為主,注重學生的體驗)和《課程標準》的建議(它不需要作業,更不需要考試,需要的是學生的參與,學生的感悟),我們應更多地采用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體驗、感悟和分享,給予表揚、鼓勵等積極性評語,從正面加以引導。
2.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心育活動課是注重學生心理體驗、促進心理成長的一門課程。因此,需要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在評價方法上應采用課堂和平時的行為觀察與記錄、問卷調查、討論等。評價結果不應像學科課程那樣以分數呈現,可以用星、紅花等進行記錄,也可以用代表性的事實客觀描述學生的心理品質,并提出建議,甚至是贊賞性評語和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
劉兵老師在《挫折》這一節課中,更多的是以形成性評價為主,運用多種評價方法,主要有游戲體驗、案例分享、小組討論、記錄、發言交流等,并使用“不錯”“很好”“你真棒”等激勵性語言和豎起大拇指、鼓掌等贊賞性動作,且課后還將QQ留給學生,便于對學生心理品質的進一步反饋和激勵。
三、尊重評價主體的差異性
優質的心理課體現以學生為主的原則,能順應學生的心理成長規律。然而作為活動的主體,因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個性氣質等方面的不同,心理成長的度也會不同。因此,我們對其的評價要尊重個體差異,盡量運用多方評價,如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成員的評價、班級同學的評價等。并加強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成長。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氣氛寬松、和諧,師生關系平等、自然,學生就會愿意體驗、感悟和真情流露,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就會活躍,互動效果就會好。這就要求心育教師教態要親切、隨和;教學語言要豐富,有感染力;教學調控和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嫻熟。
劉兵老師為了活躍氣氛,在課前請學生猜他的三個外號,這一下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挖空心思,結合他的體型、外貌紛紛做猜想。一個男孩大聲說“土豆”,劉兵老師聽到后大方地點頭贊賞這位同學。這就拉進了師生間的關系,讓學生知曉給他們上課的不是一位嚴肅的“男教授”。
2.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體驗
一堂好的心育活動課,能使每一位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和感悟,形成正確認識,不良的行為、習慣和不健康的心理得到一定的矯正和轉變。因此,心育教師需要時刻關注每位學生,認真聆聽學生的心聲,并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機會,個個都有體驗。因此,設計的活動可以是游戲體驗,如團體游戲、角色扮演等,也可以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體驗。
劉兵老師在上課前先和學生做了個約定:積極參與,認真傾聽,支持同伴,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在約定中他向學生表達他對他們的期望,期待他們在這節課上都能積極參與,主動體驗。
在看課程進行過程中,劉兵老師以問卷的形式詢問學生(從小到大,你大概受過多少次挫折);案例呈現后要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作簡單記錄,然后再請一小組代表進行全班交流,其余小組做補充發言。可以說在這一節課中,劉兵老師關注了每位學生的心理體驗,給予學生主動交流的空間。
總之,心育活動課要真正堅持以活動為主,注重每位學生的感受,讓他們在體驗中建構一些自我發展的方法。然而,我們要看到,一堂心育活動課的作用只能讓學生的心靈有所觸動,內心有所感悟,若要讓他們把體驗、感悟的東西化為實際行動,還需課后的行為實踐。并且這種行為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它需要作為主導者的心育教師進行跟蹤、反饋和強化調整。
我們更應看到,所有的評價標準都是為了讓評價主體的心理成長、行為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不管白貓黑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句話就是對本篇主題的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