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東風,潘秀琴
( 1.合肥美橋汽車底盤及傳動系統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合肥工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3.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
后驅動橋橋殼剩余疲勞壽命預測
焦東風1,2,潘秀琴3
( 1.合肥美橋汽車底盤及傳動系統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2.合肥工業大學,安徽 合肥 230000; 3.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
剩余疲勞壽命的預測方法研究對再制造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再制造的對象其剩余壽命是否足夠滿足下一個生命周期需求,是再制造面臨的重要技術難題,也是進行再制造加工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對使用后的零件不經壽命預測而輕易報廢,就會造成巨大浪費;不經過壽命預測而將已無剩余疲勞壽命的零件再裝機使用,會存在安全隱患。目前剩余疲勞壽命的預測計算過程較為復雜,與產品實際疲勞壽命存在偏差,實際操作性不強,本文提出基于后驅動臺架試驗、道路試驗的橋殼剩余疲勞壽命預測方法。
再制造;剩余疲勞壽命;后驅動橋;臺架試驗;道路試驗;預測方法
10.16638/j.cnki.1671-7988.2015.09.044
CLC NO.: U467.4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671-7988(2015)09-135-03
基于后驅動臺架試驗、道路試驗對橋殼剩余疲勞壽命預測方法,其理論依據為:根據Miner線性疲勞累積損傷理論,在試樣受載過程中,每一載荷循環都損耗試樣一定的有效壽命分量,各循環應力產生的所有損傷分量相加為1時,試樣就發生破壞。因此后驅動橋殼無論在正常使用、道路試驗、臺架試驗情況下,其累計疲勞壽命為一個定值。預測方法:選取同批次、同一制造水平、同型號的后驅動橋殼,抽取5臺套進行臺架試驗、3臺套裝車進行道路試驗,得出橋殼臺架試驗壽命及道路試驗里程,再對完成道路試驗后驅動橋橋殼進行臺架試驗,得出其臺架剩余疲勞壽命,以臺架剩余疲勞壽命反推剩余道路試驗壽命(臺架試驗壽命減去臺架剩余壽命所得數值即為本次道路試驗所消耗的臺架疲勞壽命),再以剩余道路試驗壽命乘以其各種路面強化系數得到后驅動橋橋殼剩余疲勞壽命,并判定其能否滿足下一個服役周期要求。具體預測方法流程如圖1所示。
本次試驗樣件為某公司生產的某型號后驅動橋橋殼總成,樣本容量8臺套,隨即抽取5臺套進行該臺架試驗。其試驗參數是根據該后驅動橋總成所配車型而定,并按QC/T533-1999《汽車驅動橋臺架試驗方法》進行試驗、按QC/T 534-1999《汽車驅動橋臺架試驗評價指標》進行評價。
(1)試驗目的
檢查后驅動橋橋殼垂直彎曲疲勞壽命。
(2)試驗設備
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生產的后橋殼總成疲勞強度試驗臺,型號:ZDH-QK-PL,設備編號:ZDH-07001-SYT01,準確度:±1%。
(3)試驗條件
后驅動橋殼總成關鍵外部聯接參數及加載參數見表1。

表1 后驅動橋殼總成關鍵外部聯接參數及加載參數
(5)數據處理
后驅動橋殼總成垂直彎曲疲勞壽命遵循對數正態分布(或威布爾分布),取其中值疲勞壽命。
(6)試驗結果
具體試驗結果見表2。

表1 后驅動橋殼總成試驗結果
(1)試驗目的
通過道路試驗來考核某型號后橋總成的可靠性以及制動器的制動性能是否達到設計任務書及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通過道路試驗來檢驗后橋及相關聯件在運動中是否與車身干涉。
(2)試驗依據
《某車型設計任務書》、《中國定遠汽車實驗場汽車產品定性可靠性實驗規程》。
(3)試驗條件
①樣車驗收
完整的樣車三臺,試驗部應該根據樣車裝配調整技術條件及GB7258-2004。
《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的有關規定,檢查車輛裝配、調整狀態的完整性。

表2 試驗內容
②氣象條件
天氣無雨(雪)無霧,相對濕度不超過85%;環境溫度35℃以下。
③試驗地點
中國定遠試驗場。
(4)試驗內容
具體試驗內容見表3。
(5)試驗結果
整車按試驗大綱完成3萬公里道路試驗,試驗過程中后驅動橋總成未出現承載性能故障。通過對完成道路試驗拆解、檢測,判定該橋殼未出現變形、裂紋等影響承載性能缺陷,可以進行臺架剩余疲勞壽命試驗。具體結果見表4。

表3 道路試驗試驗結果
整車完成3萬公里道路試驗,轉換成汽車普通道路當量行駛里程計算見表5。

表4 道路試驗轉化為當量行駛里程結果
本次試驗樣件為完成3萬公里道路試驗、拆解檢測合格的3臺后驅動橋橋殼總成進行該臺架試驗。其試驗參數與前文所述5臺進行后驅動橋殼總成垂直疲勞臺架試驗相同,試驗設備、試驗方法、試驗地點均相同。
(1)試驗目的
檢查完成3萬公里道路試驗后的后驅動橋橋殼臺架剩余垂直彎曲疲勞壽命。
(2)試驗結果

表5 后驅動橋橋殼臺架剩余垂直彎曲疲勞壽命結果
初始臺架中值疲勞壽命:92.1×104次
剩余臺架中值疲勞壽命:55.1×104次
消耗臺架中值疲勞壽命:92.1×104-55.1×104=37×104次道路試驗里程:3萬公里
道路試驗總強化系數:9.3
道路試驗當量行駛里程:29.2萬公里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道路試驗里程、總強化系數、當量行駛里程、消耗臺架疲勞壽命對應關系,見表7。

表6 路試驗里程、總強化系數、當量行駛里程、消耗臺架疲勞壽命對應關系
根據表7中對應關系,可以計算出后驅動橋橋殼剩余疲勞壽命,見表8。

表7 后驅動橋橋殼剩余疲勞壽命
通過表8可知,該型號后驅動橋橋殼總成剩余道路試驗壽命4.5萬公里、剩余當量行駛里程43.8萬公里均大于整車可靠性試驗要求的道路試驗壽命3萬公里、剩余當量行駛里程29.2萬公里要求,因此,該后驅動橋橋殼總成退役后能夠滿足下一個生命周期需求,經過再制造修復后可以繼續使用。
通過對某公司同型號、同批次后驅動橋殼分別進行臺架疲勞試驗、整車道路試驗、完成道路試驗后的后驅動橋殼臺架疲勞試驗,建立臺架疲勞試驗壽命、整車道路試驗里程、整車當量行駛里程之間的關系,通過該關系對退役后驅動橋殼進行剩余壽命預測。該方法是通過臺架疲勞試驗、整車道路試驗,數據、結論均比較可靠,但由于整車正常使用至30萬公里需耗費時間較長,目前沒有對退役后驅動橋橋殼進行整車使用的跟蹤驗證。本文僅對某一種型號后驅動橋在其特定車型配置下進行試驗、研究,其試驗結果不能直接使用于其他系列產品,需要進行不同型號產品進行該類試驗,才能建立全系列產品在特定車型配置下的疲勞壽命對應關系,形成數據庫。
[1] 張國慶,荊學東.產品可再制造性評價方法與模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39(09):1431-1436.
[2] 張安哥,朱成九,陳夢成.疲勞、斷裂與損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3] 秦曄.廢舊汽車退役曲軸剩余疲勞壽命測評技術研究-48MnV 鋼疲勞損傷的磁記憶表征[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6.
[4] J.Sehijve,Fatigue of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Fatigue,2003 (25):679-702.
[5] 董月香,高增梁.疲勞壽命預測方法綜述[J].大型鑄鍛件,2006 (03): 39-42.
[6] 姚衛星.結構疲勞壽命分析[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Prediction method of the rear drive axle housing residual fatigue life
Jiao Dongfeng1,2, Pan Xiuqin3
( 1. Hefei AAM automobile driveline&chassis transmission and Chassis Systems Co., Ltd., Anhui Hefei 230000; 2.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hui Hefei 230000; 3.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Anhui Hefei 230000 )
The prediction methods of remaining fatigue lif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manufacture. Whether the remanufacturing object’s residual life can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next life cycle is a technical problem in remanufacture industry, also it is a problem needs to be overcame before reproduction. Generally speaking, do not predict the life of used object would lead to scrap and this will cause wasting of resource; similarly, using reproduced object, which has been of no residual life, without forecasting the life before would take safety risks. While at present time the prediction process of residual fatigue life is so complicated that there usually exists deviation between prediction and reality and lacks of practical operation. This essay presents the prediction methods of remaining fatigue life for axle housing which based on the rear drive experimen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s of road test.
remanufacturing; rear driving axle; residual fatigue life; rear bench test; road test; prediction method
U467.4
A
1671-7988(2015)09-135-03
焦東風,就職于合肥美橋汽車傳動及底盤系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