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回顧了英國“學徒制”的發展歷史,分析了英國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運作規則與特點,接下來對英國“學徒制”的制度保障進行了具體分析,并以此為我國職業教育的借鑒。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29-02
2014年11月有幸去英國接受了21天的職業教育的培訓,對英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的規范性、制度化很是震撼,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正處于高速發展、大力變革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必然面臨著很多問題:混亂、多元化、不規范,沒有法律和政策依據。本文對英國“學徒制”職業教育中做的好的方面進行了歸納總結。
一、英國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史、運作規則與特點
(一)英國“學徒制”教育的發展歷史。
這個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15世紀。從技術上來看學徒制是非常專業化,也是非常私密化的,不可外傳的。學徒訓練是1563年,法律制定的制度,是指中學時代的學生,要學7年才能出徒。現在只要1年就可以實現的。1802年,即200多年前,工作時間一天最多12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教學生寫、算等技巧。具體的發展階段和里程碑的事件如下:
1.20世紀60年代中期—1990年。
那時有240000學徒,當時人們非常關注學徒工作制的工作效率。即花少一點的錢把學生培養出來,比如工程建造,但結果效果不是很好。而且當時以男性為主,基本不要女孩。當時成立了行會,這個行業是要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愿意發展先進的技術。就是因為這個制度,學徒從240000降到了1990年的53000人。16歲的孩子就可以離開學校了,就中止了學習。而政府想鼓勵這些18、19、20歲等學生接受進一步教育,但這一部分學生只限于在校內學習,而不進行實際操作,而且政府給的投入也不是很大。學徒制這樣使得這些孩子來學校學習流于形式,并沒有學到真正知識。按理應該受到重視,但當時大家對這樣的學徒制的印象并不是很好。
學徒制的學生們學習環境是很差的,尤其是類似像鋼鐵廠這樣的工作地點,而且氣味非常不好,嚴重影響身體的發育。
2.1964年法案。
法案規定要向政府要一定的稅。企業學徒訓練的董事會會出錢培訓自己需要的學徒,使得學徒去學習所需的技能。政府監管這部分資金是否用于學徒訓練。
有很多項目,如管工,當時沒有年青人接班學習,就出現了斷層,這樣導致了年老人已退休,就沒有人再去做這件事了。政府這時發現學徒制的重要性。這樣就需要引進人才。
3.2009年。
政府的投入隨著社會的需求對學徒制的投入越來越大。政府的投入是每年1500萬英鎊,其中30%是支付給學徒制的。這筆資金如果應用到位的話,還可以繼續向政府申請。在2009年,政府公布了國家學徒制服務。對投入又進一步加大了。
(二)學徒訓練的發展現狀。
1.學徒制的等級。
學徒制也是分等級的,4-6級等同于大學,甚至高于大學。詳細的如下:
Intermediate Apprenticeships (Level 2)–same level as GCSE 初級學徒制水平;
Advance Apprenticeships (Level 3)–same level as A-Level高級學徒制水平;
Higher Apprenticeships)Levels 4–6)–same as Degree, Post-Graduate 更高級的管理水平。
5-16歲的孩子是要接受義務教育的,孩子在11歲左右就能達到Level 1,到了16歲就能拿到Level 2,但有50%的學生拿不到Level 2證書。因為有部分學生不喜歡歷史、地理等,也許喜歡美容、美發、木工等。這樣到了16歲了,學生就可以有2種選擇,一是繼續學習讀書,一是選擇學徒制。繼續學習的到了18歲,就能達到Level 3。舉個例子,機械專業至少要學到level 3。現在有了更高的水平,如航空、管理等技術,這樣使得學徒制有了層次的遞延,使得政府更加需要監管學徒制,成立了Ofsted,即可以隨意進入學校,進入教室監管老師的教學。關于商務專業,應該達到7級,就應該是碩士水平。如果達到了8級,就應該是博士水平。
2.學分與證書的頒發。
比如機械專業的學徒生,必須到達level 3。1個學分對應10個小時的學習,這個學習可以教室的可以是機房可以是室外的等等。每個學生要拿到149學分,這是指在工廠中獲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與學生的溝通,讓學生理解老師的所言,并認真計算、構圖等。學生的能力要拿到106學分,這是指通用能力、素質能力,在學校學到的。關于證書,是由行業協會、皮爾森(第三方認證機構)等機構頒發,不是由大學頒發,但大學要把控質量。
3.學徒制發展的現狀。
現在的學徒制的學生都是已經工作了的,不工作是不能參加學徒制的。
每一個在校學生即將參加工作的學生要知道自己的權利、義務以及將來在崗位上應該如何去操作、工作。學徒制的學生即使走出學校,也知道如何發展自己的能力,如閱讀能力等。
250個學徒制框架提供了1500個崗位;超過100000雇主提供學徒;在2012和2013年有510000學徒明星;在2012年和2013年完成學徒培養率達到了72%;在線上隨時都會有17000個學徒空缺。
(三)現代英國學徒制的突出特點。
1.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在現代學徒制中,實行企業和學校結合交替式培養模式,約2/3-1/2的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約1/3-1/2的時間在職業學校學習;學生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企業中的實踐與職業教育中的理論學習密切結合。學徒每周1-2天在職業學校學習理論知識,4 -5天在企業實踐學習,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之比約為3:7或2:8。
2.政府的大力支持。西方現代學徒制受到政府高度重視,許多國家專門成立了實施師徒制的監管機構,如英國的學習與技能委員會,并在地方設立了若干分支機構,保證培訓方、雇主、學徒規范化的實施師徒制。政府向培訓機構、雇傭企業提供補助和培訓經費,學徒在培訓機構接受免費的脫產學習,在企業實習獲得相應的工資報酬。
3.強大的法律保障。英國就自身的學徒制培訓,分別制定了相應的培訓法,對學徒與企業、培訓機構做出法律約束,奠定了學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其得到順暢發展。
二、英國“學徒制”教育發展的制度保障
(一)英國教育的基本體系。
英國是一個有悠久教育傳統的國家。它的教育體系經過幾百年的沿革,相當的完善和復雜,且具有非常大的靈活性。總體來說分為三個階段:義務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延續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從年齡階段來看也同樣是三個階段:小學(5歲到11歲)、中學(11歲到18歲)和高等教育。在英國,16歲的學生需要參加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考試。考試結果分為A*-G各個等級,得到五個A*-C結果的學生通常會繼續學習兩年,參加三科(或以上)課程的中學高級水平考試(A-Level)。本科院校將根據學生該考試的結果進行錄取。
(二)職業教育的法律政策依據。
為了順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和國內政治進程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英國政府啟動了“標準化”的職業教育改革。改革充分體現了不斷增強的政府權力和干預能力,政府利用強大法律權力、行政能力控制著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體表現為通過法律政策的制定,實行政策控制;通過財政撥款,實行經費控制;通過教育管理,實行行政控制。
(三)管理體制。
英國的教育行政被人們稱作是“合作型”的教育行政,教育由中央政府、地方教育當局和民間團體共同管理,他們三方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共同協商和合作的基礎上。首先,由中央設教育和科學部。教育和科學部負責領導與管理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同時還有整個大不列顛的大學和民用科學事宜。教育部設有普通教育司、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司、科學司、藝術和圖書館司、財務司、規劃司、統計司、法律司、編制組織司、外事司以及建筑司。其次,英國現行地方政府機制,以都市郡的區、非都市郡、內倫敦和外倫敦的市為地方教育行政單位。英格蘭和威爾士共有地方教育當局104個,其中英格蘭96個,威爾士8個。每個地方議會設教育委員會和教育局,合稱為地方教育當局。教育委員會下設學校教育、繼續教育等小組委員會。地方教育當局可設督學,但不是陛下督學處成員。
(四)經費來源。
政府為保證職業教育的經費,專設一個與普通大學教育基金會并列、由政府撥款的職業教育基金會。其經費數額也相當可觀。政府根據職業技術學院在冊學生人數和對學院教學質量評估的結果計分,確定撥款數。工科專業比文科專業撥款多。每個學院每年的經費75%左右來自職業教育基金會,余下25%左右來自普通大學教育基金會(因有學位銜接的課程和學生)、政府其他項目經費、企業與社團的項目經費或贊助以及其他辦學創收。總的看,職業教育的經費比較充裕。
(五)教學內容和考核辦法。
政府通過擁有的法律權力和行政能力,來干預職業教育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證書級別和類型,并指導學習過程的資助方式、實施方式、監督方式、檢查方式和管理方式。這一切最終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英國教育與技術部的重要性,教育與培訓的形象得到提升,并被作為一個政治議題,其他中央政府部門,特別是貿易與工業部(Department for Trade and Industry)和財政部(Treasury)已經對此領域饒有興趣。政府利用不斷增強的權力,從80年代開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統籌指導下的“標準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1988年夏,政府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獲得國會的通過。其中和職業技術教育關系密切的有兩點:一是把多科技術學院和大多數的高等教育學院由原來的地方教育當局改辦成中央直接管理;二是設立多科技術學院其他學院基金會,以取代原來的公共系統高等教育的國家咨詢團。1991年發布的教育白皮書《高等教育:一個新的框架》對高等教育體制進一步做了重大改革,其中與職業教育相關具體規定是:第一,學校內部要健全質量控制機制;第二,由外部進行質量審核,首先要使內部質量控制機制運轉正常;第三,抓好課程開設及證書頒發的審批權;第四,國家學位委員會在特定的情況下審批新課程開設,讀了這些課程就可以獲得委員會頒發的學位證書;第五,由外部對學校教學質量進行評估。1992年頒發《繼續與高等教育法案》以及建立完善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職業資格證書NVQ和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證書GNVQ)。
三、英國“學徒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幾點啟示
(一)學徒制職業教育相對于學校制職業教育,更注重實際職業技能的培養并使之得到了確切保證。這使得以培養生產第一線實際操作人員的職業教育真正成為受企業歡迎的教育。雖然我國目前也非常重視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比如我們的“引企入校模式”或訂單制培養模式”,但是大都在最后一年去企業實習,主要的還是前兩年在學校進行主要的培養,而前兩年的培養與企業結合并不緊密,他們是兩套體系。學校制的培養模式客觀上使學生遠離了生產第一線,而集中安排的生產實習又不利于學生及時將所學理論同實踐相結合。
(二)我國初始的職業教育非常偏重理論,和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沒有太大的區別,但是目前的職業教育改革已經越來越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但與我國目前的職業教育相比,學徒制職業教育由于偏重企業實踐注重培養實際崗位的技能與素養,更受企業的歡迎。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應借鑒學徒制的經驗,把改革的重點放到對實際崗位的研究上,以實際崗位所要做的實際工作出發來設計課程、設計教學。
(三)由于學校教育與培訓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對企業而言,學徒制的校企合作方式可能更節省成本和有效,因此大力發展學徒制式的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把企業、行業與學校有機聯合起來,共同來做職業教育將會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