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滇緬抗戰稀見文獻知見錄

2015-10-15 10:59:57許新民
貴州文史叢刊 2015年3期

許新民

摘 要:中國遠征軍出動對日作戰的中緬印戰場,既是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太平洋戰場即東方戰線主戰場之一。滇緬抗戰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大戰果。中國遠征軍是滇緬抗戰的主力軍。筆者就所知所見的稀見滇緬抗戰文獻單行本逐一概說,共計介紹中美盟國中英文文獻十二種和中譯日方文獻兩種,以豐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和中國抗戰史研究史料。

關鍵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滇緬抗戰 中國遠征軍 滇緬公路

中圖分類號:K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3-19-27

一、滇緬抗戰的歷史地位

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人類有史以來規模空前、決定人類前途命運和世界格局的“超級戰爭”,代表和平、正義力量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與德、意、日法西斯軸心國集團勢力進行了一次殊死“搏斗”。從全球維度通觀這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戰火燃燒于東、西半球,戰場分布于歐洲、非洲、亞洲及太平洋群島,研究者習慣將其劃分為東、西兩條戰線,對應為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歐洲-北非戰場。其中,中國遠征軍出動對日作戰的滇緬戰場是亞洲-太平洋戰場即東方戰線主戰場之一。

關于滇緬抗戰的戰略地位和歷史貢獻,學術界多有論列,相關成果不勝枚舉,歸納起來主要有:第一,中國遠征軍在中印緬戰場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國遠征軍是滇緬抗戰的主力軍,自1942年初開入緬甸援英起,中國投入滇緬戰場的主力部隊達四十萬人,在“以緬甸為中心,滇西和印緬邊境為兩翼”〔2〕的戰場上與美、英盟軍協同抗擊日軍,“粉碎了印緬日軍對盟國援華國家通道的封鎖,保衛了中國的西南大后方”。〔3〕滇緬戰場牽制和消耗了日軍一部分兵力,分擔了中國正面戰場東線日軍的進攻壓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國抗戰。爾后中國駐印軍發起的緬北反攻和云南方面遠征軍發動的滇西反攻戰役,揭開中國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中國軍隊南北雙線呼應,夾擊日軍,殲滅了日軍緬甸方面軍有生力量,并將日軍徹底趕出滇西地區,打通了中國陸上國際大通道——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滇緬抗戰對中國人民抗戰偉大勝利所發揮的戰略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就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尺度而言,中國是亞洲-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主戰場之一,緬甸是亞洲-太平洋戰場“西南翼重要屏障”,〔4〕成為中、美、英三大盟國在東南亞地區與日軍反復較量的主戰場。中國派大軍赴鄰國緬甸、印度支援美、英盟軍,在中印緬戰場上與盟軍并肩協作,“協同保衛了印度,收復了緬甸全境”,〔5〕奪取了亞洲-太平洋戰場主動權,并對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反攻作戰發揮了重要配合作用。從上述層面上看,滇緬抗戰狙擊并最終打敗日本侵略軍,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全面勝利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重要組成部分。

余戈先生出版的《1944 松山戰役筆記》(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和《1944:騰沖之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是滇緬抗戰史領域新近推出的兩種著作,亦即作者擬就的“滇西抗戰三部曲”(松山、騰沖、龍陵)寫作計劃的前兩部。作者倡導、實踐“微觀戰史”寫作,歷時近十年實地踏勘滇西抗戰戰場,做扎實的田野調查,花大氣力收集中、美、日有關滇緬抗戰的文獻資料,類型涵括原始檔案、圖片、作戰地圖、日記、回憶錄、口述資料、論著等,在此基礎上嘗試逐日復原歷次大小戰斗。作者積累的滇緬抗戰文獻富有系統,建立的文獻分類體系具有代表性。《1944:騰沖之圍》書后所附參考文獻包括檔案及檔案匯編、中日美戰史、文史資料選輯、親歷者撰述口述、研究者著述、論文、報刊網站報道、紀實文學八大類。然翻檢文史資料選輯與親歷者撰述口述兩類文獻,性質有所重合,有的不易明確區分、歸類。筆者所知所見關涉滇緬抗戰的云南政協文史資料,數量龐大繁富,計有云南省、昆明市及五華區、盤龍區、官渡區、西山區、大理州、巍山縣、祥云縣、楚雄州、德宏州(含文史資料和史志資料)、潞西縣、保山市、騰沖縣、龍陵縣、紅河州、個舊市、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怒江州、瀘水縣、永德縣、永平縣、玉溪市、易門縣、元江縣等二三十種,以口述回憶錄為普遍形式,體例上將各單篇匯編成冊。檔案及檔案匯編類所開列中國遠征軍部隊各種戰斗詳報與《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滇軍抗戰密電集》、《日軍侵華罪行實錄:云南部分》等文獻,前列筆者多數無緣獲見,后列四種屬于專題資料集,內容不易統合,均不列入本文撰述范圍。筆者擬就經眼的成書于1949年之前的滇緬抗戰中文文獻單行本,仿照叢書提要體例作一概說,今人研究類著作概不列入。

二、中美盟國文獻

1、《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一冊。

重慶陸軍大學編,1947年版。松山戰役是滇西反攻戰役的關鍵性戰役之一。擔負松山戰役主攻任務的為中國遠征軍第八軍,軍長何紹周,副軍長李彌,何紹周是時任國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何應欽之侄。該書記載第八軍自4月中旬從滇南調駐滇西,歸入中國遠征軍序列,組織松山戰役軍事行動的全過程。基于戰前敵情分析,第八軍決定從南、北兩部突破日軍陣地,部署“(我軍)以主力攻占北部之松山,以一部攻擊南部之滾龍坡,期一舉而進出于四九二〇高地、平子地、那掌之線,將敵壓迫于陣地外,捕捉而殲滅之”。〔6〕7月5日拂曉,我軍炮兵集中火力破襲日軍目標,戰役開始。經過九次反復攻擊,松山圍攻戰于9月7日十六時勝利結束,日軍頑敵被聚殲。該書總結說:“(第八)軍在未完成美式裝備及教育之時,即奉命圍攻松山。先后使用兵力計六個步兵團及一個步兵營,費時二個月又四日,經九次之攻擊,重武器及雜兵大部均抽編為步槍兵,軍師直屬部隊均直接參與火線,一〇三師直屬部隊、特工兩連傷亡殆盡,始竣全功。我傷亡之重,殊出意外,達六千余之多,步兵連中僅余兩名者有之,尤以死亡之數較傷者為大,為此次攻擊之特色。共殲敵三千余人,無一漏網。”松山戰役我國軍隊浴血奮戰,付出了重大犧牲,一寸鮮血換回一寸河山,值得中國人民永遠銘記。endprint

該書共十六篇,卷末附《圍攻松山戰斗經過要圖》、《松山敵軍兵力調查表》等地圖和統計表十個。書中詳細記述九次攻擊戰戰前分析,敵情研判,戰斗準備,兵力配備,武器裝備,攻擊部署,戰斗過程,戰果及教訓總結,并統計敵我兵力狀況、武器彈藥消耗等。該書是研究滇西抗戰史的重要史料。

2、《怒江戰役述要》,一冊。

美國新聞處(駐重慶)編印,1945年6月版。封底注明“非賣品”,據內容判斷,應為怒江戰役結束后即時編輯出版的抗戰宣傳品。

該書為紀事本末體,三十頁,二萬字左右。無目錄,卷首配地圖《滇西戰役圖解》一幅,揭示中國遠征軍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反擊作戰進攻路線。正文分開路的戰爭、怒江戰場的地形、參戰的部隊、戰斗要旨、戰斗的經過、結論六篇,全景展現波瀾壯闊的滇西反攻戰。介紹怒江戰役戰略目標是打通中國陸上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作戰計劃為分南北兩線渡過怒江,以滇緬路為界,分路進攻,掃蕩滇西日軍據點,直下騰沖、龍陵,然后會師,合攻畹町。1944年5月10日夜,衛立煌將軍指揮中國遠征軍四萬名士兵分路大舉強渡怒江,揭開滇西反攻序幕。遠征軍克服群山險阻、雨季作戰、短衣缺食等不利條件,主動出擊日軍,中國駐印軍密切配合。中國軍隊兩線夾攻日軍,經過浴血奮戰,陸續攻占騰沖、松山,終于1945年1月20日收復中緬邊界重鎮畹町,實現勝利會師,驅逐日軍出滇西,并打通了全長一千零七十四英里的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粉碎了日軍對華陸上封鎖。

該書詳細記載中國遠征軍每日兵力布局、進攻路線、戰況、戰果和傷亡,以及騰沖攻城戰、松山爭奪戰、龍陵芒市作戰三場重要戰役。整場戰役日軍死亡一萬五千人,中國軍隊陣亡一萬七千人,病死二千人,傷二萬一千人,是一場付出重大犧牲才取得的偉大勝利。該書還介紹美軍參謀團協助中國軍隊訓練,裝備作戰和供應軍需的情況,以及美國航空隊的軍事協助。終篇總結怒江戰役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影響。

3、《緬甸蕩寇志》,一冊。

孫克剛著,何鐵華插圖裝幀, 1946年3月國際圖書出版社初版,同年9月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再版,兩個版本正文文字并無差別。孫克剛(1912~1967),原名至道,字克剛,號養吾,安徽省廬江縣人,抗日名將、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堂侄,少將軍銜。全面抗戰爆發后,從北平師范大學歷史專業畢業,投筆從戎。曾作為“軍官敢死隊員”參加南京保衛戰,后調入《中央日報》社,擔任第三戰區軍事記者,負責報道蘇、皖、浙等省抗戰。1942年中國遠征軍組建后,參加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三十八師入緬作戰,任該師政治部副主任。親歷中國遠征軍進駐印度蘭姆珈整訓、改編,及1943年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戰役,隨軍行動,隨軍采訪、拍攝,前后三次負傷,歷經艱險,積累了豐富的中國遠征軍文字資料和珍貴影像。

1945年緬北戰事結束后,孫克剛所在部隊歸國進駐廣州,他利用休整時間,撰寫中國遠征軍緬甸戰史系列文章,在廣州《建國日報》連載兩個多月,收到熱烈反響,應讀者要求刊印單行本。該書屬紀事本末體,共分三十章,篇幅達二百多頁,用紀實手法呈現中國遠征軍精銳之師新三十八師從1942年4月出師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取得仁安羌大捷,至1945年3月攻取緬北重鎮臘戌,圓滿完成戰斗任務為止的戰斗史實,堪稱一部激蕩人心、可歌可泣的全景式戰史。

該書資料多取自于親歷親聞,翔實可信。作者在前言中說明:“兩次緬戰,筆者都始終跟隨著部隊,本書資料,大部分是親眼所見,一部分取之于戰斗記錄和實地作戰官兵的談話,拿歷史學的眼光來看,應該算是原始材料。”〔7〕還有部分資料是征引戰地記者通信報導和軍中編印報刊的記載。該書是研究滇緬抗戰、中國遠征軍史的必讀之作,其史料價值久為學術界推崇,文字亦被廣泛征引。又,該書與畫冊《印緬遠征軍畫史——新一軍戰斗寫真》為姊妹篇,可供對照閱讀。

4、《印緬遠征軍畫史——新一軍戰斗寫真》(Chinese Army in India-Burma Campaign , Active Participation by the New First Army),一冊。

何鐵華、孫克剛編著,時代書局1947年出版,上海大公報館發行。何鐵華(1909~1983),字樹柏,祖籍廣東番禺,攝影家。畢業于上海中華藝術大學,曾留學于日本帝國大學。抗戰期間作為《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赴抗日戰區攝影,拍攝大量珍貴照片,刊入本書和《中國抗戰畫史》中。后移居美國。孫克剛,生平介紹參見前文《緬甸蕩寇志》條。

該書為畫冊,采用三色套印,圖文并茂,文字介紹部分中英文合璧。書首有大公報館金誠夫序言和作者自序各一篇。申說編纂初衷有三,其一為保存抗戰史料,紀念緬甸戰役中捐軀的先烈;其二,系統排列、反映中國遠征軍戰斗經過、生活場景,是為戰斗實錄;其三,用滇緬抗戰勝利振奮人心,激發民族主義熱情,培養愛國心。開篇撰有《駐印軍緬甸作戰經過》一文,下分中國遠征軍與中國駐印軍、第一次入緬遠征軍、駐印軍的產生與新一軍的成長、反攻緬甸戰斗經過四部分,扼要介紹參加滇緬抗戰的中國遠征軍組建過程、番號編制、指揮系統、作戰經過以及戰果。圖錄部分包括軍容、藍伽(Ramgarh)整訓、軍中生活、由列多出發反攻緬甸、血戰胡康河谷、孟拱河谷之戰、救護工作、襲擊密支那、八莫殲滅戰、合圍南坎、芒友會師、打通史迪威公路、臘戌·西保之捷、日俘及戰利品、政工及軍中文化活動、印緬風光、凱旋等十七個部分。書后附錄孫立人將軍訪視歐洲戰場和史迪威公路全圖。

該書保存了大量稀見的原始圖片,使滇緬抗戰史寫作超越單調、平面的文字實錄范式成為現實。此外,該書披露了滇緬抗戰史上一些容易為研究者忽略的細節,如藍伽整訓教學內容、中印公路通車等。通車典禮在畹町舉行,由行政院長宋子文主持,他說:“這幾年來中國處在四面被封鎖的情形之下……開羅會議決定了修筑這條中印公路。”〔8〕參加典禮的外籍來賓有索爾登、美軍督修中印公路指揮官皮克少將(Brig. General Pick)、陳納德和戴維斯等人,車輛共一百零五輛,是中印公路通車后從印度開往中國的第一支車隊。endprint

5、《緬北之戰》,一冊。

黃仁宇著,大東書局1946年版。黃仁宇(1918~2000),湖南長沙人,歷史學家。中學畢業后,升學就讀于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全面抗戰爆發后,決定輟學從軍,長期在國民黨陸軍擔任下級軍官。后任中國遠征軍新一軍上尉參謀,跟隨軍長鄭洞國(旋改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征戰中緬印戰區。抗戰勝利后,兩度赴美留學,獲得密歇根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后在南伊利諾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任教,代表作《萬歷十五年》《中國大歷史》在海內外學術界享有廣泛影響。

該書是結集出版的戰地通訊集,作者憑借駐印軍青年職業軍人身份,兼做戰地記者,隨軍一路征戰,一路走筆疾書,大部分篇章完成于滇緬戰場前方指揮所,將稿件寄回國內《大公報》刊發。全書一百六十八頁,分為十二篇,近十萬字,書首有《地名對照圖》。該書從1943年10月中國駐印軍打響緬北反攻戰役寫起,截止于1945年3月攻占臘戌。以作者的戰地經歷為敘事線索,故事性強,作者自謙地說:“這十幾篇通訊就是從事業余新聞記者一年多的記錄……內中有新聞價值的卻很少,因為我沒有一種按時間向某一家報紙通訊社供給新聞資料的必要,不過隨業務上的便利敘述戰場上的幾個故事。”〔9〕并檢討由于成文倉促,對每篇故事沒有來得及做必要的加工剪裁,導致敘事重點不是很突出。然而,對于當今研究者而言,其文獻價值卻很高。這些篇什文字簡練,故事微觀具體,親切自然,可讀性強,帶給讀者一種強烈而獨特的現場感。作者雖未系統、全面地將緬北各戰役做一剪影,卻保存了幾場戰斗的細節,尤其注意描寫營級以下特別是普通士兵的行動和生活,人物特寫將中國軍隊軍官和士兵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為他書所不及。

作為直接參戰的軍人,作者獲取資料要比普通新聞記者更為便利,“我可以在司令部里知道敵情和我軍行動的概要;到各作戰單位去時,行動比較輕便。我很容易和各單位的下級干部混熟,不太費力就可以知道戰斗的實況,戰場上至微細的點綴,和戰斗間至機妙的變化”。〔10〕也有一部分資料摘自戰報,參照參加戰役的人員談話。在資料可靠性方面,作者鄭重聲明不抹殺事實,不對戰事做夸張敘述。綜上,該書是一部不多見的記錄中國駐印軍緬北會戰實況的戰地報告。新星出版社2007年重版該書。

6、《緬甸隨軍紀實》,一冊。

樂恕人著,勝利出版社1942年版。樂恕人,生卒年不詳,中央社記者。曾以英國路透社重慶分社特約駐緬隨中國遠征軍記者進入緬甸戰場,進行戰地采訪報道。又與丁懋德合著《反攻緬甸》(天地出版社,1944年)。

作者自序說,中國遠征軍征戰緬甸之初,中外通訊社還沒有一個特派記者隨軍采訪報道,戰地消息閉塞。作者欣然接受英國路透社重慶分社之邀請,于1942年3月從重慶飛昆明,徇滇緬公路隨軍入緬,從事采訪工作一個月零十天,因緬甸戰局惡化,被迫從臘戌撤回云南。“這本小冊子里面所記載的,便是我隨軍入緬甸后的見聞”。〔11〕是書為作者編撰的戰地報道集。刊印時因受戰時印刷條件限制,字跡模糊難以辨識之處甚多。

全書共一百九十三頁,約八萬字,排列為四十一篇,包括蔣委員長訪印歸來、訪問宋希濂將軍、AVG(引按:美國志愿航空隊,即陳納德“飛虎隊”)在昆明、春天里的滇緬路、杜聿明軍長、遠征軍的幾篇文告、火線上訪戴安瀾師長、戴師長談東瓜戰役、司令長官羅卓英、戰時緬甸輪廓畫、蔣委員長巡視緬甸國、大軍轉進——戴師長壯烈殉國等。書前繪有《緬甸簡圖》,處于戰時保密需要,書中對遠征軍部隊番號做了技術處理,一律用“×”號代替。

作者親身探訪多位遠征軍重要將領,尤其是在緬甸同古戰役之后,穿越敵軍炮火,火線訪問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給我們留下這位抗日名將壯烈殉國前的珍貴特寫,其史料價值不可磨滅。書中寫道:

“他的身體怪高大的,光著頭,圓圓的面孔,一講話便笑得很爽朗,帶著安徽北部的口音,有四十左右的年紀。經過五天的包圍會戰,他的服裝已經不整齊了,沒有帶軍帽,只穿了一件草黃色的襯衫,套著一件灰色的毛背心,短褲,足上僅僅有一雙破舊的黃布鞋,一身沒有長物,只剩下一個手表和腰間一支白郎寧的手槍。可是,他的精神仍然很煥發,我們一面走,一面高談闊論,只聽見他豪邁的笑語,他還很謙遜,說是自己很慚愧,失守了冬瓜戰。”〔12〕

7、《修筑滇緬公路紀實》(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一冊。

譚伯英著,戈叔亞譯,收入“舊版書系”《血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該書為英文原版,1945年由美國麥克格羅·希爾圖書公司(McGraw-Hill Book Company)下屬的懷特雷賽書局(Whittlesey House)出版。譚伯英(1895~1976),江蘇泰州人。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礦冶系,得到友人資助赴德國留學,畢業于柏林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技術學院。1926年學成回國后,曾任上海招商局局長、國民政府交通部蘭州西北公路局局長。1938~1942年擔任滇緬公路工程管理局局長,負責組織修筑滇緬公路。解放前夕赴美定居。

該書是作者旅美考察期間撰就的回憶錄。英文原版達二百頁,戈氏中譯本一百八十頁,全書正文分十二章,分別是:從昆明開始;歷史背景與公路測量;建設公路的人民;新的總部;泥濘和瘧疾;塌方;麻煩的巖石;建橋;滇緬公路紀行;柏油路面和現代化;侵犯和撤退;交通擁擠。滇緬公路是中國抗戰的“生命線”,篇名清晰地反映是書系統講述1937年底云南各族人民扶老攜幼搶修滇緬公路至1942年5月日軍入侵滇西,我方被迫主動炸毀怒江惠通橋和毀壞怒江東岸三十公里路段的史實。作者撰述時雖已相隔有日,但那段崢嶸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他飽含深情地說要把該書“獻給那些用血汗和生命構筑和維護滇緬公路的我的同事和勞工們”,〔13〕立志將數萬同胞在缺吃少穿、缺乏機械設備、地形艱險、疾病肆虐的條件下,建成滇緬公路這一偉大工程,期間所煥發出來的自我犧牲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決心即偉大的中國民族精神,傳播給西方讀者,以擴大中國抗戰的國際影響,喚起他們對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正義事業的同情、支持。endprint

該書資料豐富,敘事生動,成為西方世界了解滇緬抗戰和滇緬公路戰略地位的一扇“窗口”,正如英文原版圖書推介所說:“著名的滇緬公路為戰爭物資從海港仰光到達昆明提供了一個通道,它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扮演了一個生死攸關的角色……修筑公路的有倮倮族、藏族和山頭獵人。譚伯英對這些工人的體格特征和社會習俗描寫得非常生動,足以證明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勇氣和耐性……本書是對人類不朽奇跡的描繪,對那些生活在亞洲的人民和他們家庭的描寫給我們帶來了強烈的吸引力。今天每一個美國人都將目光對準了太平洋戰場。”〔14〕

8、《戰怒江——昆明遠征軍滇西反攻戰》,一冊。

潘世征著,昆明掃蕩報社1945年版。潘世征,生卒年和籍貫不詳,西南聯大學生。1943年冬,杜聿明、邱清泉創辦昆明《掃蕩報》,潘進入報社工作。1944年任采訪副主任,隨中國遠征軍任戰地記者,本書各章即作者冒著槍林彈雨所寫的戰地通訊,結集付梓成冊。

作者自題:“記者隨遠征軍與怒江西線,目擊著每一方黑土上重照青天白日的過程,以及每一個勇士成功成仁的事跡,淌著熱淚寫報道。”〔15〕 掃蕩報社李誠毅序言稱贊該書:“描寫戰斗經過之詳情,陣地之工事構筑之概況,戰略戰術之運用,戰斗將士斬將搴旗之英勇,敵偽荼毒地方麻醉民眾之罪惡,無不繪影繪聲,愈妙愈肖。”〔16〕費孝通說潘世征的戰地報告振作了自己的抗戰信念。

該書分四輯,將附錄章計入共十五章,一百七十頁,書前繪制《中印公路暢通略圖》。開篇從《滇緬公路進行曲》(5月26日)寫起,末章于1945年1月21日在芒市完成。作者只身赴險,趕赴抗戰前線,抵達第二十集團軍長官部駐地保山馬王屯,拜會了總司令霍揆彰。并跨越高黎貢山,在騰沖戰地采訪縣長張問德。《隨衛長官怒江觀戰記》寫拜會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事,并目睹圍攻松山戰斗,留下了鮮活真實的戰斗場面。該書對收復騰沖戰役過程著墨最多,不僅記敘淪陷期間的騰沖及騰沖愛國軍民組織游擊戰,而且《火線圈中吊騰沖》《血戰來鳳山》《鐵城頑寇就殲記》三章寫親歷騰沖圍攻戰,一寸河山一滴血,光復國土殲滅日寇的史實。《敵隨軍營妓調查》向世人首次揭露騰沖日軍強征朝鮮籍隨軍慰安婦的事實,以及戰敗后一次性殘忍地打死十三名慰安婦的滔天罪行。作者對幸存的慰安婦做了采訪調查,為我們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

9、《滇西作戰實錄》,一冊。

吳致皋編著,1948年自刊。吳致皋,生卒年、籍貫不詳。據第十一集團軍后任總司令黃杰所撰啟文透露,吳氏時為軍中教官,“隨軍觀戰,晨夕共揣,見聞必錄,咸中肯綮,歸而纂為講義,曰《滇西作戰實錄》,同時研究兵略、戰術者,胥致推許”。〔17〕纂述資料主要來自于作者的身歷目睹,并推崇該書“于克敵制勝之大要,能擷其肯綮,馀如地形、戰況、天時、人事,亦復暢敘始末,纖細靡遺,彌足珍貴也”。〔18〕

該書分九章,共二百零五頁,是筆者所見第十一集團軍滇西反攻戰史之最翔實者。由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題寫書名,書前印衛立煌、宋希濂、黃杰等主要將領照片和遠征軍征戰圖照若干幀。書末附詳細作戰地圖,共十四個圖組。全書九章分別為:總論;作戰地之狀態;敵人防御設施之概要;怒江東岸之防守(4.21-5.25);龍陵之戰(5.25-11.13);遮芒之戰(11.13-12.11);畹町之戰(12.12-1945.1.27);戰役中之檢討;結論。紀事始自我軍強渡怒江,迄于姆色會師(1945.1.22)和芒友會師(1945.127),詳細記載松山、龍陵、芒市、遮放、畹町等戰役戰略部署、戰術運用、戰斗經過和戰果,并深入分析、總結戰役得失。該書是研究滇緬抗戰中國遠征軍左翼軍戰史的必讀之作。

10、《第十一集團軍滇西龍芒地區作戰經過報告》,一冊。

宋希濂撰,陸軍大學1944年校印。宋希濂(1907~1993),字蔭國,湖南湘鄉人,抗日名將。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曾赴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學習,參加過北伐戰爭。抗戰期間,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七十一軍軍長,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1941年11月)。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戰役時期,率部進圍龍陵,先后攻取被日軍盤踞兩年之久的平戛、龍陵、芒市。著有《鷹犬將軍——宋希濂自述》。

作者時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本書為其所撰中國遠征軍戰報,屬原始檔案,共五十六頁,分四部分:一、滇西兵要地理概述;二、開戰前敵我態勢;三、作戰經過,四、經驗教訓。該書對滇西山川河流、道路網、氣候、居民分布、物產狀況等軍事地理要素進行條分縷析,詳細比較戰前敵我態勢,介紹參戰的我第十一集團軍、第二十集團軍兵力配備與部署,及對盤踞滇西日軍兵力偵察。從5月11日強渡怒江吹響反攻號角開始,至9月22日其職務由副總司令黃杰代理為止,歷時四期的作戰經過。渡江時第十一集團軍擔任防守任務,渡江后改為左翼軍,擔負攻擊龍陵、芒市之作戰任務,在龍陵與日軍反復較量,至卸任之日仍未實現收復龍陵的作戰目標。

作者最后總結了十點教訓,在戰斗力比較方面說:“此次滇西戰場我軍得美方新式武器之裝備,火力實較敵軍為優,就數量上言,我亦超過敵軍數倍。但敵以劣勢兵力在四五百公里之廣正面與我周旋數月,實由于敵軍戰斗意志之堅強、戰斗技術之嫻習,為我軍所不及。當我軍攻一據點,敵雖剩一兵一卒,猶死守不退,非將其徹底消滅,則此據點尚不能確實占領”。〔19〕作者特別強調了雨季攻擊作戰對我軍極端不利:“此次遠征軍反攻適值雨季,數月以來無日不在淫雨陰霾之中,與頑強之敵周旋奮斗,前線官兵因受風雨之侵蝕,疾病叢生,而道路泥濘,人馬之倒斃于之途者比比皆是,于軍隊戰力及后方補給之影響極大。且因天候之惡劣,飛機之活動亦大受限制,故逆天行動,實非所宜也。”〔20〕該書是研究中國遠征軍滇西反攻戰役的第一手資料。

11、《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一冊。

方國瑜著,1946年10月寫成,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據作者謄清稿排印出版。方國瑜(1903~1983),字瑞臣,云南麗江人,納西族,歷史學家。先后在北京師范大學國文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學習。1935年起在云南大學從教。歷任云南大學文史系主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云南省歷史學會會長等職務。著述等身,代表作《云南史料目錄概說》《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等。endprint

民國時期,作者承擔續修云南通志工作,負責編寫抗日戰爭部分,擬定分作滇軍出征篇、滇境空襲篇、滇西戰事篇、越北受降篇等,先作資料長編。1946年因纂修保山縣志,乘便親赴滇西收集抗戰資料,“周歷惠通橋、松山、龍陵、芒市、遮放、黑山門、畹町、騰沖諸處戰場,進行調查訪問,又從李印泉先生(引按:李根源)處得幾份油印的戰報,益以私家記錄數十種。回昆后再從報刊通訊廣泛征集,走訪親歷其事者,收獲甚豐”。〔21〕經過訂正、整理,完成該書。作者申述所依據文獻以《騰沖淪陷紀略》《保山五四被炸記》《從李監察使西巡日記》《十二班納紀年史料》《第十一集團軍兵站業務報告》等為稀見,且大量采用親歷者口述資料,不盡以紙質文獻為準的,故全書不詳記資料出處。

該書十余萬字,分為八篇:騰龍邊區淪陷與防戰經過、車里佛海邊境防戰經過、反攻怒江龍川江地區戰役、反攻龍川江以西騰沖城外圍戰役、圍攻騰沖城垣戰役、反攻怒江西岸松山戰役、反攻龍陵芒市遮放畹町戰役、駐印我軍反攻緬北與滇西遠征軍會師戰役,篇末附載保山紀事。又附作戰地圖近十幅。該書詳述滇西淪陷、滇西防守與反攻、滇南抗戰、中國駐印軍緬北反攻戰役等史事,較當時出版的各種滇緬抗戰史書籍更為系統、全面,對當今抗戰史研究者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12、《烽火滇西話征程》,一冊。

王璧岑著,大觀出版社1945年版。王璧岑,生卒年和籍貫不詳。抗戰初期遷居云南,從事新聞工作,先后擔任《益世報》駐昆明特派記者、《巴城新報》特派員、《民國日報》主筆。1940年日機轟炸滇越鐵路期間,曾以記者身份沿鐵路到越南做采訪報道。作者自稱主編“昆明歷史最悠久的小型刊物”《大觀樓旬刊》,另著《物價問題總檢討》。

該書為《大觀小叢書》之二,共分四十章,五十一頁,屬于旅行記。1944年怒江反攻后,昆明新聞界組織滇西慰勞團赴保山前線勞軍,作者隨行,于7月11日出發,到保山見到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7月23日下午四時時召開了隆重的慰勞大會,行程前后歷時二十六天天。作者筆錄沿途所經城鎮楚雄、一平浪、祥云、下關、大理城、保山的風土人情,與各界人士接洽招迎活動,對滇緬公路、廢修的滇緬鐵路路基、大理三寺塔、永平鐵煉橋、永平烤茶、保山生肉、保山清華湖等均有著墨。該書是一部稀見的戰時滇西人文地理考察著作,對研究滇緬抗戰期間民眾勞軍活動有一定參考價值。

三、日方文獻

由于筆者不懂日語,無力閱讀日文原著,故本文撰述只以中文譯著為限,茲介紹《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和《騰越玉碎記:一個日俘的回憶》兩種。

1、《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一冊。

品野實著,伍金貴、喻芳譯,書稿完成于1980年,群眾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譯本。品野實,生卒年不詳。戰前為日本《每日新聞》社記者,1944年夏年滿二十三歲應征入伍,被派往滇緬戰場,是侵滇日軍第五十六師團(“龍”部隊)第一一三聯隊補充兵。參加了遮放之戰,在畹町之戰中負傷。后沿滇緬公路潰逃到緬甸、泰國回國。作者出于維護和平的強烈愿望寫作本書:“我堅信只有這一張張含有分量的紙,才能把官兵沖出死亡、越過死亡之線的鬼魅、戰場上的虛偽與狂妄傾瀉出來,才能表達出我們對和平的強烈愿望。”〔22〕從收集資料到寫作花了四年時間,雖然作者本人并沒有直接參加松山戰斗,卻走訪了八名健在的日本兵,蒐集到當事人豐富、具體的口述資料,從而奠定了該書較高的史料價值。

書前插印《第五十六師團兵力配備圖》一幅,圖照若干幀。正文第一部分《一一三聯隊最后的補充兵》共六章,詳細回憶自己參軍和在緬甸、云南戰場參戰的經歷和親身體會。第二部分《拉孟全軍覆滅的證言》,共分七章,依據八個知情人提供的證言,交代日軍拉孟守備隊的侵略罪行和全軍覆滅細節。在滇緬戰場,松山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松山戰役被稱為“東方直布羅陀”之役。中國遠征軍經過浴血奮戰,付出重大傷亡,方于9月7日攻克松山,殲滅了盤踞于此的拉孟守備隊一千三百多人。作者聲稱“不管如何殘酷也要把事實真相傳諸于眾”,〔23〕于是我們看到書中大篇幅記載日軍在滇西戰場懸首示眾、殺人取樂,對俘虜進行活體解剖,試驗細菌武器,奸淫燒殺等反人類的滔天暴行。日本法西斯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戰爭罪行人證俱在,罄竹難書,我們應該永遠銘記。

2、《騰越玉碎記:一個日俘的回憶》,一冊。

吉野孝公著,金明譯。著者生卒年不詳。侵華戰爭前,吉野是久留米市的一名見習園藝師,后成為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軍五十六師團一名衛生兵。中國遠征軍攻占騰沖之役,困獸猶斗的日軍組織了一次決死突圍,吉野是僥幸脫圍的六名殘兵之一。此前他剛從高黎貢山上的北齋公房陣地逃回騰沖城。從騰沖城再次出逃十余日后,吉野被我軍俘虜。1946年被遣返回國。戰后在同樣參與過侵略戰爭的友人丸山豐和品野實建議下,動手寫作,于1979年整理出版這部回憶錄。

該書中譯本無版權頁,僅題有“1994年6月云南保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緬戰場國際學術討論會資料”。書前配有圖照若干幀和一幅《六名日軍潰逃路線示意圖》。全書共五章:殊死奮戰·高黎貢山;全軍覆沒·騰沖守備隊;突圍之行;被俘;返回祖國。附錄丸山豐撰《我的朋友吉野及其真實戰記》和品野實撰《關于手記的出版》。該書如實地記述侵騰日本緬甸方面軍第五十六師團步兵一四八聯隊的覆滅過程、個人逃亡之路及被俘經歷,從日方角度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戰爭細節。作者作為一名參加過法西斯罪惡戰爭的普通士兵,從侵略者的慘敗下場和個人磨難中吸取歷史教訓,轉變為呼吁和平,促進中日兩國人民友好的進步人士。通過講述侵華戰爭真相,揭露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國滇西國土的歷史真相,聲討日本軍國主義造成的罪惡與悲劇,提醒日本年輕一代反省侵略歷史和侵略戰爭罪行。作者痛心日本國民遺忘侵略歷史的危險傾向:“國民中間卻漸漸地淡忘了過去凄慘的戰敗之苦和戰死的幾百萬寶貴的生命以及他們遺屬所承受的悲傷和痛苦。”〔24〕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不讓人們再次發動(引按:侵略)戰爭。”〔25〕該書無疑是對試圖美化侵略戰爭、否認侵華歷史的日本右翼分子一記當頭棒喝,有很強的現實意義。endprint

參考文獻:

〔1〕徐康明.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前言七.

〔2〕徐康明.中國遠征軍戰史〔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序一.

〔3〕徐康明.中國遠征軍戰史〔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序一.

〔4〕徐康明.中緬印戰場抗日戰爭史〔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前言三.

〔5〕徐康明.中國遠征軍戰史〔M〕.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序一.

〔6〕陸軍大學編.第八軍松山圍攻戰史〔M〕. 重慶:陸軍大學,1947:5.

〔7〕孫克剛.緬甸蕩寇志〔M〕. 上海:國際圖書出版社,1946:前言二.

〔8〕何鐵華、孫克剛.印緬遠征軍畫史——新一軍戰斗寫真〔M〕. 上海:時代書局,1947:114.

〔9〕黃仁宇.緬北之戰〔M〕. 上海:大東書局,1946:162.

〔10〕黃仁宇.緬北之戰〔M〕. 上海:大東書局,1946:162.

〔11〕樂恕人.緬甸隨軍紀實〔M〕. 重慶:勝利出版社,1942:1.

〔12〕樂恕人.緬甸隨軍紀實〔M〕. 重慶:勝利出版社,1942:92.

〔13〕譚伯英.修筑滇緬公路紀實〔A〕. 戈叔亞譯.血路〔C〕.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

〔14〕 Tan Pei-ying. The Building of the Burma Road〔M〕. Whittlesey House,1945.

〔15〕潘世征.戰怒江——昆明遠征軍滇西反攻戰〔M〕. 昆明:掃蕩報社,1945:扉頁.

〔16〕潘世征.戰怒江——昆明遠征軍滇西反攻戰〔M〕. 昆明:掃蕩報社,1945:序言一.

〔17〕吳致皋.滇西作戰實錄〔M〕.1948:書前黃杰啟文.

〔18〕吳致皋.滇西作戰實錄〔M〕.1948:黃杰序言二.

〔19〕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滇西龍芒地區作戰經過報告〔M〕.重慶:陸軍大學,1944:48~49.

〔20〕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滇西龍芒地區作戰經過報告〔M〕.重慶:陸軍大學,1944:50.

〔21〕方國瑜.抗日戰爭滇西戰事篇〔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弁言一.

〔22〕(日)品野實.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M〕. 伍金貴,喻芳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337.

〔23〕(日)品野實.中日拉孟決戰揭秘:異國的鬼〔M〕. 伍金貴,喻芳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92:129.

〔24〕(日)吉野孝公.騰越玉碎記:一個日俘的回憶〔M〕. 金明譯.1994:3.

〔25〕(日)吉野孝公.騰越玉碎記:一個日俘的回憶〔M〕. 金明譯.1994:93.

Notes on Reading Rare Book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Xu Xin-min

Abstract: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CEA) was dispatched from China inland to the west of Yunnan province, Burma, and India for fighting against the Japanese invader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Not only the battle field which CEA had once experienced and bled w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frontier battlefield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but also it was one of the oriental main battle fields, the Asia-Pacific, in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t Wa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had made a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wards the finally overall suc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CEA w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which had achieved splendid results on the battle field in West Yunnan and North Burma. The essay is written down to introduce the rare books about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which is made of twelve volumes written in Chinese or English, and other two volumes in Japanese. Surely it is worthy of studying for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and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Key words: the International Anti-Fascism War;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Yunnan and Burma; the Chinese Expeditionary Army (CEA);the Burma Road

責任編輯:厐思純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69综合网|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亚洲无码37.| 高清码无在线看|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日本a级免费|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国内黄色精品|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婷婷色婷婷|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中文字幕色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91青青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另类欧美日韩| 国产永久免费视频m3u8|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1024你懂的国产精品| 欧美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亚洲一区毛片| 亚洲三级成人|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 一级黄色片网|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午夜综合网|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干中文字幕| 无码在线激情片|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草视频精品|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午夜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手机视频| 2020极品精品国产 |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一区毛片|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精品1区2区3区| 欧美高清国产|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欧美色图久久| 国产精品30p| 一级毛片网|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