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隨著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超限量的放養和集中投餌產生了大量的殘餌和糞便,再加上死亡的動植物尸體,這些有機物沉積于池底中,在低氧環境中腐敗發酵,水體中產生大量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尤其是高濃度的亞硝酸鹽不僅直接導致魚類中毒,而且會大大降低養殖魚蝦類的抗病能力,容易遭受各種病原菌類的侵襲,給養殖戶帶來嚴重損失,極大限度地制約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下面就其產生的原因及防控辦法作一具體闡述,希望能給廣大養殖戶帶來幫助。
1 來源
亞硝酸鹽是氮元素在水體循環過程中的中間產物之一。正常的水體系統自凈平衡狀態下,氮循環正常,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不會超標??涩F在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超高的放養密度和集中投喂產生了大量的殘餌、糞便和死亡的動植物尸體,這些有機物沉積于池底,在異養菌的作用下腐敗發酵,產生大量含氮有害物質,使養殖水體水質迅速惡化,造成嚴重的自身污染,打破了水體的自凈平衡狀態,同時大量使用的消毒藥物,把有害的和有益的細菌通通殺滅,浮游植物也遭受到殃及或同被撲滅,光合作用再度減弱,產氧與供氧機能更為不足,進而又會造成浮游動物大量死亡分解與氨氮物質的重復積累,勢必造成硝化過程受阻,這就是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高的主要原因。然而,部分有害致病微生物往往是抗性極強,不易撲滅,反而又容易復發侵襲致病,造成養殖水體環境惡性的循環狀態。此外在秋冬季節,池塘水溫的突然變化,也會阻礙硝化細菌的作用,使亞硝酸鹽的濃度增高。
2 危害
高濃度的亞硝酸鹽不僅直接危害養殖動物,同時由于它的長期蓄積中毒作用,導致魚、蝦等抗病力降低,易招致各種病原菌的侵襲,故被視為是魚、蝦的致病根源,使養殖戶蒙受了嚴重損失,極大地限制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2.1 中毒機理
養殖水體中的亞硝酸鹽不僅是致癌物質,導致細胞及組織癌變,其含量過高還會致使養殖對象中毒。水體中亞硝酸鹽通過生物的呼吸,由鰓絲進入魚類血液,亞硝酸鹽可將魚紅血球中的血紅蛋白轉化為高鐵血紅蛋白,使血球不能和氧結合,喪失運輸氧氣的能力,盡管水體中氧濃度足夠高,但高鐵血紅蛋白不能充分攜帶氧,使各組織缺氧導致氧輸送功能癱瘓,導致養殖對象神經麻痹,甚至窒息死亡。
2.2 中毒表現
當亞硝酸鹽濃度沒有達到致死濃度,但超過了養殖對象的忍耐程度時,將導致養殖對象的生理功能紊亂,影響其生長或引起其他疾病的發生,使養殖對象攝食量減少,活動力減弱,見人回避,魚體消瘦,體表無光澤,但這些癥狀會隨著水體轉好逐步消失。急性中毒時,肉眼觀察似缺氧浮頭,即使加大增氧,癥狀仍不消失,病情會越來越嚴重,連續幾天都不能解除,甚至造成養殖對象大批量死亡。
3 安全濃度
當水中亞硝酸鹽濃度積累到0.1 mg/L后,就會對養殖生物產生危害,魚、蝦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騷動不安或反應遲鈍,亞硝酸鹽達到0.5 mg/L時,魚類代謝器官的功能失常,體力衰退,易患病,暴發疾病而死亡。因此養殖水體中的亞硝酸鹽應控制在0.1 mg/L以下。
4 防治方法
定期加注新水以調節更新水質,要注重機械增氧,使水體上下層面對流,促進有機腐敗物質的分解及完全硝化反應,在缺氧應急情況下還可使用增氧劑。
放養密度要合理,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選擇質量好的飼料。
在投喂量大的時期定期補充適量的磷肥(如磷酸二氫鉀),使氮、磷形成一定的比例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浮游植物的豐度,還可以減輕氨氮和亞硝酸鹽的積累。
定期使用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通過微生物分解亞硝酸鹽。
研究表明,氯離子與亞硝酸鹽在進入魚體時存在著競爭,所以當水體亞硝酸鹽超標時,可潑灑適量的食鹽等氯化物,增加氯離子的濃度,一般情況下,當水體的氯離子濃度是亞硝酸鹽濃度的6倍時,即可以抑制亞硝酸鹽對養殖生物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