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澤斌
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教師的主導功能得到了有效落實,“少教多學”的目標大致實現。“少教多學”的實踐,可以矯正目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多教少學”甚至“多教不學”的現狀,把語文教師和學生從“困境”中解放出來,盡量克服目前語文教學“多慢費差”,真正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和諧學習境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內化為學習者和教育者的行為習慣。筆者在實施“少教多學”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想達到“少教多學”的目的,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條有效途徑。下面,分別從幾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
一、記憶是語文素養養成的第一步
記憶是人類智慧的根源,是學生語文素養形成的奠基石。記憶又叫記憶力,是記住事物的形象或事情經過的能力。記憶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回憶”三個基本環節。識記是學習與取得知識的過程,讀書、聽講、經歷某個事件等都屬于識記;保持是知識和經驗在大腦中得到儲存和鞏固;回憶是指從大腦中提取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識記是記憶的開始,是保持和回憶的前提,保持是關鍵,這三個環節互相聯系、不可分割。
高中學生必須掌握足夠數量的字、詞和詞組的表達概念,而概念又是思維的“細胞”。句是用詞按一定的語法規律聯結而成的語言單位,一般用來表達判斷,表達相對完整的思想。對句的理解不但要求掌握詞義,還要求掌握語法。因此,認真學好語文,在記憶中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語言知識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語文需要記住的知識點很多,如字形、字音、詞義、文言知識、經典的名句名篇、寫作素材等等。雖說知識點很多,但在生活中也不一定處處能運用到這些知識點,但考試時和生活中無不涉及到這些知識點,只不過有的是顯性運用,有的是隱性運用,或者說是遠距離運用。
一些與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名言警句必須記住,并且不能出現“錯、多、漏”現象。“錯”即錯字,“多”即多字,“漏”即漏字,必須與原文一致。而有些知識點只要知道其原理或者大意即可。記住的東西多了,對現代文閱讀理解、古詩文理解、作文等就好解決了。
同樣,成語的意思也要記住,如記不準確就會出笑話。如“美輪美奐”本意是形容房屋高大華麗,“輪”高大之意,“奐”眾多之意。而今很多人把它用在表演場合,如“這是一臺美輪美奐的晚會”,“這布景是多么的美輪美奐啊”。“登堂人室”本意是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達到很高的水平,但很多人把它用在進入某某風景區的建筑物,如“我登堂入室到故宮”等等。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人與人之間講究謙敬。表示謙敬的詞語的意思應要求學生記住,不然就會用錯。“家、舍”是對自己親屬的謙稱。“家”謙稱自己親屬中的長輩或同輩(年紀比自己大),長輩如家祖、家父、家嚴、家尊、家母、家慈、家君,同輩如家兄、家姐。“舍”謙稱自己同輩中的年幼者,如舍弟、舍妹,可謙稱自己的親戚,如舍親、舍侄,可用在方位詞前,謙稱自己的家,如舍下、舍間。“令”敬稱他人的父母,如令尊、令慈、令堂、令萱等。“不情之請”形容不合情理的要求,是個客套語,但有人說“你這不情之請,我一定盡綿薄之力”,這就違背了原意。
要引導學生學會做讀書筆記,學會積累和整理資料。這樣,天長日久,不僅可以促進課內的學習,而且還能幫助學生學會一套閱讀的方法,提高閱讀的能力,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起著助推作用。
要記住某些知識點,一是大量閱讀,二是摘抄,三是理解思考、運用創新。盡量避免和克服遺忘,在學習中掌握記憶規律和方法,就能改善和提高記憶力。對所記憶的知識要聚精會神,排除一切雜念,這樣大腦皮層就會留下深刻的記憶痕跡而不會被遺忘。對所記憶的知識點一定要理解,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對所記憶的知識要及時復習鞏固,對剛學過的知識點,要及時溫習鞏固,不斷地嘗試回憶,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可讓學生通過讀、想、看、聽等視聽覺器官的功能,來強化記憶效果;靈活運用分類記憶、特點記憶、諧音記憶、聯想記憶、圖表記憶、提綱筆記卡片記憶等方法,來增強記憶力。一般來說,上午9-10點,下午3-4點,晚上7-10點,是最佳記憶時間,利用這段時間來記憶知識點,效果較好。在保證營養、勞逸結合的基礎上科學用腦,防止過度疲勞,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能有效提高大腦的工作效率。
二、理解是語文素養養成的第二步
在記憶的基礎上要“理解”記住的知識。理解就是因每個人的大腦對事物分析決定的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稱為了解或領會。
我們要引導學生對記住的知識要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記得住,才會運用。如果是不求甚解甚至是囫圇吞棗,則該記住的知識就記不住,即便死記硬背下來了也會遺忘。比如說“陰陽并,藏氣不定”,其意思是“氣血錯亂,五臟失調”;還有“子不語怪力亂神”,其意思是“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叛亂和鬼神”,如不理解其意思就很難記住。
現行的背誦題考試,也不再是以前的根據前后語句補填空缺的語句,而是考情景背誦填空題。如習近平主席說過,中國的昨天是——雄關漫道真如鐵(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國的今天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毛澤東《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國的明天是——長風破浪會有時(李白《行路難》)。如果不理解,即便是記住了這些詩句,也不一定能填對。
當然,如果只記住字詞,而不理解其意思,就會出現使用不當的現象。如“七月流火”這個詞,很多人把它用來形容炎熱的夏季,理解成七月驕陽似火,空氣中仿佛流動著火焰一樣。而它真實的意思是每當農歷七月黃昏,一顆名為“火”的星星出現在西邊的天空時,暑熱就開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
有時候,按照自己的直覺去理解,甚至按自己的奇思異想去理解,這樣往往能產生自己獨到的見解。理解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批駁精神,要敢于與書本爭論,書的價值一者是共鳴,二者是碰撞。
如李白的《聽蜀僧溶彈琴》中的“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余響人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結合全詩談談你對“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該文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不知不覺中,暮色已籠罩了青山,天空中濃云密布。它通過寓情于景的手法,表現了作者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理解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鍛煉的結果。為了提高理解力,我們需要不斷地接觸新事物,并不斷地總結新事物的發展規律。這樣,我們才能提高理解能力。
三、思考是語文素養養成的第三步
在前兩者的基礎上還要對記住的、理解的知識進行思考。思考是指針對某一個或多個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推理、判斷等思維的活動。思考方法有形象法、歸納法、逆向法、移植法、發散法、演繹法等。思考是另辟蹊徑,就語文來說,要思考詞的本義和其他意義,思考文章的顯性意義和隱性意義。思考要有自己的“個性”,要按自己的心思去思考,甚至是奇思異想。
如《囚綠記》的主題很多教參和學生的輔導用書甚至教師的引導是:以一棵常春藤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歌頌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追求自由光明的精神,寄托了作者對祖國自由、光明和復興的熱切期盼。但是很多學生認為,這種理解有拔高之嫌疑,他們認為作者這種做法是放愛一條生路,愛是理智、無私,愛不是占有。大家都認同“相濡以沫”,但不知道最高境界是“不如相忘于江湖”。這些需要靠思考、反思才能把記憶理解的知識再升華。對詩歌鑒賞題,如不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其要求。
周國平先生在《守望的距離》中說,一個好的哲學家并不向人提供人生問題的現成答案,他會全身心投入其中,不倦地尋找答案,也啟發我們去思考和探索他的問題。周先生的這段話啟示我們,必須對萬事萬物進行思考,必須要有“我”的存在,這正是“我思故我在”所強調的道理。語文學習不僅只是激情、人文的東西,更有許多值得認真思考的東西。唯有思考,思路才能夠清晰;唯有思考,我們才能夠作出準確的判斷;唯有思考,我們才能夠理性地升華。也唯有思考,我們才能夠長期維持思維的敏感,才能保持對語文知識和素養的敬畏之心和恒久的學習興趣。這是自覺、主動學好語文的良好品質的需要和體現。
四、運用是語文素養養成的第四步
在前三者的基礎上“運用”才是關鍵。運用指的是把某種東西用于預期適合的某一目的或某人、某事。我們要教導學生把記住、理解、思考的知識運用到說話、寫作和生活中去。我要培養高中學生具備自主意識、運用意識。知識只有在那些具有自主意識、運用意識的人那里,才具有力量,才能真正發揮知識就是生產力的作用。
說話要能吸引他人、打動人心,語句就得有文采,有品位。如即興演講“學習的方法”,如果總是干巴巴的幾句學習要用心、要記憶、要理解、要思考、要勤奮等等,話雖不多,但聽眾會感到厭煩,自己也覺得無趣。如果在演講中恰當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引用各種名言警句典故,其效果就不一樣了。如學習是“無它,但手熟耳”的重復,學習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觀察,學習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不斷進取等。
言之有文,行之久遠,反之則是“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寫春天,如果只是歇斯底里地說春天美啊、美啊,顯得十分貧乏,如果寫成“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則不僅預示著春天快來了,也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春天萬物復蘇,到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遠遠地看去是嫩嫩的綠色,但近前卻看不到一點兒綠,這就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意境吧;春雨過后,空氣清新,正如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淚洗過的良心”,也似宋代詩人黃庭堅的中的“春風春雨花經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最初的追求,也是我們一輩子的追求。語言的學習和思考,最后都會外化為運用。語言運用之妙在于長期的積累與頓悟,一段哲思、一段美文、幾句妙語,都是一個人長期積累并注重運用外化的自然體現。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對學生的作文訓練中,要做到能夠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用恰當的方式組織文章的內容。如果能夠把方法、技巧和情感自然融匯,讓文章渾然天成又文質俱佳,則是對語言最佳的運用。這需要語文老師長期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訓練。說話要運用語文知識,寫作要運用語文知識,生活更要運用語文知識。讓學生通過語文綜合實踐,把習得的知識加以運用,加以思考地運用,其寫作水平或語文素養就會日趨提高。
五、創新是語文素養養成的第五步
在前四者的基礎上,要達到質的飛躍,實現“創新”,也就是學生語文素養養成的最高境界。創新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它包含更新、創新、改變的含義。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這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就是人們“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永不滿足。創新是在繼承中改進、發揚。比如毛澤東所說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鄧小平所說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習近平所說的“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等等,這些道理多么平實,多么深入人心,這些就是創新。
例如,2014年央視的“家風”和2015年央視的“點贊”話題,我認為就是創新,非常接地氣。“家風”的意義是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元素。“點贊”的意義是適應社會正能量的需求,包含認同什么、肯定什么、欣賞什么等內容。如果家風好了,肯欣賞他人了,我們這個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又如,有一則材料,這么記錄一位成功人士說:“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具有‘家庭、‘軍隊、‘企業的特質。家庭的和睦,家和萬事興。軍隊的戰無不勝靠鐵的紀律,靠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靠的是合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這些對我影響很大,并且我都努力踐行之。”要求根據這段材料作文。如不創新則寫不出好作文來。這則材料的意思是一個人要發展,必須要具有家庭、軍隊、企業的特質;同理,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也是如此。同時,也可以談談良好的“家風”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朱元璋曾問群臣:“天下何人快活?”有說功成名就者,有說金榜題名者,還有說富甲天下者等,朱元璋均未認可。這時,有個叫萬綱的大臣說:“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說其見解“甚獨”,這就是守正出新。華盛頓圖書館格言:“我聽過了,就忘記了;我看過了,就記住了;我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句話就是“少教多學勤思勤用最后創新”的注解,真正挖掘了學生這一主體的智慧潛能,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總之,語文素養的養成離不開這五個步驟。這五個步驟是交叉進行的,尤其是記憶,它是根本,而創新是最高境界。如果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能夠在這五個步驟上下工夫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就一定能夠有效地促成“少教多學”教學目的的達成,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會大幅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