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于2014年4月24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2005年1月1日起施行。新《環保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環保法制建設走上了一個新臺階,意義重大而深遠。全面實施新《環保法》,將進一步提高地區環保執法水平。
關鍵詞:環保法實施 執法水平
中圖分類號:X-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b)-0000-00
1 新《環境保護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特點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保法》修訂草案,2015年1月1日起實施。本次修訂,根據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從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出發,著重解決當前環境保護領域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貫穿了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完善了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政府和企業的環保責任,明確了公民的環保義務,加強了農村污染防治工作,加大了對企業違法排污的處罰力度,規定了公眾對環境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回應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切,為公眾有序參與環境保護提供了法治渠道。主要有以下特點。
1.1突出強調了各主體的環境保護責任和義務,體現了多元共治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
環境保護工作區別于其他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需要全社會上下共同重視并踐行,新環保法從四個方面突出了這個特點,一是強化了政府對轄區環境質量負總責,并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常委委員會的監督;將環境保護目標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加大其在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權重。二是強化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保責任,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是環境主要的污染者,是環境保護法重點規范的對象,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三是強化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責任,環境保護除了污染防治,還有生態和資源保護,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新環保法明確了環境保護監管部門統一行使監督管理,其他負有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有利于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環境監管格局。四是對公民的環保義務做出要求,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每個人既是環境的享受者,同時也是環境的加害者。
1.2體現了全民參與的環保理念
新《環境保護法》把“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作為一章內容寫入新法,充分體現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環境管理及監督的重要性。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公民獲取環境信息、參與環境保護和監督環境保護三項具體的環境權利,強化了公眾參與機制,設置了公益訴訟制度,滿足了公眾的環境訴求,將有利于增強公眾環境保護意識,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有利于彌補行政執法力量有限,監管缺位等問題,盡早發現環境污染行為,促進企業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的義務。
1.3加大違法排污的責任,解決“違法成本低”的問題
環境保護領域“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比較突出。為了解決此問題,新環保法對環境違法企業增加了一些新的處罰手段,一是規定扣押、查封強制措施,對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二是規定了按日計罰制度,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三是責令停業、關閉,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情節嚴重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予以責令停業關閉;四是規定了行政拘留,對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或者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依法予以行政拘留。
2 新常態下廣西環境保護面臨的新情況
當前我區經濟發展由高速轉為中高速,更加注重提質增效。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緊密相關、相互作用的,有什么樣的經濟形態,就有什么樣的環境形態;有什么樣的產業結構,就有什么樣的污染結構。當前,廣西環境保護面臨以下新情況:
2.1經濟與環保矛盾依然突出
廣西雙核驅動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的重點發展區域在沿海沿江,北部灣的產業布局90%以上是“兩高一資”項目,西江經濟帶流域原有的落后產能短期內不可能全部完成轉型升級,同時西江經濟帶新的布局馬上開始,對資源的壓力和環境容量需求不會降低。有的地方、區域環境承載力已達到或接近上線。
2.2污染物排放呈加劇態勢
廣西尚在工業化中期,因此仍是“二三一”產業結構,工業化積累性污染尚未消化,城鎮化發展的新增性污染呈井噴趨勢,特別是2012年以來,廣西“兩高一剩”項目投資額占千億元產業項目投資總額的比例,連續3年突破70%,2014年上半年高達74.8%,這些項目將陸續投產,污染物排放將呈加劇態勢。
2.3污染物結構呈現復雜化
從污染物性質來看,二氧化硫、COD、等低端污染問題尚未徹底控制,持久性有機物污染、重金屬污染等高端已經倒逼我們,多種污染疊加形成污染結構復雜化。治理進度趕不上惡化速度,重蹈“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覆轍。
2.4環境風險進入高發期
2014年PM10濃度比上年上升,灰霾的出現率越來越高;北部灣近岸海域水質異常頻率明顯增加,發生赤潮的風險在加大;企業偷排污染屢禁不止,非法小企業隱蔽生產轉移污染排放;生態系統退化、資源環境透支、環境污染嚴重的趨向性明顯。
2.5環境管理綜合要素薄弱
廣西環保基層能力建設雖有進展,但基層人員不足、業務骨干缺乏、裝備技術落后、鄉鎮空白點多以及不能管、不會管、不敢管、管不了的問題突出。環保工作不僅對工業點源、農業面源、交通移動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進行監管,還對大氣、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納污介質,進行統一監管,相關環境要素管理部門還沒有形成綜合協調管理體系。
2.6群眾對良好環境的期待迫切
老百姓對良好生態環境是公共產品和民生福祉的理念不斷強化,對環境質量改善以及影響損害健康的的環境訴求越來越強烈,環境污染投訴和鄰避事件的發展率不斷上升,環境質量的負重滑坡與群眾對環境質量新期待之間的矛盾,已然成為新常態之一。
3 實施對策
3.1加大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法律的尊嚴
目前我國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責任十分淡薄,在追求經濟利益時忽視環境保護,超標排放、惡意偷排、未批先建、偽造和篡改監測數據、不公開或如實公開排污信息成為常態。“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新《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如果不實施它將成為一紙空文。
3.2 探索垂直管理等制度,防止地方政府及官員干預環境執法
中國的行政執法面臨著很多干擾,尤其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員的干預成為環境執法中面臨的最大障礙。在新常態下,雖然各地投資沖動型經濟發展模式有所收殮,但各地為了能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都把地方經濟的增長速度定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投資推動型發展依然是后發展地區的主要發展動力,承諾性招商引資依然盛行,縣鄉為發展縣域經濟和鄉鎮經濟時,不擇手段地引進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或企業,對當地的環境安全構成極大的隱患;新常態下,企業經濟效益普遍下滑,為了節省企業的運行成本,不運行污染防治設施的惡意偷排時有發生,地方政府為了完成地方經濟發展速度,對違法企業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是通過各種渠道阻礙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環境保護部門面臨強大的壓力經常是無奈的退縮,致使環境違法企業得不到應有的懲罰,也更加助長了其違法行為的發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地方環保部門太過分散的管理權和太弱的職能,而不是由地方環保部門缺位的管理造成的,因此他們也不得不去執行地方領導的意志,為了解決此問題,一是實施省級以下環境保護部門的垂直管理,在此管理框架下,各地環境保護部門的負責人不由所在地政府任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執法干擾問題;二是建立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防止環境執法干預的“防火墻”和“隔離帶”,為其干預活動劃出“紅線”,參照防止領導干預司法活動的做法,對任何領導干部干預環境執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的處理的情況,相關辦案人員要全面、如實記錄,做到全程留痕,并定期向有關部門報告,對造成后果或惡劣影響的,或者對環境執法人員進行打擊報復的,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3 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提高環境執法水平
環境執法要靠各級環境保護部門的執法人員執行,否則也是一句空話,但現實中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環境監管機構不健全問題,如鄉鎮普遍存在沒有配備環保監管人員,工業企業集中的各類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沒有相應的環境保護監管,很容易造成監管上的盲區,很多造成嚴重環境污染事件的企業大多數集中在人煙稀少、監管難度大的農村偏遠地區;二是環境執法人員尤其是基層執法人員素質不高,使其難以勝任運用法律武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需要,很多法律知識欠缺,對企業的工藝流程不了解,不會調查取證,不會使用法律,也存在野蠻執法等不文明行為;三是環境監管執法的裝備和手段落后,基層環境保護部門好多沒有配備相應的執法車輛,執法依然使用傳統手段,而現代化的信息手段運用在環境執法上普遍薄弱,影響了執法效率的提高。
4 結語
環境是公共產品,良好的環境是稀缺產品,提供良好的環境既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新修訂《環境保護法》除了規定企業的環境主體責任外,更強化了政府的職責,因此作為各級及環境保護監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倒逼企業的環境主體責任意識的樹立,保障公民的合法環境權益。
參考文獻
[1]王曦.論新《環保法》的功能和特點[J].中國環境法治,2014(1).
[2]易理旺.新環保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廣東科技.2014,10(20).
[3]于弘池.分析環保法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科技展望,20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