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吉
2015年6月,中華慈善總會原會長閻明復的回憶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閻明復回憶錄》一、二卷共95萬字,作者回憶了自己從出生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往事見聞,涉及許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從父親閻寶航的傳奇經歷,到“閻家老店”的??凸适?,再到自己為多位領導人擔任翻譯所見證的國際共運及中蘇關系變遷,直至“文革”結束、恢復工作所做的諸多努力。很多有關國際共運和中蘇關系的史料尚屬首次公開。
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認為,此書是中國出版界近20年來不可多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原創好書。
閻明復是中共諜報英雄閻寶航之子,1931年出生于北平。1947年進入哈爾濱外國語專門學校學習俄語,后在全國總工會擔任翻譯工作,1957年任中共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組長?!拔母铩逼陂g,閻明復在秦城監獄度過了七年半的時光。1975年恢復工作后,歷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定稿員、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兼統戰部部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1年,任民政部副部長。1998年至2002年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現為中華慈善總會榮譽會長。
2015年6月25日上午,《閻明復回憶錄》出版座談會在北京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作者閻明復及其親屬,嘉賓何魯麗、胡德平、鄧榕、章百家、陶斯亮、陳小魯、舒乙等出席。
現將座談會的發言整理如下,從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閻明復的為人和他的“回憶錄”。
陶斯亮(陶鑄之女、中國市長協會副會長、閻明復在中央統戰部工作時的同事):
看了這本書以后,我個人的體會,就是我對閻部長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也解答了我幾個問題。我原來到統戰部工作,在閻部長領導下工作兩年,我始終覺得閻部長不像高層領導干部,他身上總有一些很獨特的東西,就是我媽媽說的特別的天真,就是對什么人都那么誠懇,掏心掏肺的,從來不嚴厲訓斥什么人,不擺官架子,也不是那樣的思維,特別開明,非常地包容吸納所有人,真誠對待這些黨派。我看過他批評民盟,因為他們在煙臺開了一個會議,有一些不好的傾向,但是他以民主黨派子弟的語言,又是站在黨的統戰部長的立場上,所以他讓人家心服口服,所以他做統戰工作非常有成效,大家非常愛戴他。我后來還問過他,我說閻部長他也沒有一點心計,我甚至覺得他也不會看人,我問他你在中南海跟著中央領導那么長時間,我說你就沒學點什么,我說在中央領導身邊潛移默化也能學點什么斗爭藝術。閻部長當時給我答復說,那幾年我被關在秦城監獄里什么都不知道。當時真的沒說服我,后來我看了他這本書以后,我就找到了答案,他就是將閻家老店的這種精神傳承下來的,就是他的父母經營的閻家老店,我覺得真是一個特別了不起的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特別是閻部長有這樣的一些特質、有這樣的人格魅力。閻部長之所以是一個有著非常獨特人格的黨的高級領導干部,我覺得他的根在閻家老店,在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他對當官的定位是從父親母親那里秉承來的,他有很清醒的認識。今天很多領導干部腐敗墮落,就是對當官的定位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覺得明復在當統戰部長的時候,就非常明確這個統戰部長意味著什么,到民政部特別明確民政部長意味著什么。他跟我說過,我們當官就是服務,他說我在統戰部是服務,到民政部也是服務,只不過統戰部服務對象是知識分子,層次高一些。我到民政部服務對象是廣大的弱勢群體,都是服務。所以他很早就沒有把官當作可以享受特權,可以耀武揚威或者怎么樣的。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公仆,服務老百姓的人,這一點他認識非常清楚,這是我非常佩服的。我媽媽與他也有一些接觸、交往,我媽媽說閻明復很天真,對人都是掏心掏肺。我曾經問他,你在中南海跟中央領導那么久,就沒學點斗爭藝術?他當時回答被關監獄里什么都不知道,我當然沒有被說服。直到看了這本書,我才明白這是傳承了閻家老店的精神,不擺譜,開明真誠,但在另一方面,就像他在“文革”中那樣,錚錚鐵骨,不說假話,骨頭特別硬。
胡德平(原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閻明復在中央統戰部工作時的同事):
明復同志這本95萬字的回憶錄內容充實,他感人的家庭歷史和書中豐富的史料,都極大地提高了這部回憶錄的歷史價值,尤其是其中對中蘇關系、十年文革和改革初期的歷史回顧,值得人們仔細研讀。
我是在1986年調到統戰部的,在明復同志的領導下工作三年。那時統戰部是全國黨政部門中最活躍的部門之一。今天,我們當年在統戰部工作到會的就有五個人,剛才斯亮大姐說的話非常好,我本來想對統戰部的事再說一點,為了節約時間就不說了。當時各界的統戰對象列為十類,統戰部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為統戰朋友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給工商界人士摘下資本家的帽子,真是撥亂反正,視民如傷。同時,圍繞著黨的基本路線、經濟建設中心、一國兩制等問題,統戰部還團結了大量的港澳臺同胞及海外僑胞,真正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為振興中華而全力奮斗!當時工作最投入、最繁忙的人非閻明復同志莫屬。我記得在1986年底全國統戰會議召開之際,明復同志發著低燒,卻仍堅持為大會的籌備工作日夜操勞?,F在想來,三年的時光真是太短暫了,若能再多若干年,當時的統戰工作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對于明復同志的回憶錄,我首先閱讀的是中蘇關系從結盟到破裂那個時期的回憶。作為這一歷史時期的見證人,明復同志說:“這部分回憶,氣勢恢弘,規模盛大,洋洋灑灑幾十萬言……而構成這部回憶錄主線的,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影響世界的風云人物: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彭真;赫魯曉夫、蘇斯洛夫……以及由他們而產生的影響世界的重大事件……我因置身其中,見證了這段歷史全過程而感到榮幸自豪?!边@段歷史確實太重要了,這本回憶錄我還沒有全部讀完,但是關于中蘇關系的這段歷史我讀過了,我想談三點學習體會。
一、中蘇兩國留下的友誼不可忘卻
中蘇兩國在歷史上的友誼是不能被遺忘的,更不能因兩國曾經的不愉快經歷而刻意抹殺這段歷史。
中國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重要成員,建國初期,蘇聯援建中國的156項大型企業項目,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從書中援引的材料看,斯大林當時講過這樣的話:向中國派的人,不僅要傳授經驗和知識,而且要知道還能從蘇聯要些什么。所以派出去的人不僅是本行業最優秀的專家,而且應該是胸懷全局的人。回憶錄中是這么引用的,而且這一精神付諸實踐,蘇聯派專家高峰時期曾達到1390多人。專家們經常告訴中國的同行,除現有的工程、設備材料,你們還缺什么資料,哪些方面還要增加專家,只要中方提出來,這些申請就會很快得到滿足。往往這些新增加的資料,會成車皮地運往中國。
1951年因蘇方供貨嚴重拖欠,斯大林撤換了十幾個部長和副部長。中國不是無償地要蘇聯的這些援助,是要付款的。中方支付蘇聯的貨款,每年高達1億到1.2億美金,這是僑匯所得。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每年支付1億到1.2億美金,折合到現在多少錢?1959年至1960年,我國的僑匯發生了變化,中國便以黃金換取外匯支付蘇聯。大躍進期間,蘇聯專家從純粹的經濟技術觀點提出的批評和質疑,其中很多地方無疑是正確的,比如小高爐問題、廠長與黨委書記關系、革命熱情與物質利益關系。蘇聯專家看不起群眾運動,我覺得這是蘇聯不對,但他們也不是惡意的。對我們的黨委在工廠里一切說了算、不強調物質利益,人家提出批評,和我們的觀點不一樣,這不是惡意的,但是我們難以接受。彭德懷還要挨批。在大躍進造成饑荒以后,蘇聯確實要給中國一百萬噸的糧食,這能救活多少人?原來我聽說過這話,不敢相信,但是明復這本書說了這個事,我覺得應該相信。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大家冷靜了不少。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蘇聯阿拉木圖發表談話,希望跟中國恢復關系,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1984年,阿爾希波夫訪問中國。當時有一種說法很好,阿爾希波夫以中國大使館客人的身份訪問中國,我們不歡迎,但作為中國政府的客人,我們是歡迎的。這是一句很真誠的話。阿爾希波夫來華后,見了很多當年的老朋友,他回國后寫了很多回憶文章。這個工作也是國際統戰工作,就是這么一句話,對于中蘇兩國之前的那些矛盾、爭論,大家釋然不少,我覺得很好。明復同志在回憶錄中寫了一些很生動的故事。例如,因為中蘇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當時的蘇聯專家,只要拿著工作證,一個小紅本,在中國出入哪里都沒人限制。當時鞍鋼來了幾位蘇聯專家,問中共中央在哪、問中南海在哪、問毛主席在哪,中方工作人員都為其提供了方便,最后真的見到了毛主席。這是很生動的細節。另外,蘇聯有教條主義,劉帥學蘇聯經驗挨批了,劉帥說道:對于教條主義,不要怪老師,應該怪我們學生,人家的經驗你自己分析,我們有自己的經驗,我們有自己的根據地,我們建國了。劉帥的話多么智慧。明復同志書中的這些細節又喚起我們的回憶,當然兩國之間不是沒有矛盾的,這些好的東西要記錄下來。
二、中蘇論戰的歷史教訓
中蘇論戰的歷史教訓是什么,我也沒有完全搞清楚。明復回憶錄有史料有史論,看完這本書我的認識有了提高。是否可以說,中蘇兩國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兩個社會主義國家有什么談不了,有什么問題不能夠解決,非要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非要最后動“核手術”“外科手術”,真是沒必要。是中國指責蘇聯變為修正主義更接近實際,還是蘇聯指責中國教條主義更恰當?如果蘇聯不受修正主義的嚴重影響,為何三十年后又垮臺了呢?如果中國共產黨不受教條主義影響,為何以后“左”的思想日益發展,最后竟然演變為十年浩劫呢?這些問題至今也沒有讓許多愛想問題的中國人完全搞清楚。我覺得明復在回憶錄中提出這個問題而且有所回答。從書中知道,剛才李靜杰也說了,2009年11月受江澤民和曾慶紅之邀,閻明復、李靜杰、張德廣、李鳳林用了四個半天,向江澤民做了匯報,陳述了中蘇關系變化的過程,并形成了文字材料。希望黨中央在適當時機對這一嚴肅重要的中蘇關系問題做一總結,有一個說法,哪怕組織幾次認真的討論也好。起碼明復同志的這本書就是一部記錄詳實的資料,這些同志還健在,抓緊這一時機,已成為一項必須要做的極有意義的工作。
明復同志從一名重要的、內行的俄文翻譯,最后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兼任中央統戰部部長。1989年5月16日,經小平同志同意,閻明復參加了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的談判。鄧小平當時說:“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的空話?!薄耙庾R形態爭論的那些問題,這方面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話都是對的,真正的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蔽艺J為鄧小平同志說的實質問題是符合實際的。書中說到師哲同志要離開俄文翻譯工作時,就透露了黨中央領導人真實的感情。這是理解中蘇關系的一個脈絡,小平同志說出了這個問題的實質,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突破口打開了。明復同志說:“中蘇大論戰脫離了已經變化的歷史實際,成為一場‘空對空的論戰?!边@一分析與鄧小平的觀點完全一致。書中又說與會者一致認為中蘇大論戰是一場“空對空”“左對左”的論戰,大論戰是歷史悲劇,從總體上應該否定,態度更加鮮明。我認為這種認識又進了一步。而我認為這種認識還應該繼續研究下去,但是不是“空論”,要作為經驗教訓,讓中國的黨員和老百姓基本上有比較多的正確看法才好。
三、中蘇論戰中一些新的思考
總結中蘇論戰這一歷史事件的新思考,這是很有意義的。在討論中蘇論戰時,與會者的一些觀點,是我原先從未想過的問題,這些問題使我對這一論戰的復雜性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如說赫魯曉夫是“左”而不是“右”。大論戰實際上是以中國的“極左”反對赫魯曉夫的“左”。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是有批判的,對斯大林體制有所改動,但是對斯大林內外政策、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理論體系的基礎,基本上是繼承下來了。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批判,消極影響是次要的,積極影響是主要的,我覺得這是新的提法。為了重新振興社會主義,必須對斯大林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上這些觀點,我認為提出來有利于中國共產黨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藍圖。要把歷史問題搞清楚,就要有新的眼光。這對我們是有利的,是有建設性的思考,實事求是地研究好。
至于有的同志認為大論戰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第一,中國徹底擺脫了蘇聯的控制;第二,打破了蘇聯在國際共運中一統天下的局面;第三,為中國獨立于蘇美的國際戰略地位創造了條件。但是不同意的認為這是歪打正著,我想說何止是歪打正著,這種看法很難說有什么邏輯關系。自從赫魯曉夫下臺之后,我黨就開始尋找中國黨內的赫魯曉夫,這才是邏輯的必然,蘇聯的赫魯曉夫下去了,中國的赫魯曉夫越找越多,不知道赫魯曉夫為什么這么多,所以我覺得不要說歪打正著。
后人評論前人確實是很困難的事,也是很重要、很謹慎的事,但歷史無情,后人評論前人總是一件不可回避的歷史課題。總結這段歷史,對今天來說,一個重要的警示,就是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正如書中一語道破的那句話“中蘇大論戰的實質是爭奪國際共運的領導權?!薄懊飨瘔焊床黄鸷蒸敃苑?,認為斯大林逝世后,他是國際共運的當然領袖。”“雙方都力圖把對方黨的最高領導人搞下臺?!蔽艺J為這本書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材料,而且明復同志可謂是歷史的見證人,他寫出來更可信。在明復同志的領導下,我們曾在一起工作,我覺得如果這個會再開放點,統戰部的老人會來的更多。最后希望明復同志愛惜身體,健康長壽。感謝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感謝人民出版社黃社長。
鄧榕(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鄧小平之女、閻明復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時的同事):
鄧蓉回憶,多年前閻明復就給她看過書中涉及中蘇關系的一些章節,結果拿到成書一看,“這么厚,快100萬字了,比之前零散的看更吸引人,一看停不下手,看了三天三夜連頸椎病都犯了。”
鄧榕認識閻明復是在中南海,閻明復任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組長的時期。她說:“我們老爺子(鄧小平)特別喜歡明復,把他當自己的家人一樣對待,有什么問題都找他問。不論中蘇論戰對錯,那時候的工作環境、氣氛也很難忘,老爺子不愛講話,但他們幾個都很愛發言,才華橫溢,暢所欲言,絕對不是領導定調就寫,而是有自己的觀點,要討論。那時候我們小孩十來歲,不懂政治,特別崇拜他們,覺得長大要成為這樣的人?!?/p>
鄧蓉說,1975年,她去看望從秦城監獄出來的閻明復,發現那張她在童年時代覺得特別英俊的臉“歪了”:“在監獄里你必須臉向外睡覺,臉朝一邊睡了七年半,歪了。說話也有問題,因為一個人關著;走路也有問題?!编囬鸥锌f千地摸著這張歪掉的臉,“心里不是滋味?!?/p>
鄧榕曾經和閻明復一起工作,她說:“我覺得能作為老閻手下的工作人員非常幸福,你看他很和藹,對人都是與人為善,很親切。但是他對工作的要求也很嚴格,有時候也挺急的,急起來也蠻嚴厲的。他對工作要求很高,作為他的部下向他學到很多東西,也非常幸福,后來老閻到人大常委工作以后,又是我的頂頭上司,我在人大常委研究室那么多年,但是他一直是我的領導,我們所有人大常委的人都叫他明復。那時候的風氣是這樣,不稱呼官銜,不像現在沒有名了,直接叫部長了,我們就直接叫他明復,我記得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在中央政治局內部,也都是稱同志而不稱官職的,總理是叫總理,少奇、小平都這么叫。我跟他們這一家人的感情,像家人一樣。老閻他這本書不光是寫他自己,也不光是寫歷史,他寫了很多的人物,而這些人物很多都是我們的前輩。里面寫了毛主席、總理、少奇伯伯,寫了我們老爺子,寫了彭真伯伯,寫了楊爸爸,還有很多那時候參加中蘇論戰的人,實際上展現了我們中共中央的一個群像,所以看到這本書以后我特別感動,就是你不但可以看到這段歷史,還看到這些人。我看到在歷史中間他們的故事,很多東西都是我們不了解的,所以看了以后也是感慨萬千。我們應該感謝,從我們這個角度應該感謝老閻寫出這本書,還原歷史也展現了父輩們在這個歷史過程中,他們的一些故事和他們的活生生的形象,這是我看這本書第一個感覺。”
鄧榕說:“我跟他們這一家人非常非常的親密?!彼钋橹v述了與“明復叔叔”一家的交往點滴:“我會的唯一一首法文歌就是克良阿姨(閻明復夫人)教的。當時,我小學升初中放暑假,媽媽就讓克良阿姨給我們補習外語,克良阿姨帶著四歲的女兒蘭蘭,和我們一起在北戴河共同生活了一個月?!币患な伦屗两裼洃洩q新:“克良阿姨對我們很和藹,但她對女兒蘭蘭的家教卻很嚴,有次吃飯就克良阿姨一個人來了,不見蘭蘭,我媽媽問蘭蘭怎么沒來??肆及⒁陶f蘭蘭犯錯了,讓她自己好好想一想。我爸爸當時聽了就用四川話說了一句‘軍閥主義。我偷偷去找蘭蘭,發現她坐著個小板凳在廁所里,便把她拉過來一起吃飯,爸爸說了句‘這才像話嘛?!编囬派鷦拥闹v述讓現場所有人好像回到了那個令人回味的年代。
章百家(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受邀參加《閻明復回憶錄》出版座談會并在此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我首先要向閻老表示祝賀。閻老以七八十歲的高齡,在身體狀況并不很好的情形下,仍親歷親為,經十年努力,完成這樣一個大工程,著實令人敬佩。
一、這是一部具有長遠歷史價值的回憶錄
閻老在回憶錄自序中說,退出領導崗位后主要想做兩件事,一件是推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另一件就是寫回憶錄。閻老準備寫回憶錄的事,我早有所聞,后來也陸續看過個別稿件,一直盼望他能早日完成?,F在,回憶錄的第一、二兩卷終于出版。兩天前,我拿到樣書,沒想到竟是這樣厚厚的兩大本。九十五萬字,只能匆匆翻閱一遍,來不及細讀。因此,我在這里只能談幾點初步感想。
我的第一點感觸是,這是一部具有長遠歷史價值的回憶錄。至少在外交史領域,這是近年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回憶錄。作為重要的目擊者和當事人,閻老的回憶錄如實記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場景和細節,為研究者和后人提供了豐富準確的史料,而且還提供了見證人和當事者的感悟和思考。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特別是長期從事黨史和外交史研究的學者,我覺得,這是閻老交給后人的一筆寶貴財富。
二、時代需要記憶,歷史需要回顧
寫回憶錄,本是各國各個時代都會有的,但中國的情況多少有點特殊。很長一段時間,許多重要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黨的高級干部都不寫回憶錄,原因大約有三點:一是我們的老同志組織紀律性都非常強,長期的革命斗爭使他們養成了事事都要保密的習慣,許多人都沒有想過,應該把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寫下來,傳之后人;二是我們的老同志都十分謙虛,總覺得一切應歸功于黨的領導,自己只是做了些具體工作,沒有什么可說的;三是檔案長期不開放,有的老同志雖有寫回憶錄的想法,但苦于無法核對當年的檔案,又擔心自己的記憶不準確,只得作罷。
這種情況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變化了的。薄一波的回憶錄是個開頭,后來有胡喬木回憶毛澤東。這是個開頭。這兩部書其實不完全是個人性質的回憶錄。以后,隨著思想更加解放、社會更加開放,才有越來越多的老同志開始撰寫回憶錄,而回憶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種多樣的回憶錄,可以使后人看到豐富的歷史畫面,而不是教科書上干巴巴的幾條總結。這對于后人了解我們國家、民族的歷程、是非曲直、經驗教訓,了解前輩的經歷、心路歷程是不可或缺的。
一部回憶錄的價值,與撰寫者所處的歷史地位包括社會關系、工作崗位、接觸的人和事有很大的關系。閻老的回憶錄以個人經歷為線索,記述了時代的變遷,記述了重大的歷史事件,特別是中蘇關系演變的全過程,還記述了與許多歷史人物的接觸和交往。內容可謂豐富多彩。
兩卷回憶錄分七個部分:閻老“少年時代”的記憶,讓我們了解到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地下情報工作,他的父親閻寶航和隱蔽戰線的一些無名英雄,他們的犧牲精神和戰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按髮W歲月”則使我們了解到新中國建立前后一段時間,黨所興辦的大學的一些情況。全書最主要的部分是“見證歷史”,共計三部分,相當細致地記錄了中蘇關系演變的全過程,并記錄了中蘇雙方后來對這段歷史的反思和總結。這一部分還大量記錄了閻老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李立三等中央領導人以及赫魯曉夫等蘇聯領導人的接觸。中蘇雙方都有不少當事人回憶過這段歷史,但像閻老這樣全面完整的回憶可以說是絕無僅有。我相信,對中蘇關系史有興趣的讀者,特別是中蘇關系史的研究者,這部回憶錄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不可不讀?;貞涗浀诹糠株P于“文革”中的遭遇,雖主要是個人與家庭的,但也不失典型意義,是一段不容忘卻的歷史,提醒人們要認真反思。最后一段在“大百科”的日子里,則從一個側面記述了改革開放和新的時代精神。簡而言之,閻老的回憶錄雖帶有個人性質,但卻是大時代變遷的見證。
三、多呈現、少議論,為讀者留下思考的空間
最后,我想說閻老回憶錄的寫法是十分值得推崇的,這就是多呈現、少議論。能做到這一點,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撰寫者對自己的位置有十分清醒的認識。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歷史的見證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曾參加胡喬木回憶錄編寫組的工作。喬木同志所回憶的,并非一般的個人經歷,而是他在毛主席身邊所經歷的一些重大事件,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重大決策。喬木同志當時提出的要求是:一定要把事實寫準確,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結論要慎下,如何評價是后人的事情。
讀閻老的回憶錄也有這樣的感覺,當事人所做的只是把準確的素材提供給后人。這本書記述平實,都是親見的東西。敘述盡管充滿情感,但也看得出,作者在記述重大事件時盡量減少個人傾向。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一種忠實于歷史的態度。我覺得,這部回憶錄的價值也因此更高,不僅對普通讀者具有可讀性,對研究者來說也很好用。
最后,祝閻老身體健康、長壽。我們衷心期待回憶錄第三卷的出版。
閻蘭(閻明復女兒):
父親70多歲開始寫書,雖然不會電腦打字,但他認真好學,學習了多種輔助功能。他對新技術有好奇心,對計算機軟件很著迷。先嘗試電腦語音輸入,為了提高語音識別率,反復練習發音,讓準確率更高。此外,還用手寫板輔助,基本上手寫板技術每更新一代他就換一代,還跟我推薦。
“老爸使用電腦常有操作失誤,有內容沒有錄進去,一下損失好幾天的努力。但他從不氣餒,重新再寫。文革部分足足重寫了八遍。我覺得他的內心有一股韌勁兒,非一般人所能。”
閻蘭介紹說,除了技術問題,時間久遠,很多細節單憑個人記憶未必清晰。為了資料的準確性,“爸爸無數次跑中央檔案館查證資料,中午也不休息,簡單吃點東西,下午再查。遇到事實出入,還親自去這個班子、那個小組一一核對。有的俄國人名字想不起來,一直苦思冥想,半夜里忽然想到一個名字,趕緊起來記在小本上,第二天再找以前的同事一起核對?!?/p>
閻蘭說,在“回憶錄”編輯過程中,爸爸對于編輯提出的疑問也有問必答,“爸爸養病的時候,一次路上看到橋上有個亭子,趕緊讓人照下來給編輯發過去,告訴編輯:‘我小時候上學路過的那座橋就是這樣的?!?/p>
閻明光(閻明復的三姐):
我和弟弟從小一起讀小學、中學。印象最深的原來離家很近的就是在八路軍辦事處附近的小學,后來父親得到消息,特務冒充老師跟蹤我,所以父親立刻把我們轉到離家很遠的學校。媽媽給幾個銅板,中午在學校附近吃擔擔面,明復經常餓著肚子找我要錢,他把吃午飯的錢給了貧苦的同學了,弟弟從小就有一顆慈悲心。
我們家那個時候被稱為閻家老店,當時周總理親自交代父親要掩護接濟東北救亡總會的叔叔伯伯。他們中有陶行知,還有沈鈞儒的侄女,李公樸在昆明遇難以后他的夫人也來過,還有東北的很多流亡難民。三層樓住滿了,就在院里搭帳篷。我和弟弟經常半夜里被叫醒,幫忙打地鋪,讓給客人來住。另外人多了,錢不夠,媽媽還帶著我和弟弟到下面擺小攤,用舊物換錢。在細節上,年幼的明復弟弟總是非??鞓返貛椭鷭寢?,我回憶弟弟的善良,弟弟年幼時候就很懂事。
文革中他蒙冤在秦城監獄坐牢時,我去探監。他特別問起媽媽的情況,說媽媽的腳怕涼,叫我一定要給媽媽買一雙暖和的棉鞋。那時,他并不知道媽媽已經帶著對他和爸爸無限的擔憂與思念去世了。當時,我強忍淚水,并沒有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他。今天出席弟弟回憶錄的出版座談會,我非常激動,弟弟真是很不容易,感慨萬分,我為弟弟的樂觀執著堅強勇敢百折不撓深深感動。
祝賀你,我親愛的弟弟!我們都老了,我今年剛剛滿88歲,但是我覺得我們還很年輕,特別我弟弟很年輕。我們從小一塊兒長大,現在老了更親,我弟弟年輕,要向一百歲進軍。
李靜杰(中國社會科學院原蘇東研究所所長):
李靜杰認為,相較國內外研究這一時期的中蘇關系的著作,《閻明復回憶錄》仍有其獨特的學術特點及價值?!盀榱送暾佻F歷史,作者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及引用檔案資料、會談原始記錄,增加了回憶錄的真實性、史料性和權威性,其中很多內容都是首次與廣大讀者見面。無論中俄,此前都沒有這樣的著作,今后也不可能有,在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在國內外都是獨一無二的?!碑敃r初稿收獲的反饋意見中,有一些同志確實認為“作者在全國總工會工作期間,對于蘇聯同志的講話內容是不是太多、太過具體”,但李靜杰認為:“越具體越寶貴,看了這些材料才知道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的工業基礎是怎么在蘇聯援助下建立的,我們的路是怎么走過來。不僅對于我們研究中蘇關系,乃至研究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理論都有參考價值。”
在寫作手法上,閻明復多呈現、少議論,其原因在于,相比事件的當事人、決策人,閻明復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小翻譯”“見證人”。因此他的回憶錄,要與當事人或學者闡明觀點、議論是非的回憶、論著有所區別:“要忠實于歷史,以交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敘述歷史事件發展的過程細節為主。至于是與非,應該由讀者自己去判斷,結論讓讀者自己去做。”比如閻明復1952年隨劉少奇出席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當時斯大林在閉幕當天講話,閻明復可能是唯一能清晰記得當時情況的親歷者了。但即便作為孤證,他也坦言自己其實并沒有進入會場,“當時我的身份是翻譯,還沒有資格進去參加會議,但我可以在側門看到里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