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新
2015年5月30日,我有幸參加了中華慈善聯合會在中國臺北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暨港澳慈善論壇”。來自兩岸、港澳的學者、專家、知名慈善機構負責人、長期致力于慈善事業的企業代表200余人共聚一堂,交流經驗,為進一步深化大中華慈善合作奠定了基礎。本次論壇的主題為:“共享、共擔、共創”。“繼承與發揚——中華文化與全球慈善格局”“聯動與合作——救災經驗與聯合響應機制”“企業創新助推社會建設”“社區再造構筑慈善文化”等議題是此次論壇展開討論的重點。
通過此次兩岸四地慈善文化接地氣的交流,彰顯了大中華慈善的凝聚力和正能量的推動力;彰顯了大中華慈善的融合與擔當;彰顯了大中華兒女的樂善好施、慈善無國界的偉大義舉:彰顯了兩岸四地同屬一家親的兄弟姐妹刻骨之情,這是永遠割舍不了的愛的善因和慈果。大中華兒女幾千年來就這么樸實待人,我作為大中華兒女參加這次善壇不暇進入沉思:來自四地200名兄弟姐妹抱得那么緊,那么真誠,使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大中華慈善的融合即將來臨。兩岸四地慈善的匯流和融合,是大中華團結、發展、進步、文明的基石,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前奏曲。
當前,在兩岸四地大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繼續推進的形勢下,大中華慈善正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認清形勢,把握機遇,積極應對挑戰,開拓四地慈善發展空間,努力構建“大中華慈善”發展平臺,為公民創造更加便利參與慈善活動的機會,使居住大中華境內的公民,人人向善,個個行善,家家為善,營造處處皆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如何理解大中華慈善
“大中華”一詞,英語:Greater China,常出現于梁啟超的《飲冰室合集》里,例如他曾這么寫道:“猶記曾作一小說,名曰《新中國未來記》。其理想的國號曰‘大中華民主國。”梁啟超渴望建立民主的大中華,中華書局于1912年創立初期,他曾主編《大中華》雜志。再往前推,早在16世紀時,西班牙歷史學家兼傳教士門多薩(1487年-1537年)曾撰寫《大中華帝國史》,把明朝描寫成強大而有效的中央集權國家,使歐洲人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正面印象。不過,像這樣的“大中華”字眼,都是指中國本土而言,是有國界的疆土。
慈善一詞,英語:charitable,慈善指對人關懷而有同情心,仁慈而善良。出自《魏書·崔光傳》:“光寬和慈善,不忤於物,進退沉浮,自得而已。”意思是:慈善應是在慈悲的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它有兩層意思,一是慈悲的心理,二是善舉,真正意義的慈善行為應是一種不附加要求的施舍。施舍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滿足。
歸納起來就是:同根之下必有沃土,根子相連親如一體;同根之上必有善緣,葉茂昌盛并大同。大中華慈善就是在發展各自地區經濟條件下,以公民的需求為導向,建立政府倡導,四地聯動,民間運作,公眾參與高效透明的大慈善運行機制,樹立民眾公信力,維護公平正義,讓大中華兒女手挽手,肩并肩,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的社會大環境。
二、建設“大中華慈善”的大環境基本形成
一是四地高層會晤不斷。近幾年來,四地高層領導互動密集,除在政治、外交、軍事、經貿文化交流合作不斷深入的同時,給兩岸四地的慈善大融合帶來了無限生機。
二是傳統文化是基石。兩岸四地的文化同一,都是建立在5000年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中華文化的恢宏包容,為兩岸四地提供了任何外力都無法割裂的民族聚合力,也提升了兩岸四地同胞及海外華人華僑的民族認同感。總書記習近平說:“積極促進兩岸同胞在厚植共同利益、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振興中華的共同信念。”
又如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所言:“兩岸同胞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民族為世界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再如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先生所言:“我堅信經濟可以使國家壯大,軍事可以使國家強大,唯獨文化才能使國家真正偉大”。
而香港、澳門兩地行政長官亦常言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強調傳承中華文化的光榮傳統,并在港澳兩地多有弘揚民族文化偉業的建樹。
三是兩岸四地慈善交流日益活躍。圍繞慈善話題,四地開辦了相當多次的高層慈善論壇,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希望兩岸四地慈善界攜手努力,建立互信、互動、互惠的慈善事業交流合作平臺和機制,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慈善交流合作活動,分享成果、互相借鑒,把中國慈善事業推向更高的發展階段,共同助力大中華慈善的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
四是兩岸四地慈善捐贈稅收減免跟進。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四地的慈善捐贈發展歷史雖不盡相同,但卻有著相同的民族文化底蘊。相比之下,三地的慈善捐贈稅收優惠政策有許多值得大陸學習的地方,通過比較與鑒別,適度放寬減免稅政策,讓想做善事的公民、慈善家和企業,創造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融入到大中華慈善環境中。
五是兩岸四地公民慈善意識逐步增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一直激勵著成功人士回饋社會并擔負起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責任。內地雖不如三地的公民慈善意識,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資本蓬勃發展,公民慈善意識逐步得到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繼承和發揚慈善傳統文化,在全社會倡導“樂善好施”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企業踐行自身的社會責任,普通老百姓也用自己的行動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三、建設“大中華”慈善的思路
一是加強兩岸四地及國際合作與聯動。建設和發展大中華慈善事業,不應把慈善僅僅局限于四地之間,要擴大交往,拓寬渠道,加強國際合作。一方面,我們應當向全世界介紹大中華慈善事業的發展情況以及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和支持,介紹大中華(兩岸四地)組織的業務與合作意向、條件,贏得世界慈善事業的支持。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四地慈善文化論壇,參與國際慈善活動,與相關的國際慈善組織、國外慈善機構舉辦慈善論壇、形成慈善網絡、舉行慈善國際會議等活動。
二是完善慈善機構自身建設。四地各慈善機構是慈善事業發展的載體。慈善事業的成敗從根本上說,決定于慈善機構自身的建設及能否取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強化機構建設、不斷提高社會公信度是慈善組織可持續發展、拓寬交流空間的根本所在。完善慈善機構自身建設,才能更好地進行國際、四地慈善合作。首先應當強化內部規范管理,內部管理不規范、機構效益不高是當前制約慈善事業自身發展的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有下大力氣實現慈善組織結構合理、運行規范,才能真正贏得社會的認同、國際社會的認同。其次要建立規范、公開的財務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對慈善資金的運作進行全過程的監督與控制,并定期公布有關信息,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最后應當重視隊伍建設,加強慈善機構工作人員的職業培訓和知識更新。只有建立運轉高效的慈善機構,完善自身建設,才能不斷地把慈善事業推向世界。
三是積極借鑒國際上行之有效的慈善發展經驗。國力較發達國家的慈善事業無論在運作方式還是運行規范方面都已經趨于成熟,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以借鑒的實際經驗。港澳臺地區相比之下比大陸做得好,這是不爭的事實。大陸在發展慈善事業和完善慈善機構方面也應當積極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成功之處。例如,我們在開展慈善募捐活動中,適應市場經濟規則并樹立市場觀念,將募捐與慈善項目實施相分離、在慈善工作中建立科學的社會評估體系和嚴格的自律機制,爭取更多的慈善資源、確立慈善工作職業資格制,等等,這些都是慈善事業走上規范、健康、持續發展之路所需要借鑒的經驗。
四是兩岸四地慈善項目合作常態化。國際、四地交流與合作形式還可以表現為與國際慈善組織合作搞慈善項目。通過合作,較落后地區可以利用國外的資源、資金和先進的理念,走入慈善大環境。一些國際資助者除了將慈善組織作為提供服務的代理者予以支持外,還通過各種項目對整個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持。他們倡議改善非營利部門的財政與規制框架、提供培訓和技術援助、建立大中華資料庫和信息處理庫等等。
總之,發展大中華慈善事業單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難與世界接軌的,四地必須聯手上陣,突破阻力。合而并用,同時還必須積極的學習并推廣與世界各慈善組織的交流和學習經驗,開展多種形式的四地、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岸四地“大中華”慈善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