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華等
王丹萍是黃巖人,浙江省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一位護士。她在晨練途中遇到一位昏厥老人,不避臟、不怕累,義無反顧為老人做人工呼吸和心肺復蘇,時間長達20余分鐘,直至老人被抬上救護車。
丹心一片獻愛
萍水相逢救人
6月29日,一段過路女子在九峰公園鍛煉途中緊急救助昏厥老人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眾多網友紛紛轉載、點贊。視頻中,女子用非常熟練規范的急救手法為昏倒老人清理口腔、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這位救人女子就是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護士——王丹萍。
“6月29日上午7點10分左右,我像往常一樣去九峰公園鍛煉。就在我步行到報春園第二座橋邊時,看到了一位老人昏迷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一位市民在掐他的人中,還有市民在撥打120電話求助。”王丹萍在接受采訪時說。
看到這種情況,王丹萍立刻上前。“當時,我為老人做了初步的檢查,發現他沒有意識,探測頸動脈也幾乎感受不到跳動。我就開始為老人進行CPR(心肺復蘇術)。”
30次胸外按壓,2次人工呼吸,完成一個CPR周期后,老人開始出現嘔吐的現象,嘴里斷斷續續流出白沫和穢物。王丹萍也顧不上臟,用手摳出了老人口腔中的嘔吐物。情況太緊急,她也來不及擦拭老人的面部,就毫不猶豫地低下頭,然后嘴對嘴為老人進行了人工呼吸。就這樣,一次、兩次……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盡管老人的情況仍舊沒有好轉,王丹萍依然沒有放棄。持續的心肺復蘇術消耗了王丹萍大量的體力,汗水大顆大顆地從額頭掉落,圍觀的群眾里有人自發為她扇起了扇子。
“當時沒考慮那么多,心里想著只要一絲希望,我都不能見死不救,放棄救助。”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王丹萍說,“事后,我才感到手臂酸脹,撩起褲腿才發現膝蓋也淤青了。”救護車趕到后,王丹萍也跟隨醫護人員一起來到了醫院。遺憾的是,老人最后還是不幸離世了。
“當時沒想那么多,我從2001年開始從事護士工作,天天都在做救死扶傷的工作,這也是我的職責所在。”王丹萍說,“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即使那天我不在,換成其他任何醫護人員,都會上前救助的。”
“這個姑娘真的太讓我感動了,這是社會一直在弘揚的正能量啊。”退休老干部王成國激動地跟我們說。作為九峰救人事件的現場目擊者,王成國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
事發當天,王成國跟往常一樣在九峰公園早鍛煉。走到寶塔附近,王成國看到不遠處有五六個人圍在那。他急忙跑過去,而王丹萍比他更快。
“王丹萍一邊給老人按壓胸口,一邊嘴對嘴給老人吹氣。是嘴對嘴,沒有放任何東西隔著。”說到這里,王成國又激動了一番,“以前區紅十字會在開展急救講座的時候,我學過一些急救知識,還領回了一個急救包。包里有三四層紗布,這些是在實施人工呼吸前用的。要知道萬一對方有傳染病怎么辦?而王丹萍毫不猶豫地為一個陌生老人嘴對嘴人工呼吸,真的讓我敬佩啊。”王成國感慨地說。
老人的女兒和女婿當天接到不幸消息后隨即從上海趕回黃巖。在看到了事發時王丹萍在現場全力搶救老伯的視頻后,家屬們被王丹萍這種不惜一切全力救助老人的行為所感動,表示就算是親人也很難做到這些。6月30日,家屬帶著錦旗和鮮花來到醫院。家屬為王丹萍評語:丹心一片獻愛,萍水相逢救人。
我們從老人家屬那得知,不幸離世的老伯姓李,今年75歲,平時身體很好,只是有點高血壓。他每天早上到九峰山上鍛煉并挑水回家,這一習慣已持續多年。當天他和往常一樣出去早鍛煉,卻沒想到出了意外。
在接過錦旗的一瞬間,李老伯女兒李紅春和王丹萍的雙手緊握在了一起,大家都流下了眼淚。“我當時已經用盡了一切辦法,老伯沒救回來真的很抱歉……”王丹萍哭著說。“我們都理解,你盡力了,感謝你為我爸做的一切。”李紅春說,“雖然結果令人遺憾,但是王丹萍的行為依然讓全家人都感動。”
熱愛公益
投身慈善事業
王丹萍救人絕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長期以來,她一直默默地在做著好事。從2005年開始,王丹萍就報名參加黃巖義工協會了。她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各類公益活動,默默地將愛心奉獻。
不久前的一天,王丹萍剛走進平田敬老院的大門,就有老人家遠遠朝她招手。“王護士,你來啦,快坐下來聊聊。”很快就有三五位老人拉她坐下,親切地聊起家常。王丹萍與他們促膝交談、噓寒問暖,還幫手腳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這一幕與電影《桃姐》中情節很相似,卻真實發生在我們生活當中。
“不管是不是義工,只要我有時間,都會來這里探望老人家。”談話間,記者得知,王丹萍只要有空,常常都會前來探訪這里的老人。
平田敬老院住著十幾位老人,王丹萍幾乎與他們每個人都相熟。陪老人家喝茶、聊天談心,幫一些高齡老人梳頭、剪指甲是每次探訪的主要內容。“有時我也會幫他們量血壓,傳授老人一些養生小知識。有些老人會因為一些小事,心里很壓抑,比如和家里人有矛盾。他們很需要別人的傾聽,在交流中給予心靈上的安慰。”王丹萍說,對老人家的關心是長期性的,“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去慣了,就自然會堅持下來。”
在敬老院二樓的走廊里,一群老人圍著幾名前來探訪的志愿者拉家常,笑聲不斷。而旁邊的房間里,王丹萍坐在床前幫年逾古稀的阿婆剪指甲。“多謝你了,兒女不在身邊,幸好有你們在。”阿婆輕輕握住王丹萍的雙手。“我就是過來看看老人家,看看他們有什么需要的。”王丹萍告訴記者,在她輪休的時候,都會抽空前來探訪老人,“在我的心中,老人們都像家人一樣,需要更多關愛。”
王丹萍自加入黃巖義工協會后,經常參加助學、義賣、敬老、環保等活動。同為義工的汪漪說,去年2月至今年6月,王丹萍義工服務時長達116小時。
義工活動多在周末,而王丹萍有時周末要值班,但仍會抽空參加活動。6月27日晚,王丹萍下午5時上夜班,到晚上10時30分下班后,又在病房里巡視了一圈,交好班已經晚上11時。想想第二天早上義工協會要去平田和茅畬送助學款,她干脆就在醫院值班室住下,第二天早上7時不到就起床趕去集合。
2015年春節前,由于年關將近,不少早餐店都關了門,黃巖義工協會發起了為環衛工人送早餐活動,每天早上從6時送到7時30分。當時天氣嚴寒,義工們在環衛站附近擺攤,個個都凍得發抖,8天的活動,王丹萍只要不上班就參與,一共堅持了6天。
王丹萍告訴我們,她有個同事是義工,自己和她一起去參加了幾次活動,然后就加入到義工隊伍了。“我是被義工們的善舉感染,跟著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跟其他義工比起來,我差遠了。”在義工協會,越來越多懷揣愛心的人聚集在一起,王丹萍因此結識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而那些義工的善舉也深深地感染著她,她獻愛心的熱情也更高漲了。
在義工協會,王丹萍的編號是00178號,義工的網名叫做“無語”。問她為何取名無語,她說自己一直用這個網名,要求自己少說話,多做事。
她的同事黃賽鳳告訴我們,王丹萍很熱心,不光自己加入義工組織,還建議同事也去參加活動。在王丹萍的帶動下,黃賽鳳也參加過義賣活動。
“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別人,我就覺得有價值,他們高興了,我也高興。”王丹萍告訴記者,現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的人可以加入到義工的隊伍當中來,讓協會不斷發展壯大,幫助更多的人。
在我們的采訪中,每次問到細節問題,王丹萍都不愿多講。她說:“我只是個普通的人,沒什么好宣傳的。”
病人眼中的白衣天使
同事眼中的“傻”姐妹
“丹萍,16號床病人按了呼叫鈴。”
“好,我馬上過去看下。”王丹萍立刻暫停了采訪,跑向病房。
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17樓VIP特需病房內,出現了王丹萍忙碌的身影。就在幾天前,護士王丹萍街頭救助昏迷老人的義舉被路人拍下上傳到網上后,這位原本默默無私奉獻的小護士走入人們的視線,成了家喻戶曉的“最美護士”。
接連不斷的采訪及各種慰問感謝,使她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面對記者的提問王丹萍表示,不管外界關注度有多高,她依舊是那個最平凡最普通的小護士。“真沒什么好采訪的,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就是一名最普通的人,一名最最普通的護士而已。”這句成了丹萍回答記者時說得最多的話。
“我們醫護工作是一個團隊工作,我只是團隊里的最普通的一分子,團隊里的兄弟姐們都比我能干多了。”面對我們的采訪,王丹萍一直在重復強調著這一句話。
2001年9月,從護士學校畢業的王丹萍穿上了白大褂,加入臺一醫醫護工作的大家庭當中。因為是婦產專業,她被分配到了婦產科,一個對于護士來說最辛苦的崗位。
王丹萍告訴我們,與其他科室住院部相比,產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周轉快。產婦多的時候,從白天到晚上,她們幾乎都待在產房里,夜班加班累到睡不著。“有時候,我會夢到自己在接生,推著產婦,但怎么都推不到產房。”王丹萍笑著說。
那會,足月的李女士在臺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產室待產,王丹萍在檢查時,發現李女士羊水破了,出現臍帶脫垂現象,臍帶已經滑落,體內的孩子極有可能壓迫臍帶,導致血供受阻,7—8分鐘就可能胎死腹中。
王丹萍立即用手托住產婦臍帶,以防進一步脫垂;另一名護士一邊安排家屬簽字,緩解家屬緊張情緒。麻醉科和手術大夫立刻為孕婦做術前準備、配血,新生兒科負責高危新生兒搶救的醫生在搶救過程中一直隨診,確保胎兒娩出后能及時得到救治。最后母子平安。
“不過,產科的護士都是累并快樂著,因為一個個新生命在我們的手中來到世上。”王丹萍笑著說。
在醫院,有些產婦家屬很關心產婦,但對醫生護士看法很奇怪,認為對產婦的好壞是因為跟醫生護士熟不熟的原因,深怕醫生護士不仔細照顧。因此,家屬經常會選擇塞紅包的方式來跟醫生護士來拉近關系,希望得到照顧。王丹萍也經常會碰到這樣的產婦家屬,面對病人遞來的紅包,王丹萍都是嚴肅拒絕。
“記得有一次,一位產婦的親屬找到了我,悄悄地塞給了我一個紅包。”回想起那會,王丹萍笑著和記者說,“那時候,無論我們怎么拒絕,家屬也不愿意把紅包收回。為了讓家屬安心,我暫時‘收下了紅包。在出院時,我又悄悄地把紅包還到了他們的手中。”
“對于我們來說,護理病人是我們的本分,病人的康復就是對我們最好的禮物。”當產婦的親屬看到回到手中的錢,緊緊地握住王丹萍的手,連聲說著謝謝。
王丹萍告訴記者,她和她的同事們對待每一患者都是細心到位的,一視同仁。護理病人是他們的本分,病人的康復就是他們最好的禮物,跟紅包沒有絲毫關系,收紅包猶如在侮辱他們,有辱護士這份神圣的工作。
王丹萍因為工作認真負責,在2012年被調入VIP特需病房工作,雖然現在的工作相比之前在婦產科時候輕松,但是她并沒有絲毫松懈怠慢,反而更加注重對病人的服務質量。
在VIP特需病房當護師的劉美玲,與王丹萍共事三年。由于排班相對固定,她經常和王丹萍一起搭夜班,兩人互相交班的機會很多。劉美玲說,平日,在病房里,不管誰忙不過來,大家都會去主動幫忙,王丹萍也一樣。
最讓劉美玲感動的,是這樣一件小事。今年1月,劉美玲因病手術,休養兩個月。一開始,除了朋友同學之外,來看望的人很多。等時間一長,很多人都把她生病的事忘了,除朋友外主動問候的人少了。
可王丹萍不一樣,她隔三差五就發來微信,細心地問:“恢復得怎樣啊?心情好嗎?”在劉美玲休養的兩個月里,王丹萍始終沒有忘記她,這讓劉美玲覺得溫暖。
記者采訪到了17樓VIP特需病房的主任章志堅,他對王丹萍的評價是:“丹萍她平時工作熱心,工作認真,是位好同事。對待病人很熱心。只要同事有事需要替班,她總欣然接受,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真的有一點‘傻。”
春去秋來,不知不覺她已經在護士的工作崗位上奉獻了15年。
“工作15年都是一些平凡小事,沒有什么豐功偉業,都是兄弟姐妹們一起努力完成的。”王丹萍笑著說。
當物欲的浪潮退去之處,精神的礁石會依然挺立。王丹萍是一個平凡的護士,但她在平凡中彰顯了偉大,做出了極不平凡的事,從她身上迸發出的正能量一定會激勵許許多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