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對未來五年的高等學校創新教育提出明確目標,要求從今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創新教育改革,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創新教育體系。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跨越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關鍵性問題。而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來源在于教育。在21世紀,創新之于國家富強、組織生存、個人發展的重要性,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然而,縱觀我國高等院校的創新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具體而言,高校對于創新教育的思想認識程度不高,大多只注重學校的規模擴張與辦學層次的提升,在理論研究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創新教育理論體系;在教學實踐方面,真正在創新教育方面有實質性建樹的高校并不多,學生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的整體性也較差。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各國間的競爭更多地集中于以科技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而且這一切的競爭,歸根結底源于創新人才的競爭。作為我國人才“孵化器”的高等院校,在開展大學生創新教育這個全新課題時,只有從當前實際出發,才能創設更多有利于發展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條件和平臺,構建大學生創新教育的長效機制。
第一,加大創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及投入力度。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創新教育并沒有得到更多實惠。究其原因,高校教育投入增長主要用于擴大招生、擴建校舍等規模性發展上,而在創新教育等內涵式提高上,投入和支持力度還不夠。要想讓創新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不僅要有宏觀的政策支持,而且還要有微觀的實施方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要切實增加對創新教育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以制度化的方式確保創新教育的投入。
第二,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要鼓勵學生摒棄尋找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敢于發散思維、勇于實踐探索;要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給學生嘗試、探索和實踐的機會,允許并寬容他們的失敗,同時幫助他們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獲得成長;要建立更為科學全面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方式,打破考試考核定終身的評價方法,注重和加強對培養過程的考察,注重和加強對評價結果的科學分析和追蹤。
第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廣闊的知識面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日常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并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利于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實踐。創新教育教師在教學目標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還要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健康個性,體現認識、情感、技能、目標的統一;在教學關系上,要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每個學生,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
第四,改革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從發達國家的教學經驗來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適度弱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注重學科間結合,通過跨學科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為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倡啟發式教育,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式、研究式學習。在教學內容上,應進一步拓展延伸,除了課堂講解,要鼓勵學生課下進行拓展閱讀和自學;在教學方法上,要增加基于實際問題的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方式,鼓勵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在思維方法上,要引導學生建立批判思維,要在繼承以往科學技術貢獻的基礎上進行超越和創新。
第五,加強創新實踐活動的組織管理與指導支持。創新培養離不開實踐活動。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創新實踐活動,結合學校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從科技普及活動——學科競賽——跨學科競賽三個層次開展創新教育實踐活動。科技普及活動,如科技展覽、科普宣傳周等,適合絕大多數學生參與;學科競賽要求參與者基于一項能力或課題進行深入鉆研與實踐;跨學科競賽則要求參與者有較強綜合能力,能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創造。
深化高校創新教育改革,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各地各高校要加強頂層設計,落實主體責任,加大經費支持,加強督導考核,把創新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各項改革任務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