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剛+喬慎
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農民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平均年齡在50歲左右,“將來誰來種地”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山東省臨邑縣邢侗街道通過鼓勵有文化知識和農業技能的青壯年農民留在農村,尤其是對沒能考上高中、大學的初中、高中畢業生進行免費培訓和創業扶持,留下了一批愛農、懂農、務農的后續者,使千名“泥腿子”變成新型農民。
有秘笈,職業經紀人逆市賺錢
邢侗街道鄧井子村是臨邑縣遠近聞名的蔬菜種植專業村,村民種植的蔬菜有辣椒、苦瓜、大蔥、蘿卜、甘藍和番茄等三十多個品種。全村有大大小小的蔬菜大棚三百多個,村民們采摘的蔬菜不是拉到市場上去賣,而是堆放到田間地頭,打標、過秤、裝車等事項全交給經紀人。
“我們村外銷蔬菜每天達一萬多斤,一般下午采摘,傍晚發車,第二天凌晨就會到達濟南市的蔬菜批發市場。”蔬菜經紀人鄧志軍說。鄧志軍是邢侗街道有名的蔬菜經紀人,直接與菜農打交道,他介紹說,這里生產的菜品大多“走”不遠,一般就到濟南,或者進入壽光的蔬菜集散地,再批發到全國各地。據鄧志軍介紹,幾年前,鄉親們精心種植的優質蔬菜無人問津,不得不以每車幾十元的超低價格到鄰村醬菜廠排隊交售。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想:如何降低鄉親們種菜的風險?
目前,邢侗街道各類農產品經紀人達幾百人,涉及農產品生產、包裝、流通、銷售、市場信息收集等多個環節。在信息瞬息萬變的市場中,這些職業化經紀人正用其“千里眼,順風耳”,助推著邢侗街道農業朝著信息化、現代化的方向邁進。
有技術,專職技術人員月入五千
在現代農業中,生產分工日趨細化,每個農民都類似工業流水線上的工人,專注于自己崗位的特色和功能,而這一現象,在農田耕作中最為明顯。
今年35歲的張永昌是邢侗街道三官廟村同昌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專職農機手,2010年,他與合作社簽約,年薪4萬。同昌農機合作社下設農機服務分站、生產資料供應服務部和技術服務部,向農戶提供統一購種、統一耕作、統一收割的一條龍服務。像張永昌這樣的專職農機手是合作社提供一條龍服務的中堅力量。“除了固定年薪外,如需要出機耕作,每天可獲200元的補助,一個月收入在五千元左右。” 張永昌說,“一天工作超過8小時,每畝還可獲得10元錢的加工費。”
作為專職農機手,張永昌不僅要熟練掌握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具的操作技術和養護方法,還要經常參加縣農機局組織的技能培訓班“充電”。在同昌合作社里,像張永昌這樣的專職農機手有3人,農忙時,他們按照合作社的安排出機耕作;農閑時,則負責維修、養護農機。截至2015年3月底,邢侗街道已組建農機、蔬菜種植、土元養殖、鴿子養殖和奶牛養殖等專業合作社二十多家,擁有專業技術人員75名。
有出路,農民變身“大老板”
“掌握一門技術,找工作也變得簡單了。”邢侗街道劉山村村民張春梅說。她去年11月初在街道成人學校初級維修電工班培訓結束,拿到電工初級勞動技能證書,自己開了一家門店,專修電機,外帶銷售太陽能,月收入五千多元。
在邢侗街道,跟張春梅一樣到成人學校參加培訓再就業的農家女,還有三千多名,僅去年一年,該街道就有兩千多名失地農民到成人學校集體“充電”,其中半數以上都當上老板,做起了生意。
卞廟社區侯家村村民趙尚麗以前一直在家種田,自己想當老板的想法已有很久了。去年7月份,她到街道成人學校家政服務培訓班報了名。結業后,她辦理了工商營業執照,開了一家保潔服務公司。目前她的保潔服務公司有員工二十多人。說起從“泥腿子”到老板的轉變,趙尚麗高興地說:“到成人學校培訓學習,實現了我的創業夢。”
“邢侗街道地處城區,先后建了12個安置小區,失地農民較多,目前,已經有2.3萬個農民‘洗腳上樓變成市民,街道‘隨行就市,組織失地農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邢侗街道黨委書記趙攀向筆者介紹說。近年來隨著高新區的發展壯大,街道內的不少村都進行了土地征遷,通過培訓再上崗是解決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社區和諧發展的大政方針。邢侗街道現在開設有“熱心大姐”培訓班、“農民創業孵化基地”等多個成人培訓機構,到成人學校 “充電”學習成了街道失地農民們的內在需求。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臨邑縣委宣傳部 郵編:25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