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三省的大好河山慘遭日軍蹂躪,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富有愛國之心的廣大民眾甚至東北軍官兵的強烈不滿,他們自發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紅槍會、大刀會等名目繁多的抗日武裝保衛家鄉。這些群眾武裝是東北民眾及部分東北軍官兵違反南京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自發組成的,是民族自衛的一種義舉,所以統稱為東北抗日義勇軍。
遼寧抗日義勇軍自成立之日起,就與日軍展開了殊死的斗爭,使日軍在遼西、遼北、遼南、遼東處處受到打擊。遼寧抗日義勇軍的大規模抗日,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表現出義勇軍同仇敵愾的英雄氣概。但抗日義勇軍對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奮戰不僅沒有得到國民黨政府的支援,反而被視為“越軌分子”,甚至“罪人”。此時,中國共產黨對義勇軍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并獨立地承擔起領導義勇軍進行抗日武裝斗爭的重任。
為此,滿洲省委和各地黨團抽調黨團員參軍參戰,還從黨領導的抗日團體反帝大同盟、反日會、互濟會中選派一大批青年骨干分子加入義勇軍,鼓勵工、農、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入伍補充到義勇軍中去,發動社會各界募捐,組織“義勇軍后援會”“慰問團”“北上決死隊”等去支援和參加義勇軍。此外,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也派大批黨員、團員和反帝大同盟盟員到遼寧義勇軍中工作。這樣,通過各級、各地黨組織的努力,到1932年3月間,遼寧各地義勇軍中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黨的工作。
在遼西,黃顯聲組建義勇軍之初,就得到了共產黨員劉瀾波的幫助。九一八事變后,劉瀾波在北平結識了黃顯聲將軍。黃顯聲將劉瀾波帶回錦州,任命為遼寧省臨時政府秘書。在組織義勇軍、制定編練方案和各項制度過程中,劉瀾波經常提出重要建議并得到黃顯聲的認可。
在遼南,1932年2月,共青團北平市委派遣馮基平、李兆麟、楊壽天到遼陽縣開展抗日武裝斗爭。不久,中共河北省委和共青團北平市委又陸續派出夏尚志、孫志遠、王守賢、丁濟陽、林郁青、魏拯民、張一吼等黨團員到遼陽,于是遼陽小堡的抗日斗爭便在黨的直接領導下迅速開展起來。
1932年春,北平中國大學學生、共產黨員白乙化受中共北平市委的委托,返回家鄉遼陽石廠峪。他會同三位抗日志士,帶兩支手槍,突襲了遼陽偽警察局,奪得槍支后很快組織起幾百人的抗日隊伍——東北青年抗日義勇救國軍,又號“平東洋”。在戰斗中,白乙化身先士卒,不畏艱險,深得部下的擁護和愛戴,人稱“小白龍”,令敵人聞風喪膽。
在遼東鄧鐵梅的東北民眾自衛軍中,原中共滿洲省委常委鄒大鵬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1932年初,鄒大鵬從鳳凰城出發冒險去找鄧鐵梅,被鄧鐵梅任命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鄒大鵬積極宣傳黨的抗日主張,還為鄧鐵梅部擬定了政治工作條例、農會章程等,并為嚴明軍紀和協調軍民關系做了許多工作,深得鄧鐵梅的信任和官兵的愛戴。他的幾項建議均被鄧鐵梅采納并在一定程度上實行過。鄒大鵬還經常到司令部下屬各部隊調查研究情況,對戰士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后來,由于受反共政策的影響,鄒大鵬被排斥出去,但仍與鄧鐵梅保持良好的關系,留在安東(今丹東)為鄧部籌款,輸送干部,對軍事部署提出建議。鄒大鵬離開后,中共奉天特委又先后兩次派互濟會會員周利亞等人到鄧部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1933年,愛國人士包景華在柳河縣(當時隸屬遼寧)建立了一支以商民武裝為基礎的抗日義勇軍,并被唐聚五委任為第9路軍司令。經過兩次戰斗后,包景華感到官兵光憑激情而沒有軍事技能不行,于是開始抓緊進行軍事訓練和“真抗日,不擾民,誓死救國”的思想教育,全面提高部隊的素質,增強部隊的戰斗力。中共海龍縣委派共產黨員王仁齋、劉山春到該部開展工作。經過他們的工作,包景華提出與共產黨人聯合抗日的主張。包景華原是遼寧地區一位資深的國民黨黨員,曾任國民黨遼寧省黨務指導員兼省黨部組織部長。他早年在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時就對共產黨有所了解,雖不完全贊成共產黨的主張,但他對中國共產黨為國家進步、人民幸福而英勇奮斗的精神十分欽佩。在王仁齋、劉山春介紹下,包景華與中共海龍中心縣委負責人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協議。協議達成后,先后有20余名共產黨員參加第9路軍,正式成立了黨支部,并發展自衛軍營長藺秀義等8人入黨。在共產黨的幫助下,自衛軍進行了整編,共產黨員李益文任參謀長,李青為政治大隊長,王仁齋、劉山春任司令部政治教官。由于第9路軍與共產黨進行合作,黨員和大批受黨影響的群眾加入該部,使得該部的政治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戰斗熱情更加飽滿,多次作戰均獲勝,部隊也很快發展到近千人。
在遼北,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派張金輝到遼北地區組織抗日義勇軍的工作。張金輝在鐵嶺、西豐、遼源等地聯絡進步青年,在奉天成立了東北抗日鐵血團。抗日鐵血團在群眾中宣傳抗日救國思想,逐步建立起抗日武裝。不久,張金輝又通過關系在偽滿大同日報社任編輯,以此為掩護從事地下工作。他還只身前往綠林武裝“老山好”部,宣傳抗日救國道理,深明大義,終將這支綠林武裝改編為抗日義勇軍。在張金輝等人的努力下,東北青年抗日鐵血團發展到七八十人。
從1931年末到1932年秋,由于黨對義勇軍的影響、支持、組織和領導,遼寧各地義勇軍迅速發展。遼寧抗日義勇軍的英勇斗爭,有力地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書寫了中國人民抵抗侵略的壯麗篇章。同時,黨在支持、組織和領導義勇軍的過程中宣傳了抗日救國的主張,鍛煉了黨員組織抗日武裝的能力,為創立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