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聯一軍在遼寧境內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抗聯遺址。這些遺址銘刻著抗聯將士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斗的光輝歷程,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斗、不屈不撓、一往無前、敢于斗爭的革命精神,是遼寧抗日斗爭的歷史見證,是寶貴的革命文化遺產,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獨特的文化遺存。
三塊石抗聯遺址,位于撫順市撫順縣后安鎮三塊石國家森林公園三塊石山南坡半山腰處。1934年,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到撫順縣的饅首排子、佟莊子、鄭家堡子、五龍口、王家店、救兵臺、山龍峪、高家店一帶進行抗日活動。1936年6月,一軍擴編后,三師師長王仁齋率部來到撫順縣,在東社、上馬古、馬金莊、佟家墳、頭沖、二沖等地活動。七七事變后不久,一軍襲擊了日偽交通要道撫順火車站,通過旅客向關內傳播抗聯仍在東北堅持抗戰的信息。
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西征會議遺址,位于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草河掌鎮湯溝風景區。1936年5月,楊靖宇率一軍軍部和一師部隊來到本溪縣草河掌山區的湯池溝沐浴征塵,召開了師以上干部參加的重要軍事會議,做出了組織抗聯部隊進行西征的重大軍事決策。參加西征的有一師師部、保衛連、少年營和三團,全部西征部隊共300余人。首次西征雖未達到預期目的,但它擴大了抗聯的政治影響,鍛煉了抗聯的干部戰士,增強了戰斗力,有力地鼓舞了東北人民的抗日熱情。
抗日聯軍一軍第二次西征會議遺址標志碑,位于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東營坊鄉紅土甸子村紅通溝小佛爺溝東山坡上。第一次西征受挫后,1936年11月上旬,楊靖宇率抗聯一軍軍部來到桓仁縣外三堡(今屬本溪縣),在紅土甸子紅通溝一個小山坡上召集一師、三師領導干部開會,決定由三師進行第二次西征,其他部隊仍在原游擊區進行作戰。11月下旬,三師進行了第二次西征,但最終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