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高志房(1990.07-),男,長春工業大學2014級社會工作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工作。
摘要:人們開始更加注重的對生命質量的要求,高齡老人、癌癥及其他一些嚴重疾病的患者如何能保持自己的生命尊嚴,享受最后的美好時光,更好的完成生命歷程,也越來越來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主要以癌末患者臨終關懷為例來探討目前我國社會中的臨終關懷服務的社工運用問題,簡要介紹了臨終關懷的內涵,重點介紹了與社會工作的關系,并提出了相關的發展對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21-01
一、引言
臨終關懷服務作為一項專業的服務,它符合人類追求高生活質量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臨終關懷病人除了需要盡量減輕病痛帶來的身體疼痛以外,還需要愛和精神上的支持、撫慰。因此,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對臨終關懷的介入意義重大。
二、臨終關懷的涵義
臨終關懷是指針對臨終病人死亡過程的痛苦和由此產生的諸多問題,為病人提供舒適的醫護環境、溫暖的人際關系和堅強的精神支持,幫助病人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給予家屬安慰和關懷的一種綜合性衛生醫療服務。臨終關懷服務主要包括以下三項內容:1.身關懷:透過醫護人員的治療及家屬的照顧減輕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飲食提升身體能量。2.心關懷:透過對臨終者的精神支持減輕恐懼、不安、憤怒、焦慮埋怨、牽掛等心理,令其安心、寬心、并對未來世界(指死后)充滿希望及信心。3.靈性關懷:回顧人生尋求生命意義或通過宗教學說等建立起對生命的再認識,更好的面對死亡,迎接死亡,完成生命最后的歷程。
三、臨終關懷與醫務社會工作的關系
(一)社會工作者是臨終關懷服務團隊的重要參與者。臨終關懷服務的參與者包括兩個層面:1.服務的提供者:臨終關懷服務由注冊護士、內科醫生、營養師、藥劑師、手工師、語言治療師、音樂家、社會工作者、牧師和法律顧問組成多學科參與的合作小組。2.服務對象: 自然衰老者;各主要臟器衰竭者;各種意外傷害, 生命垂危,不可能治愈的患者;不可能治愈,需要進行姑息治療的晚期癌癥患者;慢性病的終末期,預計存活 3~6個月者。一般認為在臨終關懷的實踐中,給予瀕危病人的醫學治療并不是關鍵,社會工作者作為臨終關懷服務的提供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對患者的精神關懷和情緒疏導領域,患者家屬和朋友的心理安撫、悲傷輔導以及社會層面的資源支持等才是照顧的關鍵內容。而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助人自助的專業工作,可以憑借自身特有的專業價值以及專業技巧去運用可用的資源和服務,去緩解與病人及家屬照顧相關的潛在隱憂和負擔。
(二)臨終關懷與社會工作同是社會價值觀念的載體。臨終關懷反映的重要社會價值觀念包括1.接納死亡:臨終階段為患者提供了完善自我的最后機遇,現實社會應該采取接納的態度將臨終和死亡視為人生命發展必不可少的階段, 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結果。2.生命的質量重于生命的數量:在臨終關懷實踐中,提倡既不刻意延長臨終患者的生命,也不人為地縮短臨終患者的生命,而是著力提高臨終患者的生存價值和生命質量,盡最大可能使臨終患者在有限的生命時間和空間里,享受生命所賦予的幸福與樂趣。3.尊重臨終患者的生命、權利和尊嚴:由于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他人的保護,維護臨終患者的生命質量應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倫理道德規范。同時,臨終患者作為人應該享有同其他人一樣的基本權利,社會應當努力為臨終患者創造一種環境,使他們在這種環境氛圍中生命、權利和尊嚴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這些社會價值觀念突出了“以人為本”的社會工作理念。同時,臨終關懷將個體視為完全人,即具有靈性、心理、生理、社會等多方面的需求,也可以被視為引入了社會工作的系統論觀點,與社會工作的價值取向相一致。
四、推動臨終關懷服務發展的建議
(一)普及死亡教育,介紹臨終關懷。在全國范圍內,對公民進行死亡教育,即將有關死亡,瀕死等相關的知識傳遞給他們,改變人們傳統觀念中的缺憾構成,讓人們了解死亡,也教會人們為臨終人士提供幫助,增強其能力,使其獲得健康的死亡知識。引導人們不僅要關注生命的數量,更要關注生命的質量,提倡 “善終”或“優死”,不要在病人生命的最后關頭無謂地延長他們的痛苦。
(二)助力臨終團隊建設,充分展現社工專業優勢。要加強臨終關懷團隊建設,使作為關懷團隊成員的患者、社會工作者、醫生、護士、心理醫師、患者家屬,甚至單位鄰里各司其職,盡力在自己的專業特長領域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相互配合協作,共同陪伴患者走完最后的人生路。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維持患者、家屬、醫護人員之間良好的溝通關系。第二,幫助病人及家屬宣泄不良情緒。第三,協助病人重新體會自己生命的價值。
(三)繼續推進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培養更多的專業人員。臨終關懷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服務模式,它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較高。從事臨終關懷的工作人員不僅僅需要有醫學護理知識,有職業道德,更需要強化專業的社會工作知識、心理學知識、倫理學等相關內容。要從社會工作者的教育做起,嚴格按規定的學時完成教育,還要在相關的機構實習或見習,接受督導。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要參加職業技能考核,對于臨終關懷工作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加強理論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服務的專業化水平。
結束語
臨終關懷是一項長遠的事業,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背景下就顯得更具特殊意義,如何才能將這項服務快速的融入到我國的社會建設,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好的讓人們有尊嚴的去面對死亡,迎接死亡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探索、嘗試,同時也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是我們不斷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