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網絡社會學者萊恩戈爾德(HowardRheigold)指出:“五花八門的電子網絡正形成一種人際互動的模式,它與人們熟知的集會、會議交談等類似,實在社會空間的一種新形勢,我們不妨稱為‘虛擬空間’——一種有共識形成的相像中的交往處所”。 [1]在這種新空間中形成了新的政治認同系統。與現實生活的政治認同系統不同,網絡空間中的政治認同系統的認同主體、客體均表現出不同的變化。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99-01
一、政治認同主體的變化
網絡社會中政治認同的主體是網絡社會的網民,網民是以網絡為載體而形成的,并且隨著網絡參與的發展而不斷的壯大。同時,網民也呈現出網民數量增大,對網絡信息的需求增大,思維易受感染,網絡行為易產生轟動的特點。因此,與傳統的政治認同的主體——公民相比,網民的身份與個人思想表達方面均呈現出新的變化。
(一)政治認同主體虛擬化。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網絡虛擬社會”。網絡虛擬社會的虛擬性特點使得網絡社會中政治認同的網民主體有別于現實社會中政治認同的公民主體。現實社會中政治認同的主體是一種客觀存在。這里所說的公民,既包括公民以個體的方式存在,即公民個人;也包括公民以群體的方式存在,即政黨、社會組織、利益集團等等。而網絡虛擬社會中的網民主體則被虛擬化。具體地說,網民主體的虛擬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網民人格被虛擬化。現實社會公民的人格是在法律、道德等約束力下形成的,具有現實性。網絡虛擬社會的空間無邊界,道德無準則的特征使網民擺脫了現實政治生活中權力的威懾,對于政治探討的真實性也有所展現。因而,網民的虛擬化人格便愈加地顯現出來。
(二)政治認同主體多階層化。信息技術革命在帶來物質利益增長的同時,互聯網也在一系列技術突破的支持下的廣泛應用和日益完善。這使得公民參與政治的門檻降低,更多的人能通過網絡的渠道了解更多的政治信息,同時,意見一致、趣味相投、利益一致的人湊在一起形成各種新的階層。網絡社會中政治認同主體的多階層化的原因在于:不同年齡階段由于自身的年齡特點或是興趣愛好所關注政治信息的類別不同,或者是對同一政治信息由于自身閱歷的高低發表的見解也不同。因而在網絡社會中主體往往會根據自己所認同的政治理論而“站隊”,從而形成不同的階層。
(三)政治認同主體表達自由化。政治認同主體的表達自由化原因在于:表達的自由。在現實社會中,認同主體可能由于某種輿論壓力或權利威脅的因素出現一些偽認同或冷漠認同的狀態。而網絡環境的匿名性、開放性等為主體的政治認同提供了自由化的特性。互聯網是一個政治信息資源共享的世界,認同主體在網絡政治世界中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自己所需的政治信息,繼而通過即時對話、貼吧跟帖、發微博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思想,言論自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二、政治認同客體的變化
政治認同的客體是一國的政治體系。任何事物為了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都在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中,政治認同的客體亦是如此。為了適應社會轉型以及網絡這一新的領域,政治認同的客體也在進行不斷的調整。因此,與現實社會的政治認同客體相比,將呈現出一定的變化。
(一)政治認同客體趨向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是指隨著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現代化所引起的從傳統政治體系向現代政治體系轉變的過程。” [2]政治現代化包含的內容為:“第一、政治現代化包含著權威的理性化。第二、政治現代化包含著新的政治功能分化。第三、政治現代化包含著全社會各階層廣泛地參與政治。” [3]而政治認同的客體趨向政治現代化的原因在于:首先,網絡的發展使得公民可以直接了解到西方政治治理的先進之處,從而具備一定的現代化政治的思想。其次,社會轉型這一社會大環境要求政治認同客體的政府、執政黨的治理方式進行轉型,從傳統的統治向現代的治理進行轉變。國家的權威不斷朝向公平、理性、正義的方向發展。再次,借助網絡媒體的發展,參政公民的范圍不斷地擴大,公民通過網絡這一新的媒體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處于不斷轉變過程中的政府與執政黨。使得政治認同的客體在不斷調整自身的同時越來越趨向政治現代化。
(二)政治認同客體內容傾向豐富化。政治認同客體的豐富化表現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的執政黨與政府;健全各項政治制度以及不斷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等方面。而使得政治認同客體豐富化的原因在于:第一,隨著網絡的發展,世界各國的執政黨的執政思想、路線等等均可以通過網絡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就使得各國執政黨在適應本國國情的情況下做出調整的同時,不斷的借鑒、學習他國執政黨的先進之處,從而使得自身永葆活力。第二,網絡的發展在增進各種文化交流、發展的同時,也加重了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傳播,嚴重影響了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這就要求各國不斷地強化本國的主流意識形態來凈化心靈,指引行動,從而保證國家的健康發展。
(三)政治認同客體重心轉向平民化。傳統社會的政治重心主要是君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轉型,使得現代社會的公民具有了自主觀念、法律意識等內涵。“公民通過政治參與可以學習如何發揮自己的政治作用,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信賴感,并感覺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正在發揮著正確的政治作用,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 [4]國家也需要公民的這種政治參與來或鞏固或調整該國的政治體系。而這種重心轉移的原因在于:經濟全球化這一大背景開拓了公民的視野。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道:“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了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5]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的交流更加頻繁,人們在這種交流中沖破了封建的思想,接受新的觀念,進而有了參政意識,政治不再是少數人的專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