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生產論是馬克思文藝理論和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關注熱度持續不斷,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的探索,涌現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其中,中國化的馬克思藝術生產論、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生產的性質、藝術生產的產業化和藝術生產與意識形態建設關系等問題是成果較為顯著的幾方面。但不可否認,也存在著研究的學科范圍和視野不夠寬廣、具體實踐操作層面思考的欠缺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08-03
習近平總書記在其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了銅臭氣;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造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1]體現了黨中央對藝術生產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表明了當前我國的藝術生產實踐存在的問題。21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市場機制進入了“懸浮于高空”的文學藝術領域,藝術生產的性質及運作機制成為了人們思考的重點;世紀之初,文化產業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作為文化最根基的部分該如何發揮作用的問題直接擺在了人們面前;社會主義榮辱觀、核心價值觀的提出,更是引發了藝術生產與意識形態建設的廣泛探討。藝術生產論將藝術視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是馬克思的獨特發現,是回應當前我國藝術生產實踐問題的基礎理論之一。因此,梳理和總結這些研究和討論成果無疑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在進入正式討論之前,有必要對“藝術生產”的意蘊加以界定。馬克思首次提出“藝術生產”概念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就某些藝術形式,例如史詩來說,甚至誰都承認:當藝術生產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它們就再不能以那種在世界史上跨時代的、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2]關于藝術生產的定義,有董學文和程代熙的“特指說”,江守義、丁云亮和張瑜的“二分說”,童慶炳教授的“主體說”等等。何志鈞提出藝術生產既是一種生產制作,又是一種用藝術精神掌握世界的獨創性活動,遵循著獨特的規律。 [3]顧兆貴認為藝術生產的本質,既是藝術本體的精神生產,又是藝術載體的物質生產的對立統一的“精神—物質”生產實踐的特殊形式。 [4]總之,藝術生產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是意識形態的生產,這是藝術生產的精神屬性;而藝術的核心在于審美,因此是一種審美價值的生產,體現了其審美的本質;同時,在市場上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具有同構性,具有經濟收益的功能,因此也是一種物質生產,具有經濟特性。
一、試圖挖掘黨中央領導人對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拓展的成果
長期以來,學界對馬克思藝術生產論中國化理論層面的深化拓展的研究,很多時候是圍繞著學者部分的研究成果展開的,但當前的研究則慢慢地開始關注黨中央領導人對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繼承發展情況,試圖構建出中國化的藝術生產理論。關于毛澤東的藝術生產思想,王丹提出,毛澤東對文藝的“二為”定位思想(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其本質屬性是文藝的人民性),是馬克思的藝術生產思想中國化的國家形態表現之一。 [5]邱明正則總結了鄧小平的藝術生產思想。他提出:鄧小平將文學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現象來加以考察,指出文學藝術創造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必須高度重視文學藝術作品的特征和發展規律,滿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同時鄧小平的“思想文化部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原則” [6]強調藝術生產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統一,這是鄧小平關于藝術生產的卓越思想。 [7]江澤民在繼承毛澤東和鄧小平藝術生產思想基礎上,對藝術生產的性質和功能做了進一步的明確。他強調文藝有其自身的審美特性與審美規律,“無論是提高藝術表現力,還是判斷藝術的優劣下和學術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艱苦的藝術實際,靠平等的競爭”。但同時,又提出文藝不能不問政治,“政治具體地存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存在于文藝工作者的思想感情中。……所謂不問政治、遠離政治是不可能的”,突出了藝術生產的意識形態特征?!霸谂嘤秃霌P民族精神方面,文藝可以發揮獨特的重要作用”。 [8]體現了江澤民更加強調藝術生產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作用。而關于胡錦濤同志的藝術生產思想,并沒有學者做專門的研究,但其藝術生產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薄ⅰ耙訌娢幕瘎撟魃a引導,引導文化工作者堅持正確文化立場” [9]等重要論述上。從中看出,胡錦濤同志很注重藝術生產對主流意識引領的作用,強調藝術品商品性和藝術性的統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體制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針對現實中藝術生產實踐面臨的許多問題,習總書記在其主持的文藝座談會上,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等同志關于文藝的地位和作用、文藝的方向任務等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文藝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提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的要求,并強調“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同時,進一步明確“精品”的標準和生產路徑。這是對新時期文學藝術發展繁榮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做出了科學系統的回答,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10]不可否認,習總書記的藝術生產思想是對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繼承和深入拓展。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生產的性質之爭
藝術生產與市場的關系是藝術生產論的重要問題。確立市場體制后,藝術活動被裹挾進物質生產活動中,并以自己的標準和形式,對藝術活動進行規定。藝術活動變成藝術生產,如何在市場經濟中確立和保持藝術的價值、藝術生產的性質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莫其遜認為,我們始終要強調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藝術生產實踐必須在意識形態上向著有利于人民的方向進行。藝術生產作為一種關于人的主體性的審美需要的生產活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其最大任務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藝術產品的需求,以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進步為目標來進行規劃和發展。 [11]
胡亞敏教授抱著十分謹慎的心態,提出中國當代的藝術生產,其生產方式和運營模式已十分接近馬克思所說的這種為資本創造價值的具有商品特性的藝術生產。要清醒地認識到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生產的屬性,警惕資本對藝術的危害,防止資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扼殺了藝術的天性。藝術生產的審美品格應該有優先權,審美性是保持和提升藝術生產的精神品格的前提。 [12]此外,高寧還從發展規律上進行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創作生產作為文化生產的一種特殊形式,既要遵循文藝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要遵循市場規律;既要追求文藝作品的社會效益,也要追求其經濟效益,體現出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的有機統一。 [13]從學者們的探討中,可知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藝術生產雖具有商品屬性,但其根本的性質是如馬克思所說的帶有意識形態的審美性,在市場經濟中有其獨立的精神品格。因此,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的藝術生產,既要關注消費者的需求,又不能一味地滿足市場或淪為市場需求的奴隸。
三、藝術生產產業化問題的不同聲音
其實,當代中國藝術生產最鮮明的特點是藝術產業的蓬勃興起,學界對此問題也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對于文化產業中的藝術產業化現象,很早前我國學者張澤厚就認識到藝術具有產業性,他認為在資本制度社會之下,藝術的作品總是想以金錢來掉換或估計自身價值,即藝術的巨量生產的特殊現象。藝術也是資本制度下一個很特別的產業部門?!?[14]然而,關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存在兩種不同的聲音:第一種認為藝術生產產業化會導致藝術的負面發展,如導致藝術生產多元化、流俗化,其內在的精神內涵下降、偽藝術的泛濫等,以施惟達、樊華和徐岱等為代表。 [15]第二種則持相反意見,認為藝術產業化是必然趨勢,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具有很大促進作用。陳炎認為隨著知識經濟、創意產業的發展,美學和藝術作為生產力的要素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已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要發展我國文化生產力就必須發展文化藝術產業。 [16]朱立元認為藝術在產業化模式下,凸顯了藝術被遮蔽的商業屬性,而且因產業化藝術的巨大商業利潤而處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是社會生產的助推力。 [17]吳小連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藝術產業化研究》一書中,通過藝術生產、藝術商品以及文化審美產業的初步梳理,并結合北京等省市的實踐狀況,闡釋了藝術產業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給予了藝術產業化發展高度的評價。 [18]另外趙慧英的《馬克思藝術生產論中國化實踐》(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也有所討論。
當前當前黨和國家已經把發展文化產業視為擴大內需、改善經濟結構、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國民生產的支柱產業,這給藝術生產的未來勾勒出更為廣闊的前景。尤其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藝術生產力作為文化生產力的基本因素,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要堅持以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為指導,大力發展藝術產業,從而帶動文化產業的繁榮。
四、藝術生產與意識形態建設的關系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意識形態問題也不斷凸顯,2006年黨中央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并在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由此,在學界引發了對意識形態問題的大范圍討論,其中許多學者主張通過藝術這一載體來加強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這體現在兩方面:第一種是從必要性下手,認為藝術生產必須要兼顧意識形態的建設,以張炯、朱立元等人為代表。朱立元提出,藝術生產必然是程度不同地浸染著意識形態色調的審美精神生產,審美意識形態也必然是動態地存在于藝術生產全過程中的意識形態,而作為一種“藝術精神”掌握世界的活動,文藝必然包含著對社會生活的能動反映。 [19]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組編的《2013中國藝術發展報告》中提出:文藝作品雖然是個性化創作,但必須兼顧國家意識形態,為國家軟實力建設做出貢獻。 [20]第二種則是著眼于具體舉措,探究“如何以藝術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問題,以李艷和李冰為代表。李艷以文化藝術產業為載體,提出在文化藝術產業中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觀點:認為藝術作為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必須認真思考藝術產業肩負的精神價值的傳播與推廣以及它所具有的審美特性,從而組織生產更多的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優秀藝術作品,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21]李冰提出作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具體的文學創作當中有三個準則:要用文學形式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和以禮敬姿態繼承中華文化傳統。 [22]觀之,學者們都很重視藝術生產的特殊意識形態性,充分意識到藝術在國家意識形態維護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五、簡要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21世紀以來人們通過多側面、多角度研究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中國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延伸。同時,試圖闡述黨中央領導人的藝術生產思想,雖僅是圍繞著重要講話進行闡述,但也算得上是較有勇氣的嘗試,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藝術生產的性質、藝術生產對意識形態建設尤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等方面也有著較為一致的意見。雖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引起特別的關注。
首先,研究的學科范圍和視野不夠寬廣。目前還主要限于在文藝學、中文學、美學等學科,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則較少涉足這個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涉及多學科知識,若能進行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研究的視野不夠開闊,表現在:一是,學界對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在與我國實際結合中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的馬克思藝術生產思想的研究顯得尤為不足。例如,缺乏黨中央各項制度政策中體現出來的馬克思藝術生產思想的探究,中共領導人是如何繼承和發展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方面的研究也如數家珍;二是,馬克思藝術生產論首先是在西方那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如本雅明、馬歇雷、伊格爾頓、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藝術生產有著豐富的理解,但從目前關于馬克思藝術生產論中國化的研究文獻資料來看,更多是討論學者對西方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借鑒運用方面,極少討論其是如何進入和影響中國的,這應引起注意。其次,關于馬克思藝術生產論的實踐應用方面,需要作深入、系統的拓展。當前藝術生產理論的興起,它與我國的現實需要緊密相關。學界雖涉及藝術生產論與我國的具體社會實踐相結合的研究,但話題多停留在學理層面,具體操作層面的探討仍遠遠不夠。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對文化產品附加值、文化創意產業運作方式、大眾文化的發展等這些現實問題多加關注和努力作出相應的回答。
由此可見,關于馬克思藝術生產論中國化的探討之路還很長,有巨大的思考空間,許多問題值得去進一步探究和討論。馬克思藝術生產論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系統,在不斷的探索和爭論過程中,必
(下轉第1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