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圖式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的指導意義出發,結合大學英語具體的閱讀教學視頻,探討圖式理論是如何運用在大學閱讀教學中的,從而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提出建議。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31-02
一、引言
英語閱讀是學習者獲得英語語言技能和英美文化的重要途徑,所以長期以來閱讀是英語研究者的重要課題。19世紀70年代中后期,圖式理論被逐步用于指導閱讀理解,它強調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對當前認識活動起決定作用,閱讀者的圖式知識越豐富,對篇章的聯想和理解就越強。1另一方面,閱讀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許多英語教師和學者一直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閱讀效果。
本文從圖式理論對英語閱讀教學的指導意義出發,通過對現代圖式理論及其與英語閱讀間的關系的闡釋,結合大學英語具體的閱讀教學視頻,探討圖式理論是如何運用在大學閱讀教學中的,為大學英語閱讀教學提出建議,進而幫助提高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
二、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課例分析
目前,我國對閱讀的研究中比較流行的兩個閱讀理解模式為“自下而上”法和“自上而下”法。然而,無論哪一種模式都離不開圖式知識的啟動。2 這兩種方法是一個相互協調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始終貫穿著讀者與讀物、文字輸入信息與讀者的圖式知識之間的相互交流。那么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幫助學習者建立圖式并運用相關的策略提高閱讀理解的效率呢?本文以大學英語精品課視頻《A Russian Experience》3 為例,分析圖式理論相關的一些思想和策略是如何運用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
(一)閱讀前活動中的圖式策略。
閱讀前活動用于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使其恢復或構建與課文主題相關的知識,預測課文內容,為閱讀時的活動做好充分的準備。本課的閱讀前活動主要有兩個:一是教師課堂提問,二是閱讀前聽力活動。
本課教學時間為“五一”假期之后,教師首先通過提出問題“What did you do during your holiday?”讓學生進行回答,以激活與主題相關的詞匯。隨后教師提出的問題均與“travel”這一主題密切相關且層層遞進,使得問題更為具體化。同時教師展示圖片,將課文內容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 在老師根據課文設置的各種問題的引導下, 同學們積極參與討論, 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環節教師主要用的策略為激活學生的內容圖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搜索自身經歷并記憶相關的背景知識。
第二個閱讀前活動為聽力填空。教師選取的聽力材料與閱讀文章中的語言知識密切相關。在聽力播放完畢之后,學生可以填出“observation of life”等詞匯。同學們對以上的有些詞匯在大腦已經有圖式,有些詞匯需要轉換形式,這些知識點對他們來說有一些難度但仍然可以根據聽力材料填出。整個過程不斷地激活了學生們的語言圖式, 還幫助他們建立了新的語言圖式。
(二)閱讀中活動的圖式策略。
傳統的英語閱讀文章講解注重詞匯和語法的分析、課文翻譯,再讓學生回答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這種直接從語言輸人到語言輸出的過程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在此教學視頻中,教師教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她以圖式理論為基礎設計課堂活動以激活學生的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
教師首先給出如下內容,讓學生在進行八分鐘自主閱讀后補充完整。
Time: Place of tourist attraction: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Knowledge about the resort before visit:
Impression of the resort on the visit:
Visit to Russian family: Gains from the visit
Why does the author love this travel?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這是對文章內容的要點概括。學生看到后會進行圖式反應,學生不難推斷出文章的寫作體裁是記敘文,同時還會留意到記敘文的五要素,即5Ws以及記敘的人稱、記敘文的結構和表達方式。在八分鐘閱讀中,學生可以根據這些要素運用其已激活的相關圖式來對文章不斷地進行預測。這種預測會指引讀者在文章中尋找特定的信息, 擺脫那些起干擾作用的細節,這樣就減少了理解所需的認知資源, 加快了閱讀速度。這些圖式在學生理解課文時能將課文內容與已知的概念、過去的經歷聯系起來, 產生積極的閱讀效果。另外,表格還簡明地體現了文章的整體框架。在和學生一同完成表格并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特別突出了此類文章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激活形式圖式。學生對這一體裁結構的全面了解會幫助他們對語篇內容的了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盡快地理清線索, 抓住中心, 而且對于掌握文章的結構特點也產生了實際的意義,學生可利用已有的記敘文結構特點把握這篇文章的結構,使文章內容以整體的結構形式記憶在學生的大腦之中。
在完成之后,學生對文章整體內容已有了初步的認知。隨后,教師安排了“word search”教學活動,旨在讓學生找出重難點詞匯。同時,為了凸顯文章的關鍵詞和難點,教師還設計了“phrase translation”活動。例如列出了“shelter...from”等詞匯進行翻譯,為學生拓展語言圖式,進而幫助理解句子和閱讀文章的意思。
總之,教師在進行閱讀中活動時,對學生三種圖式的激發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交互進行的, 對文章的處理可能是自上而下,也可能是自下而上,且更多的是二者交互使用。
(三)閱讀后的圖式策略。
在前幾步的閱讀活動之后, 學生對文章內容和語言知識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語言、內容和形式圖式。此時再開展讀后活動可以鞏固和擴充學生的圖式。教師在閱讀后設計了兩項活動:一是進行課后小測驗;二是要求學生課后開展討論后下一課時進行呈現,主題設定為“travel plan”,內容包括閱讀文章中包含的“5Ws+How”等要素。從教師設計的讀后活動可以看出教師重在檢查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程度和閱讀理解程度, 通過進行課后測驗和要求學生圍繞課文結構開展復述等活動, 以進一步激活和擴展學生的閱讀圖式。
三、討論和啟示
(一)討論。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師在A Russian Experience 閱讀課上,以圖式理論為基礎,按照“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這一線索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通過讀前提問、圖片展示、聽力填空等環節幫助學生激活背景知識,激活語言和內容圖式;通過完成表格、課上討論來幫助學生激活和拓展形式圖式和語言圖式;課后又通過小測驗和學生討論等來鞏固相關圖式。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時還注重加強對原文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包括俄羅斯的風土人情、社交禮儀、地理特征、歷史發展等方面,不斷地幫助學生積累、豐富、完善頭腦中的各種知識圖式以提高閱讀的效率和速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實際開展教學活動時,閱讀前的教學設計活動較多,占課時比例過大,閱讀前花了22分鐘,幾乎與閱讀中活動所花的時間一樣。并且,盡管閱讀前的活動設計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內容圖式和語言圖式,但是設計的活動與閱讀文章中的旅游地俄羅斯的聯系不是非常緊密,不利于激活最直接的內容圖式。
(二)啟示。
現代圖式理論的建立和完善, 為實際的閱讀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閱讀理念,通過分析實際的閱讀教學視頻能為大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提供重要的啟示。圖式理論認為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對當前認識活動起決定作用,閱讀者的圖式知識越豐富,對篇章的聯想和理解就越強。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應當在閱讀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圖式建立,幫助學生意識圖式的重要性,讓他們認識到語篇的閱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頭腦中的圖式。
而且圖式的建立也應該體現在語言、內容、形式三個方面。首先在語言圖式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加深對已有語言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學習并掌握更多的語言知識, 為進行高一層次的閱讀掃清語言障礙。其次,在內容圖式方面, 教師應注意結合相關文化知識, 幫助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最后, 在形式圖式方面, 教師要重視對語篇結構的分析, 系統介紹和講解不同語篇的結構特征來理清文章的組織安排和結構層次, 讓學生在語篇結構的指導下掌握閱讀理解的技能, 提高閱讀時預測、歸納、理解的能力。
注釋:
1.吳偉萍. 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 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 2004.
2袁波. 圖式知識與閱讀理解模式的關系[J]. 外語研究,1997,4.
3視頻來源于優酷視頻《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精品課》,上課內容為《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Unit 6 Travel Abroad 中的Passage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