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效益評價研究能夠為土地整理工作科學、合理地實施提供理論支持,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效益評價必須能夠全方位涵蓋其綜合效益的內涵,全面計算影響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效益的所有土地、自然、社會、經濟因素。該文以奈門沁村為例,運用定性、定量、動態及實證研究方法,確定所研究區域內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效益大小。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194-01
一、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概念
不同文獻中,關于農村居民點整理有不同的稱謂,如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農村宅基地整理(整治)、村莊(用地)整理等。從已有文獻看,對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概念爭議較少。目前引用較為廣泛的是陳百明對農村居民點整理所下的定義,即運用土程技術及土地產權調整,通過村莊改造、歸并和再利用,使農村建設逐步集中、集約,提高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強度,促進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學化,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從宏觀上看,是對農村居民點數量、布局的調整;從微觀上看,是對農村居民點用地規模和內部結構、布局調整的綜合措施。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是以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前提,其效益評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項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概念及指標研究以及費用結構的分析上,是農業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評價
土地整理是一項有資金及勞動投入的經濟活動過程,其經濟效益是指投資或其他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需要整理的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和管理等的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經濟效益分析是衡量土地整理投資收益的重要指標。根據《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編制規程》的規定,土地開發整理的經濟效益主要通過土地開發整理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主要測算投資量、預期凈產出和投資回收期等。
(一)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財務評價。財務評價是在國家現行的財稅制度和價格體系條件下,計算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方案范圍內的效益和費用,分析方案滿足社會物質生產和生活需求程度、盈利水平等,以考察方案在財務方面的可行性,其主要指標是財務內部收益率和凈現值。
財務內部收益率是指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各年凈現金流量累計等于零時的折現率(采用現金流量折現)。
(二)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國民經濟評價。國民經濟評價指的是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家整體的角度,用影子價格等經濟參數分析項目的效益和費用,計算項目對國民經濟的凈貢獻,從而評價項目的經濟合理性。土地整理項目的國民經濟評價指的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計算項目的實施給國家帶來的凈貢獻,從而評價其經濟可行性。
國民經濟評價是國家為項目建設和生產經營所付出的真實代價來計算,包括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直接費用就是指在財務評價中分析的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投入部分。間接費用是指國家為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付出的代價,而項目并沒有實際支出的費用。
三、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評價
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指土地整理在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從社會角度出發,為實現社會發展目標所作貢獻與影響的程度。如通過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可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做到村村通(公)路、通(供排)水、通電,治理臟、亂、差的村鎮環境。具體包括如下四方面:
一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三是減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提高其單位土地面積上的占有量。四是促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程度。
四、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生態環境效益評價
(一)一是對農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用地的集中有利于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農村給排水問題,即減少污水對環境、地下水體、土壤的污染,也減少了疾病的傳播。二是空氣環境清潔度的提高。通過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將一些有嚴重污染的鄉鎮企業進行合理的規劃,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改變以往以秸稈為主要薪柴源的現象,開發沼氣能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農村的生活環境得到改善。三是綠化覆蓋率增加。通過進行還林還草等綜合整治,在道路兩旁和建筑物附近種植綠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農村生態系統的建造和維護,以及實施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四是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的綜合效益評價。農村居民點整理效果評價包含了如經濟基礎、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諸多的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國內學者大多是從較易量化的自然因素入手分析和評價,而對于一些難以量化的社會因素涉及較少。大多學者在談到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效益時重點強調了新增耕地的數量,而忽視了整理后耕地的質量狀況,更缺乏對整理后中長期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評價,尤其是整理、搬遷區農民的社會生活保障、收益狀況。資金來源缺乏研究。
(二)技術標準。應加強農村居民點整理中技術標準規范的研究,比如農村宅基地節約集約用地標準等。
(三)土地產權制度。農村土地的權屬調整是農村居民點整理的主要內容之一,有關項目區整理后土地產權明晰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四)新增耕地的質量。目前地方政府、專家學者于多側重于農村居民點整理后增加耕地的數量,而忽視新增耕地的質量。
(五)整理效益。農村居民點整理研究側重于當前的社會效益分析,缺乏中長期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分析,尤其是農民社會保障分析。
總的來說,現階段農村居民點整理內涵更廣泛、更全面,如何科學編制農村土地整治規劃,深入開展“田、水、路、林、村、房”綜合整治,搭建統籌城鄉發展的平臺,協調好農村建設用地減少與城市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如何引導農民居住向中心村鎮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耕地向規模化經營集中;如何防止農村居民點大拆大建,節約集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優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農村全面可持續發展,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應追求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做到經濟上有效,社會上可行和可接受,生態上平衡。
五、結論與討論
農村居民點整理在理論和實踐上受到廣泛關注,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但這一領域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我國農村居民點整理現狀中存在權屬調整困難、資金籌集難、微觀動力不足、后期利用與管理缺乏等問題,應從產權激勵、多向融資、收益分配和多方互動等方面來尋求農村居民點整理的激勵機制和創新途徑,以促進農村居民點整理持續健康發展,保障農村居民點整理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