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進不能出,是長期困擾干部隊伍建設的一個焦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因此,貫徹落實中央出臺的《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試行)》(以下簡稱《規定》),關鍵在建立“能下”的機制。
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符合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也是全面從嚴治黨、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需要。
日常工作中,“消極為官”的干部仍時有存在,“慵懶散拖”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有的干部,習慣于“養尊處優”,工作中沒有任何闖勁和想法,并不能勝任相應的職位;有的干部,公心不強、私心過重,“事不關己,天大的事也是小事;事若關己,再小的事都是大事”;有的干部,在位時間長、任職資格老,便感覺“勞苦功高”,一味熬日子、混年頭……這些“懶官”“庸官”,因為沒有違紀違法的行為,便由此而穩坐“鐵交椅”。久而久之,既造成懶政怠政的風氣,又消磨干部隊伍的活力,更助長“官本位”思想,嚴重擾亂了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讓干部能下,必須解決思想觀念問題。受“官貴民賤”“上榮下辱”等陳舊觀念影響,不少人存在著“不犯錯誤不能下,下了就是犯錯誤”的習慣看法,使下的干部承受著巨大思想壓力,久而久之就導致了干部不到年齡下不來,不犯錯誤下不來,自己不提下不來,形成了易上難下、易進難退、易任難免的現象。因此從思想上領導干部要正確對待“下”的問題,樹立“無功便是過、平庸就是錯”的觀念,把自己的“鐵交椅”當作“活板凳”。
讓干部能下,必須建立公正、明確的標準。通過激勵、獎懲、問責等一整套制度安排,保證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使干部“上”得硬氣、“下”得服氣。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落實好干部標準,堅決調整“政治上不守規矩、廉潔上不干凈、工作上不作為不擔當或能力不夠、作風上不實在”的四類領導干部,及時啟用“忠誠、干凈、敢于擔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樹立優勝劣汰的干部選任導向,防止干部調整的隨意性,使干部“上”“下”有據。
讓干部能下,必須在執行中壓實責任。推行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黨委(黨組)要承擔主體責任,黨委(黨組)書記是第一責任人,組織(人事)部門承擔具體工作責任。唯有把“兩個責任”扛在肩膀上、落實到行動上,才能有效避免制度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的尷尬。落實好“兩個責任”,根本在于擔當,同時配套制定一套督促檢查的辦法,加大問責力度,切實做到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
面對“能上能下”的深刻考驗,領導干部要時刻以“三嚴三實”的要求鞭策自己,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讓業績說話、靠廉潔樹威,始終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保持拼搏的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