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杰
3年前,鐘祥市王嶺村因村黨支部陣地不達標、村集體經濟薄弱、村干部成員配備不齊、黨員帶頭作用不明顯被評定為“三類村黨組織”。作為支部書記的孫以林,上臺抱著“三類村”的牌子“出了丑”。
談及這件事,孫以林很有些不好意思。他說:“哎,當時除了羞愧,只覺得這牌子真是千斤重。抱著牌子回到村里,掛牌的時候,有位80多歲的老黨員來辦事,看到牌子問了起來,知道原委后居然流下了眼淚。那個時候,心里真難受。”也是在那年,王嶺村班子成員痛定思痛,下了決心一定要摘掉這頂“三類村”的帽子。
“但這個‘三類村評得并不冤枉。”孫以林告訴記者,王嶺村二十年里換了七任書記,幾乎都是被村民轟下臺的。每到換屆,寫信告狀的、進城上訪的、到鄉里貼大字報的都涌出來了;干群關系充滿不信任,因為灌溉,村里集體收水費都差點打起來,村民根本不相信村里收了錢會辦實事;村里基礎設施也很落后,沒有水泥路、沒有路燈、水電也沒配齊,更別提村辦公地點。孫以林講了個小插曲。以前村里開會都輪流到個人家里開會,有一次在二組組長家,正準備開始,突然來了給他兒子相親的客人,他們只能草草開完會騰地方。
面對困難,村里努力改變,市里、鄉里也給予支持,不僅出謀劃策,還給他們帶來了能人——脫產“第一書記”王清松。能人書記來到村里后,仔細調研、細訪民情,根據實際情況定下了改變鄉村面貌的一系列舉措,并大膽承諾用三年時間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而僅僅在一年后,王嶺村便捧回了“一類村”的牌子。這蛻變的背后,是村里黨員干部下決心、出實招帶來的成果。
王清松做的第一件事,是籌資100多萬元建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讓黨員群眾有了“家”。
融洽干群關系,是最大的難題。如何讓群眾信任干部,王清松花了不少心思,村里的黨員干部也積極作為。比如收水費的問題,新班子決定讓老百姓自己管自己的錢,真正把水引到田里,讓老百姓的心放回肚里。此外,在村財務制度上,村干部一道摸索出“六字合章理財辦法“,即在村中選出六位村民代表,分別掌握“村”“民”“理”“財”“小”“組”六個字樣的刻章,凡有財務開支,都必須蓋上六字刻章,以示監督。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號召下,村干部以身作則、積極引導,開展十星級文明戶評選,還帶領一部分村民代表走出去,到做得好的村、鄉、縣參觀,硬是讓村民樹立起了愛護環境的意識和習慣,積極打掃房前屋后,精心進行垃圾分類處理。過去臟亂差的王嶺村,如今變得街道干凈、環境優美。
荊門通過分類定級,優秀的村掛紅旗牌,落后的村掛三類牌,“紅旗村”介紹經驗,“三類村”檢討不足,營造出創先爭優的良性競爭氛圍。不少落后村積極改變現狀,出現如同王嶺村一樣翻天覆地的蝶變。
自2012年以來,荊門市堅持一年一標準、一年一考評、一年一授牌、一年一宣誓,一年一整改、一年一晉位,連續4年對全市所有基層黨組織實行分類定級,累計評出三類村黨組織489個。針對軟弱渙散村黨組織,荊門市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市縣領導掛點、鄉鎮干部包村、機關部門結對、工作組幫扶等方式狠抓整頓轉化,有433個三類黨組織在次年的分類定級中實現晉位升級,占87%,其中,16個晉升為紅旗類,72個晉升為一類,實現滾動式發展、跨越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