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
幾天的采訪下來,兩個詞時時迸入記者的腦海,一是久久為功,二是百花齊放。
荊門市地處湖北中部,是平原與山區的連接之地。記者從京山、沙洋、鐘祥、東寶、掇刀等縣(市區)一路跑下來,地形各不相同,農村基層黨建卻處處風生水起、亮點紛呈,荊門確有不少可學之處。不過這些成績,絕非一夕之功,沒有執著的堅持,沒有時間的沉淀,恐怕看不到這由點到線、由線及面的大好局面。
2015年7月,“中國農谷·帶頭人”論壇第四屆年會在荊門彭墩村召開,全國600多名基層帶頭人和相關領域領導專家,圍繞“互聯網+大眾創業的鄉村治理”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而熱烈的探討。自2012年起,每年定期在荊門舉辦的“中國農谷·帶頭人”論壇,一年確定一個主題,成為了中國農村基層黨建的新平臺,推動了荊門農村的黨建創新,以及農村帶頭人的作風改進和能力提升。
2012年,荊門市委研究決定,以中央提出的基層黨組織分類定級、晉位升級工作為抓手,長期堅持開展,探索構建出從分類定級到晉位升級的完整體系,每年都有一批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實現整頓轉化、滾動升級。
4年來,荊門堅持“30年不落后,50年還管用”的原則,建設農村黨員群眾服務中心,要求建筑面積不低于500平方米,活動廣場不低于1000平方米,同時按照 “五務合一”的標準,健全服務中心的功能。目前,915個村已達標,許多服務中心還建有電商網點,與京東、淘寶、拉卡拉等對接,努力實現“把生活用品搬到農戶家門口,把農產品送進城”。
黨員先鋒“四門”活動、基層組織建設“十問”制度、帶頭人隊伍建設“五個一”工程、“1310”工作法……荊門的許多做法與經驗,都體現了久久為功的韌勁。一些村支部書記對記者說,這種堅持,讓他們開展黨建工作時心里有底,不至于患得患失、陽奉陰違。
與之相得益彰,荊門抓農村基層黨建從不一刀切,而是鼓勵百花齊放。
如今的農村,在社會結構、治理體系、經營模式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比如有的村逐漸演化為城市社區、有的村就是一個工業園區、有的村則是打工村,青壯年長期不在家。針對這些情況,荊門創新“四化一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模式,因勢利導盤活各種資源,采用靈活的、貼近實際的黨建工作方法,滿足多元的利益訴求。
荊門農村地形地貌不一,文化也不盡相同。記者在荊門采訪期間,走訪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幾乎各有特色。比如鐘祥市客店鎮南莊村,服務中心古色古香。據介紹,建設過程中,該村以文化墻、休閑莊的形式,巧妙地將峰巒俊秀的猴王寨、聞名遐邇的珍珠泉、形態各異的千層石、枝繁葉茂的千年古對節白蠟等當地文化名片融入其中,讓這個活動陣地既氣派又有韻味。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荊門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黨建工作中,不拘一格銳意創新,塑造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黨建品牌。如京山縣永興鎮京源村,推行村黨支部與轄區企業黨支部聯動,探索出“組織共建、產業共創、公益共辦、矛盾共調、文明共促”的“村企共建”模式。
換一屆班子換一個思路,換一個領導換一套做法,終究半途而廢,留下的也多半是“盆景”工程;忽視差異性的一刀切,扼殺積極性和創造力,只會讓工作不倫不類。或許,拋開那些具體的創新之法,久久為功與百花齊放,是更值得我們向荊門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