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磊+王華麗+李連濤+王新哲
摘 要:主要通過闡述發達國家有關農業信息化的成功經驗以找到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路徑。從農業信息化同農民增收的相關性著手,對發達國家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精準農業技術、物聯網技術、電子商務和農業大數據方面的舉措進行了介紹。提出應以政府主導推動信息化發展、加強信息采集渠道建設、實現國內外合作、健全法律法規體系、擴大農業推廣隊伍和加大信息技術培訓角度探求農業信息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有益借鑒,以期通過農業信息化發展助推農民增收,保障農民收入平穩、快速增長。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民增收;借鑒;發達國家
中圖分類號:S126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3
Abstract: Mainly expatiat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order to find the effective path to promote farmers' income. Start from the correla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with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recisio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internet technology, electronic commerce and data on agricultural measures were introduced. Should be the government-leading to promot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nels of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implementati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mprove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expand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ams and strengt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perspective to explore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useful reference, in order to boost farmers' income by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guarantee the farmer' income stable and rapid growt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farmers income; reference; developed countries
2015年一號文件將主題定為《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將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力度,促進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等作為今后“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寫進了報告當中。農業信息化作為農業現代化重要技術手段,對于促進農業經濟增長、農民增收意義重大。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為提升農業產業的整體水平,都將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放到了國家發展的宏觀戰略層面之上,在改造傳統農業、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實現農民增收等方面做了很多有意義的舉措,這為推動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1 農業信息化發展與農民增收相關性分析
1.1 農業信息化有利于縮小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
當前中國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數字鴻溝”,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實現農村信息脫貧、信息致富成為當前農業信息化工作的重點。有專家指出,如果通訊行業每增加1億投資,10年內國民收入將增加13.8億元[1]。因此,推動中國農業信息化進程,使農業盡快融入到信息化建設當中,從中國經濟社會的“二元結構”特點出發,走農村信息網絡帶動型發展道路可以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對于逐步推進中國農業信息化建設,增加農民收入意義重大。
1.2 農業信息化發展有利于降低市場交易風險
農業市場交易風險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業資訊信息獲取的不充分,或者是擁有信息的各經濟體之間信息不共享而引起的生產與經營過程中衍生出的盲目性和滯后性造成的[2]。農業信息化能夠在農民生產與經營過程中提供及時、準確的農業信息,用于指導農民生產實踐活動,幫助農民處理好農業生產與經營、分配與消費之間的動態關系,幫助農民進行準確定位,為農業投資與生產過程進行合理決策,極大限度地減少生產與經營過程中的盲目性與滯后性,降低農業市場交易風險,保障農民權益。
1.3 農業信息化發展有利于培養新型農民
隨著移動互聯的廣泛使用,人類已經進入到了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了農業發展各個領域當中。一個地區農村勞動力總體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一個地區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及應用轉化效率。在新時期,要解決農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問題,實現經濟效益,必須通過科學化信息管理以及現代的農業耕作手段來增加畝產,以普及農業信息化為基礎,帶動更多農民參與進來,給農民以即時培訓,培養新時期下既懂農業知識又懂農業技術的新型農民,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
2 發達國家促進農民增收的信息化舉措
2.1 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澳大利亞在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較為成功。如ChemCert、Animal Health Australia等均為全國性共享網站。另外,由墨爾本大學、安大略大學、昆士蘭大學等聯合組建的澳洲著名網絡門戶“Agrigate”,鏈接世界權威網站數百個,具有資源共享、全文連接、流動暢通等特點,澳洲CISC農業信息網絡為農場主提供包括農業部門所有智能及與之相關的市場動態信息、農業科技信息、相關行業信息等[3]。日本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了龐大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現已將29個國立農業科研機構、381個地方農業研究機構及570個地方農業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聯網,通過信息網絡,日本農戶可以按照地區、品種等分類查詢271種主要農作物的栽培要點信息,為農戶種植的全過程服務。
2.2 精準農業技術
1993—1994年間,美國精準農業研究在明尼蘇達州的兩個農場中進行實驗,實驗讓農產品產量明顯提高了30%左右,同時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之后,美國把精確農業納入到了國家戰略當中,截至當前,美國使用精準農業技術應用已超過90%。德國通過在農業機械上安裝衛星接收器,通過實時與衛星聯系,已實現對土地精確定位,按土壤狀況播種、施撒化肥和農藥,可減少20%~30%的生產費用。精準農業技術應用,使投入產出均衡化,在提高農民收益的同時也促進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物聯網技術
1999年,MIT提出物聯網概念之后,十幾年間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開展了農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范研究。美國特別注重農業生態環境的監測與保護,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大西洋學院聯合在大鴨島部署43個傳感器節點的傳感器網絡實現監測海島不同類型的數據[4]。德國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飼養牲畜、家禽的生產過程當中(IDEA項目),將動物識別與飼養呼叫相結合,通過在牲畜、家禽身上裝載電子識別牌,可隨時獲取動物的飲食狀況,根據出現的狀況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5]。
2.4 農業電子商務建設
澳大利亞電子商務普及率較高,各類為農業提供服務的中介組織共計300多個。目前,澳大利亞“MRI”網絡巨頭正在搭建包括澳、美、英、法、德在內的全球農產品交易平臺。同時,為了鼓勵農民使用電子信息資源,為廣大農民編制了互聯網使用指南,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投入15億美元興建農業信息網絡,用來建設農業信息網以及在線應用推廣[6]。而韓國則通過農業電子商務培訓,教農民使用網絡的方法和開展電子商務的技術,農民比利用傳統銷售渠道增加收益18%,消費者減少支出18%,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益[7]。
2.5 農業大數據
在美國,來自明尼蘇達州Astronaut A4擠奶機,不僅幫農場主可以代替農場主喂牛,還會使用無線電或紅外線來掃描牛的項圈,辨識牛的身份,在擠奶時進行數據收集。每一個乳頭里擠出的奶都需要查驗顏色、脂肪和蛋白質含量、溫度、傳導率以及體細胞讀數。收集到的數據匯總后會得出一份報告,一旦檢測到問題,奶農的手機上就會得到通知。日本則利用云和大數據進行農業生產,通過傳感器和攝像頭等終端和應用搜集和采集農產品的各項指標,將數據匯聚到云端進行實時監測、分析和管理。富士通和新福青果合作進行卷心菜的生產改革,把每天的氣溫、濕度、雨量、農田的圖像儲存到云端,實現了卷心菜增產30%[8]。
3 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3.1 以政府為主導,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美國農業信息化主要由政府主導,以國家農業統計局(USDA)、經濟研究局(ERS)、世界農業展望委員會(WAOB)、農業市場服務局(FSA)和外國農業局(FAS)五大信息機構形成以國家、地區、州3級農業信息網絡[9],從上到下掌握農產品市場變化。
我國從1980年開始進行農業網絡建設,截至2013年底,全國只有64%的縣(區)建立了農業信息網站,很多省、自治區缺乏農業信息發布渠道,農業信息化整體發展水平緩慢,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將會越來越多地通過網絡獲取農業信息,迫切需要有關政府加快農業信息網絡覆蓋,實現農業網站的線上線下互動。政府應調動對農業信息化的關注,積極引導農產品市場的健康發展,搞活農產品市場流通,增加農民收入。
3.2 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健全信息采集渠道
在澳大利亞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成立過許多農業組織,有的是民間行業組織,有的是半政府機構,這些農業組織由相關行業相對獨立的生產者、私人企業組成。他們搜集、整理、存儲、發布及時有效的涉農信息為農業的生產與發展服務。
目前,從全國來看,我國已建立了基本覆蓋農業、市場、資源等信息采集內容的33條信息采集渠道、8 000多個信息采集點,農業信息采集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很多地市農業部門尚未與同級政府建立相關信息聯系,不能形成有效的信息采集渠道,這造成了信息部門之間聯系的閉塞。同時農業信息采集也面臨著采集標準低,缺乏全面、翔實的調查內容。因此,政府應采取一套標準從收集到發布的運行體系,規范調查方案、程序、內容,匯總包括橫線、縱向的調查內容,形成多部門、多行業的權威性農業信息采集渠道。
3.3 加大國內外合作,促進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1995年美國成立了農業網絡信息中心聯盟(AgNIC),是由美國遠程教育協會、加拿大農業圖書館、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等為合作伙伴,美國眾多科研院所、涉農機構在內的一個農業信息資源共建共享聯合機構,致力于合作成員之間的信息收集和信息服務[10]。
目前,中國啟動了“國家農業科學數據共享中心”項目,整合了包括12大類500個農業專業數據庫。通過試點,目前建立了10個地區的分中心,但尚處于起步階段。因此,中國應加強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聯系。以國家農業科學數據中心為依托,整合現有國內農業高校、研究機構、涉農企業在內的多方數據庫資源。同時通過引進、交換等手段獲取國外農業數據資源,建立與世界權威農業機構數據庫的鏈接,加強交流與合作,最終形成覆蓋全國,連接世界的農業信息庫,逐步擴大農業信息資源共享的范圍。
3.4 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保障農業信息化發展
美國政府為保證農業信息的真實性以及知識產權,對農業技術信息服務作出規定:凡享受政府補貼的農民和農業,都有義務向政府提供農產品供銷信息。同時關于農業信息公開、信息收集、電子政府建設和個人隱私權保護都作出了具體規定。
中國在農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相關政策,主要通過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向外發布。因此,政府應盡快制定農業信息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依法界定信息公開與保密的法律界限,規范農業信息采集、存儲、處理、整合、共享的法律程序與內容,減少對信息發布的行政干預。同時加強對于農業信息法律法規的監管,維護農業信息化的權益,切實保障農業信息法律法規的順利實施。
3.5 擴大推廣人員規模,健全農業推廣體系
德國對農業進行了全方位的保護,對農業實行了“綠箱政策”。在德國,農民只占總勞動人口的2.9%,但與農業相關的人口就占到總就業的13%,且普遍為高等學歷者,而同時期的中國,每百萬農業人口中科研推廣人員僅有1人。
當前,農業推廣人員仍作為農業信息化的主力軍,全國種植業、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化、經營管理的基層農技推廣機構有12.6萬個,實有農技人員85.05萬人,其中本科學歷僅有4%,整體文化水平較低。因此,建議借鑒國外信息推廣模式,加大農業信息推廣投入,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技能水平,提高農業推廣人員的傳播能力,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農民最感興趣的技能、知識為推廣內容,增加農民對于農業信息服務信息的興趣與需求。
3.6 加強信息技術培訓,培養信息自我獲取意識
日本政府高度重視農民信息技術培訓,特別是農民網絡信息素質教育,依托各地科研機構、農林水產省農業大學校、民間研修教育機構等對農民進行計算機及網絡知識信息素質教育培訓,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使用網絡。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77億,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27.5%,但其中87.6%的比例來自手機上網。這與政府實施“村村能上網”“鄉鄉有網絡”的結果相比,預期效果顯然沒有達到。因此,國家應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大力宣傳和普及農業信息知識,發揮地方農村信息服務站的作用,指導農民上網。同時,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力量,積極開展一年多期的農民培訓班。通過宣傳材料、網絡實踐操作等方式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信息意識和自覺利用農業信息、依賴農業信息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陸益民.加快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促進城鄉統籌發展[N].學習時報,2011-10-31.
[2] 張磊磊,王新哲,王華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新疆農業信息化發展[J].新疆農墾經濟,2015(3):47-51.
[3] 楊全海.澳大利亞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中國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4(1):27-28.
[4] 張長利,沈維政.物聯網在農業中的應用[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1,42(5):1-5.
[5] 劉恩平,李玉萍.中國熱帶地區農業信息化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0-19.
[6] 張曉燕.美日兩國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經驗與啟示[J].經濟縱橫,2011(9):106-109.
[7] 向南.韓國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及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5):84-88.
[8] 李曉菲.真實的農業大數據應用案例[EB/OL].[2015-06-06].http://www.doit.com.cn/arti-cle/6155182.shtml.
[9] 韓連貴,王恒,楊微,等.中國農業信息化體系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4(38):3-20.
[10] 陳威,楊立新.國際農業信息化發展比較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3(20):19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