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濤+劉光遠+王新哲+張磊磊



摘 要:以城鄉統籌發展為主線,采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層次分析法確定相關指標權重,對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旨在為烏魯木齊市相關部門制定制訂城鄉統籌發展政策提供理論支持。研究結果表明,2006—2013年間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上呈上升趨勢,但仍處低水平狀態;影響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城鄉居民收入比、城鄉消費比、恩格爾系數等。
關鍵字: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層次分析法;烏魯木齊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5
Abstract: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s a whole as the main line,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determine index weight, related to measure of Urumqi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to the city related departmen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s a who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rumqi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2006 and 2013, on the whole, is on the rise, but still low statu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rumqi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are: per capita GDP, than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urban and rural consumption ratio, Engel's coefficient, etc.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Urumqi
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是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互相作用、互相影響,互相聯系共同發展的過程,是對城鄉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實質是改革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機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國內學者對城鄉經濟協調水平的研究評價尚處在不斷探索深化的階段,傳統評價模式在指標選取、評價方法等方面存在主觀性比較大等缺陷,如何構建科學、系統的城鄉統籌發展評價模式是當前該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1-5]。
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歷史過程,對一個區域的城鄉經濟發展進行量化評價有利于把握城鄉統籌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有利于選擇更加經濟的協調發展模式,促進區域城鄉經濟發展一體化[6-10]。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二元結構矛盾凸顯,城鄉資源配置日趨失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阻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城鄉一體化首先應處理好城鄉經濟關系。本項研究試圖通過建立城鄉經濟互動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對實證研究區域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進行縱向測度。
1 材料與方法
1.1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其原則
區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涵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因此,在構建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評價指標時,要客觀反映本區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現狀以及趨勢并遵循以下原則。
1.1.1 科學性原則 即選擇的評價指標體應該能夠客觀地反映城鄉經濟發展狀態。
1.1.2 客觀性原則 評價指標的選取必須結合烏魯木齊市的具體市情,準確把握區域城鄉經濟發展趨勢。
1.1.3 可行性原則 在選擇眾多評價指標時,該選擇易于量化、具有共性,同時,原始數據均應該來自權威統計資料。評價指標數量不宜過多,著重選擇能夠客觀反應城鄉經濟發展狀況的主要指標。
1.1.4 發展性原則 評價體系的構建要能有利于評價當前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也要有利于評價本區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趨勢,指導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實踐。
1.2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框架
根據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的內涵和指標體系設置的原則,考慮數據的可獲取性和要素的不宜量化等因素,選取以下指標體(表1)。
1.3 數據來源
本研究時段為2006—2013年間,所使用的數據來自2007—2014年《新疆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等官方公布的權威性數據資料,本文所指的GDP及產業產值等數據均以當年市場價格為依據計算。
2 研究過程及分析結果
2.1 研究區概況
烏魯木齊是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核心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市轄七區一縣,總面積1.4萬km2,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46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 40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0%;三次產業結構為1.1∶38.8∶60.1;全年地方財政收入突破400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 780元,比上年增長13.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2 065元,比上年增長16.5%。顯然,烏魯木齊是引領新疆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
2.2 評價過程
2.2.1 建立判斷矩陣 根據Saaty(1980)九級標度法,經過綜合分析,確定每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建立比較矩陣并轉換為判斷矩陣。
2.2.2 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 見表2。
據表2所示:CI≤0.100,表明上述各指標一致性檢驗通過。
2.2.3 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 采用向量規范化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結果如表3所示。
2.2.4 計算各指標水平得分和綜合得分 各指標得分等于其權重乘以各指標原始數據標準化結果;指標各年份綜合得分乘以各指標原始數據標準化結果。結果如表4所示。按照指標各年份綜合得分對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等級進行劃分。劃分結果如表5、表6所示。
2.3 結果分析
從上表可以看出,影響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人均GDP、城鄉居民年收入比、城鄉居民年消費比、城鎮化率和城鄉恩格爾系數比等指標,其權重之和占比達78.3%。影響最大的指標是人均GDP,占到21.1%。這說明以上指標是評價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的主要指標。
2006—2013年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發展協調狀態總體呈上升趨勢,這與該市發展的實際情況比較吻合。近年來,烏魯木齊市政府大力倡導城鄉統籌發展,提出要為烏昌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標桿,充分發揮“大城市、小郊區”的優勢,發揚“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全面加快烏魯木齊市發展滯后農村建設步伐。但2006—2007年出現下滑,其主要原因是城鄉居民年消費比得分從0.325下降到0.309,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生活質量出現較大差距。2008年城鄉經濟協調狀態上升,主要得益于烏魯木齊市實施積極的城鄉統籌發展政策所帶來的效應。烏魯木齊市在2006—2009年城鄉經濟發展處于失調階段,2010—2013年處于基本協調階段,總體協調水平較低。其主要原因是人均GDP、城鄉居民年人均收入比以及城鄉恩格爾系數差距較大。
3 結 語
本研究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較為實用的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并對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進行了測度,結果表明,2006—2013年間烏魯木齊市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總體上升,但依然處于低水平狀態,評價結果基本符合烏魯木齊市實際。研究結論,相關部門科學判斷烏魯木齊城鄉經濟協調發展現狀,并繼續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提高城鄉經濟協調發展水平。要在做大做強城市經濟規模的同時,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加大農村投入、扶持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蒲春玲.基于二元結構優調整的新疆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13:83-105.
[2] 童長江.協調發展評價及模式選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66-97.
[3] 李銀星,楊印生.影響我國統籌城鄉發展的社會經濟因素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3):27-31.
[4] 王凱輝,陳鳳敏.石家莊市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指標體系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8,23(S1):380-384.
[5] 國家統計局新疆調查總隊.新疆調查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6] 高潔.對縣域經濟和“三農問題”問題的幾點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4,19(S1):116-120.
[7] 王春蘭.城鄉經濟均衡發展水平評價的指標體系[J].統計與決策,2006(1):1-8.
[8] 邸少楠,岳坤.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用地結構優化研究——以河北省辛集市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0,16(2):82-85.
[9] 羅雅麗.城鄉關聯性測度與協調發展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5):68-71.
[10] 陳俊.城鄉統籌發展視角下的楊凌示范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