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麗 徐海泉 李京虎 郭燕枝



摘 要:馬鈴薯是西北旱區的主要農作物之一,在當地的財政經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以西部旱區的陜西省定邊縣為例,考察了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現狀,客觀地分析了馬鈴薯主糧化發展在品種規劃、種薯推廣、加工體系、消費情況、工業化程度等方面的優勢與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以現代農業為方向,轉變馬鈴薯生產模式;以主糧化為契機,調整馬鈴薯品種結構;以工業化為目標,改造傳統食品加工形式,加快西北旱區馬鈴薯主糧化發展。
關鍵詞:西北旱區;馬鈴薯;主糧化;產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10.016
Abstract: Potato is one of the main crops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local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peoples daily life. This article analyzed objectively the features of potato industry from several facto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ngbian County of Shaanxi Province, including planning, promotion, processing system, consumption, the degree of industrialization, etc. Finally it comes to some suggest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aplized potato in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Key words: 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potato;staple; development
1 西北旱區的區位分布與作物結構
關于旱區的界定,國際上一般以年降水量為標準,將小于400 mm的地區稱作旱區。400 mm等降水量線是我國的濕潤半濕潤和干旱半干旱區的分界線,它大致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在行政區劃上包括了新疆、西藏、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的大部分以及陜西省的西北部,我國列年統計年鑒區域劃分上的西北區通常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與新疆5個省區,考慮到地區行政以及地形特征的整齊性以及數據收集的方便性,本研究中的西北區僅指青海、甘肅、寧夏與陜西4個省區(圖1中的紅色線標注區域),西北旱區指4省區中年降雨量低于400 mm的區域,如圖1所示。
西北4省區的耕地面積共有1 035.9 萬hm2,占全國耕地總面積(12 171.6 萬hm2)的8.5%[1],2012年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為707.5 萬hm2,占全國的6.36%。由于這一帶干旱缺水、無霜期短等氣候特征,是我國傳統的一作區與套種二作區,主要的農作物有馬鈴薯、小麥、糜子、蕎麥、燕麥、谷子、綠豆以及油料等,其中玉米種植面積233.9 萬hm2;小麥主要分布在陜西省的大部分,甘肅的東南部,以及寧夏南部與青海東部的極小部分,種植面積共計223.5 萬hm2;糜子、蕎麥、燕麥、谷子、豆類等雜糧種植面積98.7 萬hm2;馬鈴薯分布在甘肅、青海、寧夏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陜西省的西北部,播種面積約為125.1 萬hm2,占全國馬鈴薯總播面積(553.2 萬hm2)的22.62%[2]。
馬鈴薯是西北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近40年來其播種面積穩定增長,從1982年的49.32 萬hm2增長到2012年的125.1 萬hm2,50年翻了2.54倍(同期全國馬鈴薯播面增長2.25倍);與此同時馬鈴薯的單產也提高了近3倍,但平均水平仍然較低,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更遠遠落后于馬鈴薯生產的先進省區(吉林、山東、新疆等)。隨著播面的擴大與產量的提高,馬鈴薯的總產量也大幅增加,2012年西北旱區收獲馬鈴薯380.9萬t(按5∶1折糧后)[3-4],占全國產量的1/5,全國馬鈴薯六大主產縣大部分位于此區域,陜西省的定邊縣就是其一,為分區域適切推進馬鈴薯主糧化發展,馬鈴薯主糧化項目組(專家)以定邊縣為典型,于2014年8月28—29日對西北旱作區馬鈴薯主糧化的發展現狀了深入的調研, 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 提出了“調整結構、綜合提升”的推進馬鈴薯產業向主糧化發展的思路。
2 定邊縣的生態特征與馬鈴薯種植歷程
定邊縣位于西北旱作區的東北部,陜西省的西北端,榆林市的最西點,陜甘寧蒙4省交界處,地理坐標在東經107°15′~108°22′,北緯36°49′~37°53′,屬黃土高原向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過渡地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橫亙中部的白于山把縣域分野為北部的風沙堿灘區和南部的丘陵溝壑區,境內海拔高程1 303~1 907 m。全縣土地面積6 920 km2,轄15鎮、5鄉、335個行政村,人口33.05萬人[4]。
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與地貌特征,這里大陸性氣候顯著:氣候冷涼,溫差懸殊,年平均氣溫7.9 ℃,溫較差為30.8 ℃;光照充裕,年日照時數為2 743.3 h,太陽總輻射熱能為每年137.37 kC·cm2,≥0℃的年平均積溫為3 566 ℃,能夠滿足作物對光熱的需要;無霜期短,年平均為141 d,故農作物一熟有余兩熟不足;干旱缺水,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僅為323.6 mm,且54%集中在夏末秋初。舊志載:“鄉村水少,各家置窖,貯夏雨冬雪,舍此無可為水[3]”。這種缺水干旱,無霜期短的自然條件,使得小麥、玉米、水稻等大作物生長與成熟受到極大影響,但熱量充足、晝夜溫差大卻能夠促進馬鈴薯淀粉等干物質的積累,雨熱同季與馬鈴薯生長需要時序相吻合,深厚的土層,疏松的土質,也利于馬鈴薯塊莖的膨大發育,加之區內遠離城市及工廠,無化學污染,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為馬鈴薯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2007年,農業部《優勢農產品區域發展規劃》中將該區劃為全國優勢產區。
定邊種植馬鈴薯較早,根據《中國科技史料》有關記載,中國馬鈴薯由外國傳教士帶入[5],而天主教早在1875 年即在定邊建立天主堂;清初《延綏鎮志·食志》載:有明之世,延綏鎮(定邊隸屬之)之農作物有“薯蕷”,這是定邊種植馬鈴薯的最早記載[6];《定邊營志》載:“高山之民,尤賴馬鈴薯為生活,萬歷前惟種高山,近則高下俱種”,這也證明早在明萬歷年間定邊就有馬鈴薯的種植,距今已有400 多年的歷史了。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部《定邊縣志》記載:1949 年全縣馬鈴薯種植1 146.7萬 hm2 [7],到文革后期的1975猛增至1.444萬hm2,之后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直到1990年代中后期再恢復到1970年代中期的水平[3],20世紀末期以來播種面積呈直線增長,到2010 年達到7.7 萬hm2,總產112 萬t,如表1所示。雖然種植歷史悠久且栽種面積廣袤,然而象中國的其它地區一樣,馬鈴薯在定邊縣一向只做蔬菜食用,只有災荒之際,或其它作物欠收之年,才做主食。由于其抗災穩產之特性而被冠以“救命糧”,素有“土豆半年糧”之美譽。近年來,定邊縣馬鈴薯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保持在百萬畝以上,年產鮮薯百萬噸。種植面積占到了陜西省的1/4,全國的1/70,成了陜西省馬鈴薯種植第一大縣,中國馬鈴薯種植六大縣之一。
3 定邊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的現狀與特點
3.1 種植面積大、范圍廣、糧食保障功能強、單產齊性差
馬鈴薯是定邊縣種植面積最大、分布范圍最廣的農作物,全縣馬鈴薯常年實際種植面積穩定在8 萬hm2,據定邊縣委農工部統計,2011年馬鈴薯總播種面積達8.37 萬hm2,占縣域總耕地面積(19.33 萬hm2)的40%以上,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的58%,馬鈴薯播種面積是陜西省的30%,西北旱區的7%。境內山、灘、梁、塬、澗各類土地廣泛種植,縣轄20個鄉鎮都種植馬鈴薯,其中規模連片種植基地在666.7 hm2以上的有16個鄉鎮,在2 666.7 hm2以上的11個鄉鎮,在6.67 萬hm2以上的鄉鎮有1個,種植面積在6.67 hm2以上的大戶有3 000余,有4個專業農場種植面積20 hm2以上,農民人均種植0.29 hm2。2010年定邊縣馬鈴薯鮮薯產量達112萬t,是當地糧食總產量的58.6%(按5∶1折糧),占陜西省馬鈴薯總產量的36.8%,西北旱區的8%,馬鈴薯的產量即使折糧也要高出糜子、谷子、豆子等小雜糧的2~3倍,且抗旱、耐寒,是春旱頻繁、氣候冷涼的定邊縣的優選糧食作物,具有較強的糧食保障能力。
2010年,定邊縣馬鈴薯平均單產14 610 kg·hm-2,低于15 664.5 kg·hm-2的全國平均水平,且各地單產差距較大,水地馬鈴薯平均單產達到21 060 kg·hm-2,“萬畝水地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基地”的平均單產為54 720 kg·hm-2,其中最高單產達到89 010 kg·hm-2(位于定邊縣賀圈鎮);旱地馬鈴薯平均單產僅11 400 kg·hm-2,“萬畝旱地馬鈴薯高產創建示范基地”平均單產達到3 萬kg·hm-2,最高產量為黃灣鄉牛長渠村的示范田,平均單產達到了49 905 kg·hm-2。水田是旱地平均單產的約兩倍,最高單產高出平均單產6余倍。
3.2 馬鈴薯經濟份額大、種植效益高、工業增值顯著
2010年,定邊縣馬鈴薯總產量112萬t,農民人均鮮薯占有量約4 t,年產值17.92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產業純收入達到10.75億元,在全縣農村經濟中占據半壁江山。全縣農民人均來自馬鈴薯的純收入近4 000元,占到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如表2所示,據定邊縣農技站負責人員提供的資料測算:水地的馬鈴薯種植在種子、肥料、農藥、機械、人工(家庭用工折價和雇工費用)及水電等方面的平均投入為21 750 kg·hm-2,平均單產30 t·hm-2,按售價1.5 元 ·kg-1計算,每公頃收益23 250元。旱地的投入平均為8 925 元·hm-2,平均單產16 500 kg·hm-2,按1.5 元·kg-1的售價計算,每公頃收益為16 110元左右。旱地馬鈴薯的經濟純收入分別是同等條件下當地主要旱地農作物綠豆、谷子、黑豆、糜子的1.62倍、2.57倍、3.05倍和2.97倍。水地馬鈴薯的收益是傳統主糧之一的玉米的2倍。
馬鈴薯加工增值也明顯優于市內其它農作物,加工成淀粉后的產值是市內其它作物的3.6~7.3倍,即便是農民家庭粉坊粗加工成的“三粉”,其產值也高出其它作物1.6~3.8倍。由于馬鈴薯種植比較效益較高,因而成為本縣農民增收的首選優勢產業。
3.3 馬鈴薯栽種品種豐富多樣、區域規劃初步啟動
定邊縣栽種馬鈴薯品種多且雜,全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為紫花白,主栽品種還有費烏瑞它、隴薯3號、大西洋、夏坡蒂、新大坪、虎頭、東北白等。其中生產的脫毒種薯主要有紫花白、費烏瑞它、大西洋、夏波蒂、伯爾班克與隴薯3號;商品薯主要是紫花白、大西洋、夏波蒂、東北白、虎頭和隴薯3號。沒有專門生產的加工用薯品種,由于原料的繁雜使得加工產品的標準和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
定邊縣馬鈴薯的種植,南北各有特點:南部丘陵溝壑旱作農業區轄9 個鄉鎮,占全縣總土地面積61%,土層深厚,地氣涼爽,區內盛產馬鈴薯、蕎麥、油料、雜豆等,1年1熟,是陜西省重要名優小雜糧和優質薯產區之一;北部風沙灘井灌農業區,轄11 個鄉鎮,占全縣總土地面積39%,地勢平坦,農田林網交錯,井灌配套,區內盛產玉米、特色蔬菜、西甜瓜和馬鈴薯等作物,1年1熟或間套1年2熟,是定邊縣高效農業優勢產區。近年來,定邊縣馬鈴薯主要種植的品種在分布上也按南北自然資源稟賦不同而差別規劃,北部風沙灘區主要種植適于鮮食、快餐食品加工的早熟、專用薯品種,如費烏瑞它、早大白等早熟鮮食品種,以及夏波蒂、布爾班克等快餐食品加工品種;南部丘陵溝壑區則主要推廣隴薯3號等淀粉加工型品種,搭配紫花白、青薯9號、青薯168等鮮食品種。
4 定邊縣馬鈴薯的消費利用
4.1 人均消費量大,食用消費占比高
馬鈴薯在西北地區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民間素有“土豆半年糧”之說。據FAO食物平衡表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馬鈴薯占有量為64.4 kg。由于生態氣候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以及飲食習慣的差別,各地區馬鈴薯的消費量存在差異,與全國相比,西北地區是我國人均馬鈴薯消費量最大的地區,2011年定邊縣人均年馬鈴薯占有量達2 000 kg,人均年消費量達120 kg,其中食用消費達60 kg,與同期全國41.9 kg的水平相比,幾近1.5倍,略高于北美國家的58 kg。但是,與歐洲的84.2 kg、英國的100.8 kg、俄羅斯的111.5 kg相比[8],消費潛力的提升空間巨大。
4.2 食用形式多樣,主食品種豐富
在食用形式方面,西北人民對馬鈴薯這種食材物盡其用,亦糧亦蔬,有司空見慣的土豆絲、土豆牛肉咖喱、土豆片、大盤雞、土豆燉排骨、土豆蒸雞、榆林拼三鮮等幾十種炒、燉、燜、炸各式馬鈴薯菜品;有彌香便捷的烤馬鈴薯、薯泥酥等烤、煎馬鈴薯吃食。馬鈴薯制作的主食品也式樣豐富、傳統悠久,有洋芋嚓嚓、洋芋鍋壘、洋芋筋筋、洋芋面、洋芋懶糕、像生梨、合棱棱、攤饃饃、劃菜、馬鈴薯煎餅、洋芋餡餅、土豆餅、土豆豆沙餅、土豆糕、土豆麻團、土豆南瓜粥等煮、煎、蒸、烤的西北人耳熟能詳的主食品種,常見于普通人家的餐桌飯碗,透露著想象和創意,把平素的食物變成人們渴望的東西,刺激人們的食欲,把普通的日子裝點得充滿生活趣味又樸實美妙。
4.3 馬鈴薯食品制作歷史悠久,工業化發展程度較低
西北旱區對制作馬鈴薯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食用和制作實踐中發展出許多本地人喜食樂用,外地客廣受歡迎的主食制品、地方小吃和特色食品,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甚至不可或缺的食物。但由于加工與烹調方式的個性化特點,大多數食品多年來一直處于家庭或餐館手工制作的即制即食狀態。同時,目前該地區種植的馬鈴薯品種大多為鮮薯食用品種,難以滿足主糧化工業加工需要,因而也一直作為地方特色,尚未形成標準的工業化體系生產,難以推廣發展,這有悖于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提升而越來越青睞馬鈴薯食品的趨勢。
5 西北旱區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思考
5.1 以現代農業為方向,轉變馬鈴薯生產模式
現代農業是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產加銷融為一體的產業體系。發展西北旱區馬鈴薯主糧化產業,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提高資源產出率。良種對于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作用,要扶持脫毒種薯原種擴繁基地建設,建立種薯質量監測體系,推行良種補貼的合理策略,提高良種應用率;因地制宜,在提高單產的基礎上創新“三年周期輪作制”,倒茬養地,保障土地肥力抑制病蟲害傳播,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同時也促進其它作物的發展,增加糧油豐收的保險系數;加強農民培訓、提升科技含量,定邊縣馬鈴薯生產水平一直徘徊不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民的科技意識不強,不了解馬鈴薯的生長特性和需求,因此必須從培訓入手,教他們選種催芽、輪作倒茬、科學施肥、合理密植、預防病蟲害,采取高產栽培技術,提高生產水平,實現高產高效。
5.2 以主糧化為契機,調整馬鈴薯品種結構
定邊縣栽種馬鈴薯品種多而雜,科學規劃尚未形成,由于原料的繁雜,使得加工產品的標準和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鑒于近年來馬鈴薯在本區域栽種面積廣泛,要推動馬鈴薯規模化發展,需要對目前幾近三分之一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進行合理布局,同時要對縣域的農業進行整體謀劃,并在品種結構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因此要在認真研究各農作物適宜性特點以及區域小環境的基礎上,做好科學合理的馬鈴薯之鄉發展規劃,堅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的原則,科學規劃,優化布局;要在綜合考慮本區域氣候條件、適宜作物特征、作物之間輪作交互反應、作物后期加工利用的配搭促進,以及市場需求環境等因素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選擇本區域的適宜作物,適當壓縮單一作物的種植面積,調整種植結構。根據灘涂區、風沙區、丘陵區、山區等地貌土地宜作特點,選擇安排馬鈴薯適合栽種品種,因地制宜分別建立菜用薯、淀粉加工用薯、快餐食品加工用薯、種薯生產,以及主糧化用薯等幾大生產區域,逐步培育定邊縣特色的馬鈴薯系列產品。
5.3 以工業化為目標,改造傳統食品加工形式
馬鈴薯在定邊縣人們的日常飲食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糧菜兼用,人均年消費量達60 kg,且主食形式豐富多樣傳統悠久。但由于工業化程度低甚至尚未實行工業化生產,大多數食物仍然處于家庭和餐館的手工制作狀態,一直鎖在山中人未識,難以推廣普及,發展壯大。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與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識的提升,馬鈴薯食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如果深入分析研究該地區人們對馬鈴薯的日常加工食用形式與烹制工藝,并研制標準化的規范生產工藝,用現代工業化改造其傳統的食品加工形式,不僅是挖掘馬鈴薯深加工附加值的一條路子,利用本地區豐富優質的馬鈴薯食材資源,打造出富有特色的馬鈴薯主食品開發產業,從而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同時也能夠使附著在食品和飲食形式上的西北地方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潛在的貢獻。
5.4 發展深加工企業、全面挖掘產品附加值
發展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經濟效益,做到富民強縣。據有關資料顯示,馬鈴薯加工成淀粉可增值0.3倍,加工成粉條、粉絲可增值1倍,加工成薯條、薯片可增值15倍,加工成糊精可增值20~30倍,加工成生物膠可增值60倍。因此要在民間資金積累相對薄弱的定邊縣發展馬鈴薯產業,政府須以貼息方式支持精淀粉、變性淀粉、全粉精深加工技改擴建和速凍薯條、膨化食品等高附加值終端產品產能的擴建,開展龍頭企業經營者培訓,資助企業家進修, 支持企業提高經營管理能力, 增強發展的內在動力,依靠科技,發展深加工,縱深挖掘馬鈴薯的效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Sown areas of farm crops [EB/OL].[2015-09-01].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3] 定邊縣志編纂委員會.定邊縣志[M].北京:中國方志出版社,2003.
[4] 榆林市統計局. 榆林市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5] 翟乾祥. 16—19世紀馬鈴薯在中國的傳播 [J].中國科技史料,2004(1):49-53.
[6] (清)譚吉璁.康熙延綏鎮志:卷二 食志·鹽法 [M]//中國地方志集成·陜西府縣志輯:第3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45.
[7] 定邊縣志編纂委員會.定邊縣志[M].陜西:定邊職業學校,1962.
[8] FAO. Food balance sheets[EB/OL]. [2015-09-01]. http://faostat3.fao.org/hom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