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文超 牛曉利
【摘要】地基基礎是建筑物的根基,地基的設計及質量對建筑物的質量和安全性影響很大,地基的強度、硬度以及使用的耐久性直接關系到建筑物的使用耐久性。因此提高地基基礎的安全性對增加建筑物的安全和質量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地基基礎在整個建筑中是較隱蔽的的部分,但是它的施工難度、施工周期、占用資金以及要求的技術都是很高的,因此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地基基礎的探究,提高地基基礎的建造質量,提升建筑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巖土地基;地基基礎;建筑應用
1導言
我國幅員遼闊,地勢跨度比較大,地質條件復雜,因此巖土地基基礎的情況就很復雜,這對建筑物的地基承載力的影響很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城市化水平迅速發展,一幢幢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建筑的不斷建造對沿途地基基礎的要求不斷增大,因此我們應當對巖土地基基礎在建筑中的應用技能進行研究,根據相關的研究結果,用以提高建筑水平,為人們建造更多生活工作舒適的建筑。
2巖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礎下不同地質中的應用
在開始建造地基的時候,我們需要對地基進行必要的勘察,以了解地基的巖土成分,并根據這些巖土成分的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使得建筑工程的建造過程更加順利。在巖土工程勘測的時候有兩種勘測,一種是天然地基基坑勘查,另外一種是人工挖孔樁基礎勘察,這兩種方法的應用范圍不同,因此我們應當對其有深入的了解。
2.1天然地基基坑勘察
在天然地基基坑勘察中,以容易便捷的方法為先,但是在實際的勘察中,勘察結果會受地質條件的影響。因此,勘察應當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進行辨析,并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勘察并對結果進行分析。通常對天然地基基坑的勘察方法分為以下三類:(1)對斷裂破碎帶進行勘察。由于斷裂破碎帶的復雜性,常常會導致基坑的挖掘情況與勘察報告不一致的情況,此時就需要對基坑再次進行再次勘察,對已有的報告進行補充和更正,得出完整的報告。在得到報告后,需要對報告進行綜合分析,采取對應的方法解決,提高地基的安全性。(2)對半挖半填地段進行勘察。這種天然基坑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區,對半挖半填地段的整治方法是利用大型機械進行平整,雖然提升了土質的強度,但是勘察報告的結果可能與實地考察的結果不一致,這就需要勘查人員在勘察過程中分析土層、土質強度以及顏色,以確保報告的精確性。(3)對二次沉積地質進行勘察。由于二次沉積的土層的強度較小,作為建筑施工的基礎持力層的條件較差,在勘測中需要勘測人員注意對土層的勘測,同時在挖掘中,如果二次沉積土層存在問題,要及時采用適宜的方法進行處理,鉆孔的方式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法。
2.2人工挖孔樁基礎勘察
不同的地基機制隨著不同的地質而變化。人工挖孔樁基礎主要適用于丘陵地區的施工,由于人工挖孔樁基礎簡單、便捷的優點,受到了很多施工單位的青睞,但是這種方法在遇到第三系沙泥巖的時候就會變得復雜起來,主要是由于這種泥巖的性質有別于普通的泥巖,它的膨脹性、軟化性都要強于普通泥巖,因此針對這種泥巖的性質,要對其采取恰當的勘測方法。同時要對人工挖孔樁基礎的樁端持力層進行檢驗,保證施工的安全性。針對第三系砂泥巖的勘察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輕型圓錐動力進行觸探,從而勘探到泥巖的的強度,同時要兼顧人工挖孔樁基礎下的樁端持力層,如果達標,就可以順利進行施工,如果不達標的話,就需要采用如深挖、灌漿的方式進行解決,從而保證施工的安全性。
3基土地基基礎的選型
地基和建筑廉潔的部分是基礎,基礎的作用就是把地基上部豎向物體帶來的重力荷載傳遞到地基的內部。不同的地基承受能力會采用不同的基礎方式。基礎采用與豎向構造一樣的散布形式是適用于地基承載力量較大的情況的。相反如果地基承載力較小,建造過高的建筑時會采用筏型基礎。筏型基礎的優勢在于與地面接觸面積大,穩定性高。
在地基承載力較小的軟土上進行施工時,為了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增加建筑的穩固性,就可以采取一些辦法進行解決。分析軟弱地基的土質及其組成,分析土質的均勻程度、分布面積、含沙量等,計算準確的參數。同時,還有在開始計算的時候對房屋結構的大致核載量進行計算,根據荷載量是否均勻分布在整個面積上,計算出平均荷載位。對照地基本身承載力的大大小,如果超出荷載位四倍以上,筏形基礎造價高,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可以選擇獨立基礎。如果地基的承載力容許在小于兩倍的的平均荷載位,要采取滿鋪在全部面積下的筏形基礎。如果容許承載力介于以上的兩種情況之間,就可以選擇采用樁基礎或沉井基礎。
4地基基礎檢驗要求
4.1天然地基的檢驗
天然地基、淺基礎普遍具有成本低、施工進度快的特點,因此廣泛應用于一般工業與民用建筑以及部分市政道路工程。通常來說多用于低層或多層的一般建筑,因其重要性等級較低,一般為乙級或者丙級。巖土工程勘察時要求鉆孔間距不小于20m。由于天然地基、淺基礎構造是直接落在舊土層上并且以舊土層本身構造強度來承擔建筑物的荷載,因此對于采用天然地基、淺基礎的建筑物必須加強地基基礎的檢驗,確保施工質量。
4.2樁基礎的檢驗
樁基礎的檢驗通常來說是指對單樁承載力的檢驗,需要專門的檢驗單位進行檢驗。勘察者需要對巖土情況特別是樁端持力層的情況進行驗證,確保其結果與勘察報告一致。目前樁基形式主要有沉管夯擴樁和靜壓樁。其特點是樁長需要在施工過程中被壓入控制,地質條件的差異不會對其質量造成不利影響。
5巖土工程地基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巖土工程地基的施工技術方法主要包含夯實法、換土法及注漿加固法等。首先應進行測量定位環節,由施工單位依據試夯確立夯點布置圖并進行逐一測放環節。同時在強夯開始之前應用推土機進行兩次預壓,以確保場地平整。接著應對場地的工程進行細化測量,確定夯點的布位是否符合測量放線的確定點。倘若地基地下水位偏高,則應在地基表面鋪設半米至兩米厚的中度或較粗的砂石墊層,也可采用令地下水位有效降低的方式,嚴防地基開挖設備的下降,并有效抑制強夯過程產生孔隙導致的水壓上升。在進行分段施工環節,應按照由邊緣到中央的夯實方向,由一邊發展向另一邊。每次夯實完成一遍后,應再次用推土機對場地進行整平處理,在放線定位后可繼續進行下一次的夯擊施工。該施工技術的加固順序應遵循先深后淺、先對深層土進行加固,而后依次進行中層圖及表層土的加固夯實,當整體完成一遍后再次履行一遍低能量的滿夯施工,如有條件還可用小錘進行二次錘擊施工。
6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應當正確的認識到巖土地基基礎在建筑中的重要性及應用方法,巖土地基是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在地基的建設中,存在的土質問題我們應當及時解決,在地基的選擇中應該首先進行勘測,將勘測的結果及時進行分析并將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以確保我們可以得到建筑物建造中適合的土質,只有選擇了正確的巖土勘測方法,加上過硬的建筑技術,才能提升建筑物的安全性,同時提升建筑物的建造質量和建造速度,有效地避免建筑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真正的建造出高質量的建筑物。
參考文獻:
[1]羅志德,杜逢彬,侯亞彬,邱賢德.巖土工程勘察在地基基礎中的運用探討[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S2:1736-1740.
[2]杜建良.巖土地基基礎在建筑中的應用探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1.
[3]芮結根.巖土工程勘察及與地基基礎分析的重要性及對策分析[J].低碳世界,2015,0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