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 楊建斌
摘要:禮制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規范,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聚落發展的演變、城市規劃與建筑群體布局、建筑單體以及建筑裝飾等,無一不在體現著禮制文化的思想內涵。文章從禮制這一視角入手,淺析了宗法禮制和等級制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禮制;城市規劃;古建筑;等級制
禮制思想的起源與早期宗教祭祀活動密不可分,而后逐漸成為影響中國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文化思想。《禮記》記載:“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之于六圓也”。由此可見,在古代社會,“禮”始終是社會統治的根本保證,其精神隨著教化深入人心。禮制制度表現著“天地人俗,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強調著宗世與等級的思想,禮制思想在古代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1.禮制性建筑
“禮制建筑”是指因禮儀的需要而建的建筑。在古代中國,禮制建筑可謂地位最高的一種建筑類型,在建筑活動中往往會被擺在首位。
封建社會時期,宗教祭祀活動對于統治階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與祭祀活動相關的壇廟、宗祠等禮制性建筑在各類建筑中的地位便凸顯而出。祠堂作為家庭中節日慶典,婚喪家宴,祭祀祖先等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極為重要的禮制性空間。儒家提倡“慎終追遠”的孝道觀念,在其影響下,陵墓也成為了禮制性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一些建筑小品中同樣能夠看到禮制的印記。眾所周知的,牌坊在古代建筑中具有明顯的紀念和表彰作用,最能突出禮制性;華表的裝飾性較強,通常出現在宮殿前方、陵墓入口以及橋頭,以示莊嚴;闕,在唐宋以前并不是建筑物,它有“標表”的作用,用來強化建筑組群入口和神道的氣勢,唐宋以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禮制性門樓。
2.單體建筑中的禮制
古代單體建筑上,禮制,也就是等級制。在屋頂、間架、臺基的做法上表現尤為突出。屋頂的脊獸、木構彩畫等裝飾處理也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等級制無處不在。
屋頂是古建筑劃分等級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同類型的屋頂重檐等級高于單檐。用于宮殿、廟宇、宗祠的廡殿、歇山頂等級要高于居住建筑中使用的懸山、硬山、卷棚頂。
在間架做法上,《明會典》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后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員,后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每四棵柱子圍成的空間稱為“一間”,一間的寬為“面寬”,又稱“面闊”,間數越多,面寬越大。而“架”又有“步架”和“舉架”之分。“步架”是指兩檁中線間的水平距離,用以表示房屋的深度,步架越多,房屋越深。所謂“舉架”是指相鄰兩檁中線間的垂直距離,除以對應步架長度所得的系數。同理,舉架越大,房屋越高,這是對于單體建筑平面和體量的限定。
中國古代很早就開始用臺基的高度來表示等級。《禮記》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這里的“堂”是指臺基。其中衍生出的須彌座臺基,在一些宮殿、寺廟、壇廟等高等級建筑和宗教建筑中比較普遍,須彌座臺基又可分為好幾重,進一步細化建筑等級。
除屋頂形式外,屋頂脊獸的數目也是區分建筑等級的一種形式。等級高的建筑物,脊獸數目也相應的越多。例如故宮太和殿,作為王權的集中體現,其屋頂脊獸數目達到了10個之多;乾清宮是皇帝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僅次于太和殿,用9個;一些配殿,僅用3個甚至1個。
絢麗的色彩也同樣是建筑等級制的表現手段之一。彩畫形式和色彩選擇都有著嚴格的等級規范。黃色在古代色彩裝飾藝術中占據著非常高的地位,是權力與身份的象征。表現在建筑中,最為明顯的是黃色琉璃瓦以及和璽彩畫在宮殿建筑中的應用,特別是金龍、金鳳和璽彩畫,無疑是皇家的專用。古建筑屋面瓦的色彩選擇根據建筑等級的高低,依次可以選用黃色琉璃瓦、綠色琉璃瓦以及灰色陶瓦,通常普通百姓住宅只能使用灰色陶瓦。
3.城市規劃及建筑群布局中的禮制
《禮記》記載:“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考工記》規定:“天子之城方九里,公爵之城方七里,諸侯與伯爵之城方五里,子爵之城方三里”。都城的建設和建筑布局都要嚴格遵從宗法禮制,諸侯國的城池大小也必須按照等級制度規范建造。古代的城市規劃中,皇城和貴族區一般屬于核心區域,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平民區則環繞其周,烘托帝王的尊貴。
統治階級在建筑群體布局中多采用中軸對稱的手法,營造出莊嚴肅穆的空間氛圍。這種兩邊對稱,強化中軸線的設計方法也體現出了“以中為尊”的禮制思想。居住空間的布局同樣處處滲透著長幼、尊卑的等級觀念。庭院中主要的建筑物位于中軸線位置,例如北屋和倒座;兩側分別為東西廂房,二者也有尊卑之別,東側等級高于西側;其它附屬建筑物在建筑形制、屋頂形式上則明顯區別于主要建筑。政治秩序以及倫理等級觀念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4.結語
儒家思想認為,禮制就是古代社會的規范,大到國家政治、法律制度,小到婚嫁喪葬、建筑制度,都被納入了禮制的范疇。在中國古代,事事要符合“禮”的要求,建筑和城市規劃設計更是如此。于是在建筑設計、裝飾藝術等方面都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和秩序標準,以此來體現尊卑有別的禮制思想,從而達到區分社會地位的目的。城市空間營造也突出反映了“皇權至上”的等級觀念。宗法禮制的思想在封建時期的建筑與城市規劃設計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參考文獻:
[1]楊科.淺析中國古建筑中的禮制觀念[J].山西建筑,2009,35(36):50-51.
[2]陳琦.中國古建筑尋“禮”[J].浙江工藝美術, 2007, (1).
[3]李玲,李俊.論儒家思想對中國古建筑的影響[J].東岳論叢, 2011, 32(9):90-94.
[4]伍江.淺談中國古建筑“禮制”的體現[J].安徽建筑,2010,(4):16-17.
[5]王云鷗.淺談中國古建筑的傳統文化精神[J].云南科技管理, 2011,24(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