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霞 王紹瀚
摘要:黔東南民族村寨經濟發展滯后,貧困人口仍然較多,但是其生態資源保存完好,民族文化獨具特色。因此,充分發揮生態資源、民族文化的優勢走生態旅游扶貧的路子成為了黔東南民族村寨脫貧致富的必然選擇。本文對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優勢條件、制約條件進行分析,認為需要在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村民參與積極性、對民族文化進行保護、加強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努力。
關鍵詞: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內有名的“少、邊、窮”地區,所轄17個縣市(區)有14個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貧困問題制約著黔東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是,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民族文化獨具特色。1992年,國際旅游年會將黔東南列入世界“返璞歸真、重返大自然”十大旅游景區之一,隨后聯合國保護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又將其列為世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圈。因此,在黔東南這樣一個自然風光秀麗,原生態民族風情濃厚的地方實行生態旅游扶貧,將有利于促進黔東南民族地區盡快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把和諧社會主義的建設落到實處。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生態旅游”是以生態學為原則,將生態環境保護、經濟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效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新興的現代旅游模式[1]。
“旅游扶貧”是以“扶貧”為宗旨,以“旅游業”為手段和途徑,通過開發貧困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使旅游業成為貧困地區的支柱產業,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2]。
“生態旅游扶貧”是一種新型的扶貧開發模式,是將生態學的原則運用到旅游扶貧的開發過程中,在環境保護的前提下,遵循循環發展的理念,形成旅游扶貧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局面。
二、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條件分析
(一)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優勢條件分析
1.區位優勢突出
黔東南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湘桂交界的苗嶺山區。東鄰湖南省,南接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連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地區。面積3022萬平方千米,人口44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187%。境內原始森林總面積為166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433%,峰巒起伏,江河縱橫,山青水秀,景象萬千,區位優勢十分突出。
2.生態旅游資源豐富
黔東南自治州的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有國家風景名勝區:黎平侗鄉、舞陽河、榕江苗山侗水等;有國家四A級旅游景區:雷山西江苗寨、鎮遠古城、施秉云臺山、黎平肇興侗寨等;有雷公山、黎平太平山、舞陽湖、臺江南宮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有黔東南苗嶺地質國家公園——雷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黎平高屯天然石拱橋和述洞侗族獨柱鼓樓、榕江車江八寶寨古樓等世界之最已列入吉尼斯記錄,黎平肇興堂安侗寨和錦屏隆里古城已成為中國與挪威國際合作項目生態博物館。自然景觀、民族村寨、古城遺址、民族風情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豐富的人文資源,為黔東南自治州的生態旅游扶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原生態民族文化獨特特色
黔東南自治州聚居著苗、侗、布依、土家、瑤等33個民族,民族的建筑與服飾、語言與歌舞、節日與飲食、婚俗與祭祀等數量眾多。境內有全國最大的苗寨——西江苗寨,有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地——黎平肇興侗寨,有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從江岜沙雷寨。境內少數民族節日繁多,一年四季都有,有姊妹節、三月坡節、蘆笙節、龍舟節、吃新節、鼓藏節、苗年等民族民間節日300多個,被譽為“世界最大的原生態文化露天博物館”。豐富的民族文化積淀,獨特的民俗風情,為黔東南自治州的生態旅游扶貧奠定了不可比擬的優越基礎。
4.客源的需求滿足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居民生活、生存壓力的不斷增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出外旅游,越來越期待能夠回歸自然,享受生活。黔東南原生態旅游的出現,正好迎合了當今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黔東南自治州接待旅游總人數 2200萬人次,其中: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190.52萬人次,接待入境旅游人數 9.48 萬人次。
5.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顯著
一是生態旅游事業的發展帶動了民族村寨第一、二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戶的收益。二是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了民族村寨剩余勞動力的就業。三是有利于促進民族村寨的新農村建設。生態旅游促進了城鄉交流,不僅給民族村寨帶來了大量人流,而且還帶來了思想流,給當地農戶帶來了新觀念和新思想,促進了民族村寨的新農村建設。
(二)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制約條件分析
1.環保意識落后,掠奪性開發旅游資源
黔東南境內少數民族大多居住在偏遠山區,觀念落后,過度開發和利用生態資源,使原生態的旅游資源環境遭到破壞,影響生態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比如:西江苗寨沿白水河一帶曾經都是大片的美麗田園,但是,現在高檔酒店、酒吧等各種現代化娛樂場所不斷涌現。這種掠奪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與苗族文化的內涵是相背離的,不利于生態旅游扶貧的開發。
2.生態旅游中配套設施不完善
由于地處山區,公路、鐵路建設成本高,加之民族聚居地區旅游開發資金不足,導致黔東南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落后。一些景區,游客必須換乘幾次火車和汽車才能到達,這限制了景區的游客數量。同時,一些旅游景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游覽步道、旅游公廁等基礎建設等級低,游客體驗娛樂項目少,這極大地阻礙了黔東南地區生態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3.民族村寨旅游產品競爭力不強
黔東南旅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雖然豐富,但多數景區旅游產品雷同且內容單調。大多數民族村寨都以假日觀光、休閑娛樂的一日游為主,大多數游客既“留”不下來,也“住”不下來,甚至有一些游客在景區停留的時間只有2-3個小時,游客的消費較低,一些游客除了門票收入,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消費。這樣的旅游產品缺乏特色,競爭力弱,制約了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4.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不高
黔東南民族聚居地由于教育水平低,缺乏具有專業技能的旅游從業人員,導致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缺乏總體規劃,出現了簡單模仿、濫用資源、民俗文化庸俗化、商品化等一系列問題。比如:西江苗寨,街上攤販林立,各種叫賣聲充斥,寨中商業味道十分濃厚,讓前來體驗民族文化的游客很不滿意。而且傳統的民族服飾、民族節日、民族歌舞經過包裝,也漸漸失去了其本質的內涵。此外,一些景區對村民進行諸多限制,而發展旅游所得大部分利益卻歸開發公司所得,根本沒有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
三、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的對策
(一)積極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黔東南要想以旅游業為途徑,實現扶貧的目標,必須形成統一合力,使黔東南旅游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這自然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因此,政府不僅要因地制宜制定生態旅游扶貧的優惠政策,而且要加強宣傳教育,使旅游開發者、經營者以及民族村寨老百姓真正認識生態旅游的本質。同時,可以通過媒體宣傳、專題講座等形式在民族村寨普及生態知識,使村民意識到“資源有價”,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旅游發展環境,實現生態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二)不斷完善旅游配套設施
加大景區電力、通信、供水、停車、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完善高速路口、旅游主干道、旅游景區等節點的標識、標牌;大力發展包括星級酒店、商務酒店、主題酒店、民居旅館等不同類型的酒店,提高接待能力;建立和完善購物娛樂、金融服務、商品鑒定、投訴反饋等服務網點;推進全配套、一站式、人性化、個性化、精細化的服務,使游客在旅游的時候更加便利,不斷增加游客的旅游滿意度。
(三)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生態旅游,確保貧困人口在生態旅游發展中獲益
民族村寨老百姓參與生態旅游是生態旅游的內涵之一。只有民族村寨老百姓主動參與,老百姓在自己的寨子里講自己的語言、穿自己的衣服,行自己的風俗,旅游服務才能盡可能的實現本土化,才能不斷提高游客的滿意度。而老百姓的主動參與,主要是受利益驅動。因此,應不斷建立健全旅游利益分配機制,不斷調節旅游公司、村民以及政府在生態旅游開發中的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對老百姓作出這樣或那樣的限制,從而讓老百姓能夠分享生態旅游的福利,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扶貧。
(四)強化生態環境及民族文化的保護
一方面,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特別是黃金周期間,對環境的破壞更為嚴重。因此,應在民族村寨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內進行生態旅游開發,不僅要保護旅游資源,而且要不斷修復已破壞的旅游資源和環境。另一方面,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在外界的不斷沖擊影響下,難以傳承。因此,民族文化保護成為了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任務。民族村寨既要通過民族歌舞與文化讓游客了解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又要使民族居民的生活有一定的隱秘性,讓游客通過親自參觀體驗來感受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樣既讓游客體驗民族風情,又能較好地保護當地居民的生活空間[3],從而實現生態旅游扶貧的可持續發展。
(五)加強旅游人才培養
首先,黔東南自治州可發揮地方高校如凱里學院,凱里職業信息技術學院的優勢,培養一批符合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的本土人才。其次,要不斷建立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鼓勵旅游從業人員積極參加職業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第三,通過人才吸引政策,引進一些具有先進理念、旅游知識的高素質人才,為黔東南民族村寨的生態旅游扶貧服務。
參考文獻:
[1]劉華.西北民族地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探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06):80-84
[2]邱新艷.朱黎明.馮茹.宗永琪.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扶貧優勢分析[J].商業經濟.2013(02):71-72
[3]胡潔.崔海洋.貴州省民族地區生態旅游開發模式淺析[J].生態經濟評論.2014(02):130-14
作者簡介:楊艷霞(1978-),女,貴州天柱人,碩士,凱里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地區經濟管理。
王紹瀚(1970-),男,貴州天柱人,本科,貴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小企業財務管理。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城鎮化背景下黔東南民族村寨生態旅游扶貧開發研究”(課題編號:14ZC003);凱里學院應用經濟學重點扶持學科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