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旅游是源自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淶源縣黃土嶺村的旅游規劃設計手段是將本土現有的土地,古建筑,歷史文化等資源,利用設計手段將旅游,休閑,文化,飲食,等節點元素進行設計,挖掘村莊內部現有資源,既突出地方特色,又很好的保護自然環境,從而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實質作用。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鄉村旅游;旅游規劃;規劃策略
1.研究的背景
鄉村旅游是城市與鄉村相互連接的紐帶,它的存在促進了社會資源成果在城鄉間的共享,并且促進了財富重新分配的實現,并為使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逐步縮小、城市與鄉村差別的逐步縮小同時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做出極大貢獻,對促進鄉村地區經濟、環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助力,可以說鄉村旅游對于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旅游帶來的大量游客為鄉村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可能,傳統的農業種植隨著人流的增加可以發展為農業采摘,農業觀光和花卉種植等多樣化種植。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的提煉又為鄉村制造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2.鄉村旅游規劃的現實意義
鄉村旅游對于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意義在于優先發展了農村旅游規劃,可以充分利用鄉村旅游規劃的資源,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村現有的產業結構,拓寬農業使用功能,延長農業生產鏈和產業鏈,由于發展了農村旅游服務業,從而促進農民轉移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發展鄉村旅游規劃,同時可以使農村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增加存在價值。與此同時,也使農村生產的農副產品的就地消費帶來可能,從而降低了運輸成本,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
發展鄉村旅游規劃,不僅可以促進農村自力更生,靠自身資源得到發展,而且可以減少國家對貧困農村的扶持資金。
發展鄉村旅游規劃,為城鄉一體化穩步發展提供了催化作用,同時可以增加城鄉之間互動。城市的游客把城市的經濟模式、文化意識等信息傳遞到農村,使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接受現代化意識的發展觀念,進而提高農民素質。
發展鄉村旅游規劃,對挖掘和傳承農村文化起到促進作用。以濃厚的農村文化為吸引點,弘揚鄉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時,通過旅游可以吸收外部的現代文化,形成新的文化鄉風。
發展鄉村旅游規劃,有利于改進鄉村衛生環境。旅游由于對環境衛生及美化景觀的特殊要求,將推動農村村容村貌的改變,從而推動村莊建設的發展。
3.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建設探析
黃土嶺村為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強化傳統民俗,提升村莊競爭實力進行發展規劃設計,打造集生態、休閑、旅游、餐飲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旅游村莊。結合當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實施生態型、游憩型、歷史文化型、農產品產業型的綜合村莊規劃,促進新農村的全面持續可協調發展,把城鄉間互補的資源差異進行有機連接,實現城與鄉一體化的相互配合。
3.1黃土嶺村城鄉一體化下的旅游與發展現狀
黃土嶺村是典型的城鄉分離,二元化格局較為明顯的地區,不僅制約城鄉統籌發展,同時也造成鄉村與城鄉結合部的生態環境、文脈傳承都面臨嚴重的挑戰。
3.2黃土嶺村發展規劃
3.2.1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的概述
黃土嶺村位于淶源縣東南部,緊鄰著名景區白石山,黃土嶺村因其在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黃土嶺戰役”發生在本村內,因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先天優勢,加之其周邊山體的險峻與自然環境的優美,對黃土嶺村進行旅游開發具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性,黃土嶺村作為太行山各大景區的聯系帶,對于發展太行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2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主題
①紅色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利用黃土嶺戰役紀念地等革命紀念館、歷史文化遺存等文化載體,深入挖掘這些文化的獨特性和觀賞性,將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機結合。追求1+1>2的實效。通過文化觀光、文化體驗和文化會展,弘揚革命精神,展示紅色經典,熏陶紅色理念,提升紅色旅游能效。
②紅色旅游和農業的融合
紅色旅游的開發有效地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以旅興農,實施旅游扶貧工程。以紅色旅游引領,依托鄉村擁有的獨特文化內涵、自然優美的環境,打造紅色鄉村休閑基地。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村莊村容整治,完善紅色休閑接待設施,用景觀道、綠道相連,打造吃紅色飯菜,住紅色駐地,走紅色路線,玩紅色休閑的綜合旅游產品。將紅色鄉村游培育成為當地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和反動力。
③紅色旅游與商業的融合
充分利用保定大學科技園的研發優勢和白溝北方購物天堂的產業優勢,重點培育建設一批紅色創意商品生產基地,使旅游商品的創意開發成為保定紅色旅游經濟發展的新亮點、新支點、新增長點。在紅色小鎮和紅色鄉村建設購物街區。
3.2.3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總體布局
根據規劃區內旅游資源狀況和未來旅游發展目標,將規劃區布局為“一心、兩帶、五區”的動態發展格局:
4.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建設的啟示
4.1強化歷史文化傳承
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承:以黃土嶺戰役紀念館舊址和指揮所為中心,打造戰事體驗區,開展以青少年學生參觀及黨團組織政治教育為主的旅游活動。主題定位以黃土嶺紅色文化背景為依托,畫龍點睛地突出了黃土嶺戰役在抗日戰爭史中的地位和它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古圍墻、古長城和萬人坑等歷史遺跡為基礎,展現黃土嶺千年關隘文化。
歷史文化資源:黃土嶺歷來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早在戰國時期就筑有趙長城,在抗日戰爭時期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擊斃日本山地專家阿部規秀而名震寰宇。
4.2適宜生態環境建設
強化自然生態的作用:黃土嶺村以自然風景和人工景觀為基底,不涉及到土地性質改變和調整,只涉及保護生態環境,整合自然資源,其為動物的繁衍和遷徙提供了生態廊道,同時塑造了良好的可持續城鄉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
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從旅游資源統計情況來看,規劃區資源類型豐富,種類較多,既有山、湖、林、泉等自然資源,規劃不改變土地性質,保護農田、林地等自然資源,為動植物提供有利的生境條件。黃土嶺村旅游與發展規劃將范圍內的各個經典片區緊密相連,同時也將景區與高速公路服務區緊鄰,這對服務游客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突出體現了對于城鄉一體化大環境下的鄉村旅游的特色。
4.3創新發展模式組合
創新發展模式的作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鄉村地域是一個特定的系統,它的組成不僅包括客觀世界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人類的經濟、文化等人文組成部分。而鄉村旅游活動的開展,也受到眾多外界因素的制約,這中間既有當地村民自身積極性的影響,同時包括對外來資金引進、市場消費主體的認可度、地方政府政策的導向性以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旅游是一個受眾多影響因素制約的復雜體,如何協調內部各個方面的影響,創新適合當地情況的運作模式,也是保證旅游系統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內容。
發展模式的組合:黃土嶺村采取了“市場帶動、基地生產、企業經營、政府服務”的新型模式,創新性的協調了系統內部各方之間的關系,保證了其休閑式的鄉村旅游順利發展,通過紅色旅游及獨特自然景觀的發展帶動旅游市場,通過旅游產品制造旅游特色工藝品,通過村莊集體經營特色養殖區和觀光農業區,通過村委會及村名干部服務旅游人群。
4.4拓展旅游產品的建設
旅游產品建設:黃土嶺村的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其開發的特色養殖區就是針對高收入人群形成的高檔俱樂部雛形,通過游客自由養殖,村民集中治理的方式。而觀光農業區就是針對收入較低的人群而開發的特色旅游產品。
4.5民風民俗的提升
民風民俗的提升:與城市旅游和風景旅游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旅游特有的重要標志,也是千百年鄉村發展的歷史積淀,具有較強的地域根植性。它也是凸顯鄉村旅游其鄉村性的載體,對于提升鄉村旅游的品質內涵,打造鄉村旅游獨特的形象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黃土嶺村通過對抗日戰爭為主題的紅色旅游區的緊密結合,將村莊民俗打造太行民居為特色的農家樂,打造吃紅色飯菜,住紅色駐地,走紅色路線,玩紅色休閑的綜合旅游產品。將紅色鄉村游培育成為當地旅游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和反動力。
5.結語
城鄉一體化是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城鄉一體化就是要把三個產業、城市與農村、城市與農村居民融合為一個統一體,通過體制改革和農村內部調整,促進城與鄉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市場信息、生態保護、社會發展的一體化,改變長期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論文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城鄉一體化下的的鄉村旅游和發展,將旅游業和農村發展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將農村發展與城市發展統一起來,一方面旨在通過對黃土嶺村旅游產業布局的研究,能夠為完善旅游產業結構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希望依托城市對農村發展的帶動作用,通過創建鄉村旅游產業鏈條,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找尋一種新方式和途徑。
作者簡介:王京超(1990—),男,漢族,河北省涿州市人,在讀研究生,工學碩士,單位:河北農業大學城鄉建設學院,研究方向:城鄉規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