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昊 李良波 晁暉
摘要:宗嘎銅礦位于岡底斯陸塊西段北緣,緊鄰雅魯藏布江板塊結合帶, 位于雅魯藏布江成礦區的岡底斯銅(鉬)礦帶是岡底斯陸塊南部上最重要的成礦帶,尼木整裝勘查區及位于該成礦帶中部,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板塊斂消亡階段的構造巖漿活動是該區成礦的必要條件。宗嘎銅礦的發現對雅魯藏布江成礦區的岡底斯銅(鉬)礦帶是的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岡底斯陸塊西段北緣;巖漿活動;成礦
1.地質特征
礦區出露地層上侏羅—下白堊統桑日群比馬組(K1b)與第四系。
比馬組:呈殘留頂蓋或捕虜體產于花崗閃長巖體之中或邊緣,面積超過20km2。受后期構造和巖漿侵入的影響較大,未見頂底,總厚度大于1623m。該地層為一套受熱動力變質的蝕變砂巖、泥質粉砂巖、斜長角閃片巖夾大理巖的變質建造。地層傾向北,多在北西一北東之間,傾角在40°~60°左右。
該套地層出露不全,巖石變質程度普遍較深,故無法進行巖性段的劃分。地層中見少量大理巖分布,多見于與花崗閃長巖接觸帶或鄰近花崗閃長巖體的地層之中,呈夾層或透鏡狀產出。
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均屬“雅江”斷裂的次級斷層,“雅江”斷裂對本區抵地質構造的形成,發展和演化歷史起著主導作用。由于受“雅江”斷裂的影響,工區斷裂、節理、裂隙均十分發育,主要是近東西向展布,傾向南,傾角較陡。
斷層破碎帶較寬,由斷層泥、斷層角礫巖等組成,并見后期石英脈、方解脈充填其中。斷層帶中構造巖的類極為發育,越靠近斷層,巖石動力變質程度越強。由近到遠,構造的順序為千糜巖、糜棱巖、碎斑巖、碎裂巖等它們控制地層的分布。侵入雜巖分布于測區北部雅魯藏布江斷裂帶北的雅魯藏布江兩岸。巖體在區內為近東西走向與上侏羅一下白堊統桑日群呈侵入接觸;該套地層呈較大的頂蓋殘留體或捕虜體分布于中酸性、酸性巖體中。
主要巖石類型:花崗閃長巖(γδ1-16)、角閃石閃長巖(γδ1-16)和花崗巖(γ1-26)。
中酸性、酸性巖與上侏羅—下白堊統桑日群地層蝕變砂巖、泥質粉砂巖接觸帶行成蝕變礦化帶。測區內已發現銅礦化點一處。雖然礦化點規模較小,但可作為一種重要的直接找礦線索。沿該類侵入巖與桑日群的接觸帶往東至山南地區乃東、桑日一帶,目前已發現具有一定規模的銅、鋁、鋅、銀等多金屬礦產地數處。因此在中酸性、酸性雜巖極其接觸帶上,是尋找銅、鉛、鋅、銀等多金屬礦產的良好地段。
2.地球化學特征
宗嘎異常(HS—37—乙2)異常面積372km2。異常下限Au 4PPb、Cu50PPm,異常最高值Au 21.5PPb,平均9.19PPb。Cu最高值61PPm,平均41PPm。異常主要由Au、Cu組成,組合呈同心狀。已發現1條長120m,寬20m含金、銅礦化帶及含金石英脈,有進一步工作的價值。
3.礦體特征
宗嘎礦區金、銅礦體賦存于上侏羅—下白堊統桑日群比馬組(K1b)蝕變砂巖、泥質粉砂巖內。礦體主要受斷層破碎帶控制,與燕山晚期花崗閃長巖、角閃石閃長巖關系密切。經過地質勘查,區內發現金、銅礦(化)體4條,現將主要特征簡述如下。
Ⅰ1礦(化)體:位于礦區中西部,礦體長約250m,出露寬度1.5—2.60m,向西逐漸尖滅。礦體東段被第四系殘坡積碎石和泥土覆蓋,寬度不詳。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東,傾角58~74°。礦體Cu品位最高3.04%,一般0.25~1.50%,平均1.06%;Au品位一般0.21~1.10×10-6,最高1.50(10-6),平均0.83 ×10-6; Ag最高品位65.50×10-6,一般6.00~30.00 ×10-6,平均25.80×10-6;礦體大部分地段頂、底板巖性為褐黃—褐灰色蝕變砂巖,局部礦體頂板巖性為花崗閃長巖。礦石礦物主要為孔雀石、黃銅礦、藍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云母。礦體由Tc5、Tc10、CM01、CM03、YM01等五個探槽和平硐工程控制。
礦體呈細脈長條狀、逶鏡狀,受構造控制明顯,礦體形態變化較大,厚度1.00~2.23不等。根據兩個中斷的平硐工程揭露,礦體厚度變化較大,但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已控制的礦體延深(傾向)近80m。
Ⅰ2礦(化)體:位于礦區中部,礦體長約50m,出露寬度0.5~1.00m,向西逐漸尖滅。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東,傾角52°,礦體呈小透鏡狀。礦體品位:Cu 2.56%,Au 0.37×10-6,礦體頂、底板巖性為褐黃—褐灰色蝕變砂巖。礦石礦物主要為孔雀石、黃銅礦、藍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云母。礦體由PD3平硐工程控制。
Ⅰ3礦(化)體:位于礦區中部,礦體長約60m,出露寬度0.6~1.00m,向西逐漸尖滅。礦體走向近東西,傾向北東,傾角55°,礦體呈小透鏡狀。礦體品位:Cu 1.85%,Au 0.50×10-6,礦體頂、底板巖性為褐黃—褐灰色蝕變砂巖。礦石礦物主要為孔雀石、黃銅礦、藍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云母。礦體由PD3平硐工程控制。
Ⅱ礦(化)體:位于礦區山脊北坡山麓,礦體長約300m,出露寬度10~30m,向西逐漸尖滅。礦體走向北東—南西,傾向北西,傾角70°,礦體厚度23.87m,呈條帶狀展布。礦體品位:Cu 0.36%,Au 0.58×10-6,礦體頂、底板巖性為褐黃—褐灰色蝕變砂巖。礦石礦物主要為孔雀石、黃銅礦、藍銅礦、黃鐵礦。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絹云母。
總之,宗嘎礦區金、銅礦(化)體穩定性較差,礦體規模小、礦石品位低、厚度薄,礦體呈透鏡狀或細脈狀展布。
4.圍巖蝕變
區內巖性普遍蝕變,主要蝕變有碳酸巖化、硅化、絹云母化及高嶺土化。碳酸巖化:主要表現為方解石細脈充填于巖石節理、裂隙中;硅化:主要發育在構造斷裂帶附近巖石,礦化體中呈細脈充填于裂隙中;絹云母化、高嶺土化:普遍發育于砂巖中。
5.找礦標志
①上侏羅—下白堊統桑日群比馬組(K1b)是金銅礦體的賦存層位,亦是含礦巖性。②構造破碎帶是控礦的地質條件,礦體主要受構造控制。③金屬礦物組合是直接找礦標志,如孔雀石、黃鐵礦化、藍銅礦及褐鐵礦化。④蝕變破碎帶往往與礦(化)體關系密切。
參考文獻:
[1]應立娟;王登紅;唐菊興;王煥;陳振宇;鄭文寶;黎楓佶;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中鉍礦物及其與銅礦化關系[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年04期
[2]鄭文寶;唐菊興;汪雄武;王煥;應立娟;鐘裕鋒;鐘婉婷;西藏甲瑪銅多金屬礦床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2年S1期
[3]鄭文寶;冷秋鋒;暢哲生;應立娟;林彬;西藏甲瑪礦區鉬成礦作用與找礦方向[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作者簡介:徐長昊(1991~),男,在讀碩士研究生,巖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
李良波(1992~),男,在讀碩士研究生,巖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