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強
中圖分類號:S858.31 ? ? 文獻標識碼:C ? ? 文章編號:1673-1085(2015)02-0032-02
雞病的發生是養雞的一大障礙,冬季環境難以控制,飼養管理上的問題多,極易導致疫病發生流行。控制肉雞疫病,必須采用科學方法進行。
1 ?雞病發生是養雞的一大障礙
冬季,肉雞常發雞病中仍然以禽流感、新城疫、大腸桿菌病、敗血型支原體、霉菌毒素中毒為主要威脅。
1.1 ?并發感染增多 ?臨床上單一病原感染的病例少見,大多數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病原感染。如禽流感并發新城疫,新城疫并發大腸桿菌病,新城疫并發支原體病等。
1.2 ?流感病原毒株發生變異及新城疫毒力有差異,疫苗選擇難,免疫效果差 ?禽流感病毒血清型眾多,H5N1、H5N2(RE-1、R-E4、RE-5、RE-6、RE-7)、H9N1、H9N2給肉雞養殖帶來巨大災難。新城疫病毒毒力存在差異(常見Ⅱ型、Ⅶ型),肉雞經常遭受強毒侵襲。
1.3 ?大腸桿菌病普遍發生 ?大腸桿菌為條件性致病菌,普遍存在于自然界,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在環境差的情況下更多,繁殖快的達到20min一代。大腸桿菌血清型多,耐藥性越來越強,抗大腸桿菌藥物久用無效。出口企業因藥殘控制,藥物品種少,難以選擇,很多有效的藥(氨基糖甙類)難以吸收利用,效果自然差。
1.4 ?肉雞“敗血型支原體”難以防治 ?首先肉雞缺乏具有針對性的疫苗,進口疫苗價格不菲;其次敗血型支原體病的主要病變在氣囊,氣囊里缺乏血管,口服藥物難以進入,對支原體敏感的藥物(大環類脂)品種又少,有的是出口違禁藥(泰妙菌素、羅紅霉素),能用的品種太少(紅霉素),用藥后效果不理想。
1.5 ?霉菌毒素在飼料中廣泛存在 ?霉菌毒素慢性中毒,導致發生腺胃炎、生長不良、免疫抑制、易感性增高。近幾年,常見的黃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嘔吐毒素、T2毒素等,飼料中都有檢出,有的有幾種霉菌毒素超標。采食帶霉菌毒素的飼料,因蓄積而發生慢性中毒,在雞場普遍發生。因損害消化系統,發生腺胃炎,嚴重影響生長發育,破壞免疫器官發生免疫抑制,對病原易感性增高,繼發病增多,很難解決。尤其市售飼料難以保證質量。
2 ?管理困難
2.1 ?冬季氣溫低,早晚溫差大,滿足不了雞群對環境溫度的要求,雞舍升溫的成本對養殖戶是一筆大開支。
2.2 ?雞舍溫度太低,各種日齡的雞都不適應,為抵御寒冷,肉雞飼料消耗加大,增重受到限制。同時因寒冷,雛雞易受寒感冒,引起肺炎,誘發呼吸道傳染病。
2.3 ?冬季“雞舍通風”難控制。冬季舍外冷,早晚溫差大,常有寒流出現,氣溫變化大,只要通風就會使冷風進入,保溫與通風的矛盾難以解決。
有好設備如使用不好也易出現問題。設備規格不一,很多雞場在風機、風口、通風量的掌握上不規范,憑借經驗,不計算,通風不是小就是大,或變換過快。有的雞舍通風量小,雞舍發悶,缺氧;有的通風大時引起冷應激,肉雞發生感冒。
2.4 ?地面平養墊料溫度低達不到育雛溫度,墊料貴,供應緊缺,厚度小,更難保溫,影響生長發育。
3 ?疫病防控要點
雞病發生與飼養管理、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冬季飼養管理和環境條件很差,雞舍密閉,通風不好,雞舍應激大、病原多,雞病發生也多,難以控制。疫病防控主要在于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的產生,減少病原。不能只抓雞病不抓飼養管理,要轉變觀念,把加強飼養管理放在第一位,飼養管理好了,環境好,應激少、病原少,雞病發生也就少了。常言道:三分治七分養就是此理。
3.1 ?溫度
3.1.1 ?雞苗入舍前,雞舍溫度必須升高到35℃,濕度70%。按雞不同生長時期對溫度的要求,保證雞舍最低溫度。要以雞背高度測定的溫度為準。加熱提溫時要“看雞施溫”,溫度顯示作參考,以雞舍內雞群滿天星分布為佳,而且要穩定,日差在3℃以內為好,晚上要盡量提溫。
3.1.2 ?平養墊料應達8~10cm,溫度應達28~30℃,能保雛雞健康生長。為提高利用率,提高墊料溫度,提倡用發酵墊料養雞。
3.1.3 ?防賊風,防冷應激。晚上、大風、雨雪天氣、霧霾天,要關閉門窗,堵好漏洞,少出入,防止賊風進入。要縮小風口,防風下降吹到雞身上。有窗舍白天盡量曬太陽,以增加光照和溫度。門口用雙層簾布遮擋,進出要及時關好,防止冷空氣進入突然降溫,產生冷風效應。
3.1.4 ?注意飲用水溫度,不可過低,過低的水溫將吸收雞舍熱量,雛雞飲水量減少,不利于正常生長發育。
3.2 ?通風
3.2.1 ?肉雞生長速度快,代謝旺盛,需要更多的氧氣和空氣流通。必須保證最低通風量(每公斤體重、每分鐘為0.0155cm3)。實行機械通風的雞舍,一定按不同日齡體重所要求的通風量進行計算,否則設備再先進還是養不好雞。這需要飼養員具有豐富的經驗。
3.2.2 ?為排出有害氣體和灰塵,必須進行適當通風,及時排出有害氣體和灰塵,防止呼吸道病的發生,不通風或少通風都不好。
3.2.3 ?通風與溫度發生矛盾時,首先應保證最低通風量,同時加溫,不能因保溫而減少通風量,為省煤而少加熱,這樣會發生缺氧,降低空氣質量,得不償失。
3.2.4 ?在上端山墻上安裝兩個風口可解決無風區缺氧的問題。必要時可安裝兩個小風機進行正向通風。
3.2.5 ?側風口是保證新鮮空氣進入的主要通道,一定按風口面積與風機通風面積以 3:1比例開啟,風口進風面是風機排風面的三倍。這是通風中最易出現問題的地方,也是最易被忽視的地方。風口不可太大,以防風會吹到雞身上,風口太小也會出現負壓,進風少排風多,發悶缺氧。風口大小決定于活頁開口的寬度。
3.2.6 ?要隨時調正開啟風機的臺數和風口活頁開啟的寬度,風機和風口變換要逐步進行,不要一步到位,過快會發生應激。通風時白天可大些,晚上可小些,避免風冷效應。
3.2.7 ?冬季引進的雞苗,1~2周齡可采用橫向通風保溫換氣,3周齡后雞大時,采用過渡式通風保溫通風,供給足夠新鮮空氣。按需風量開風機,縱風機不能開得太多,應控制在2臺以內,否則極易受寒感冒。
3.3 ?光照 ?光照可促進生長,對小雞極其重要,雞光照不足,生長緩慢,體重不達標。光照過長過強容易出現脫肛、掉毛、啄癖、猝死癥、腿病等現象。合理應用光照程序,保證光照強度極其重要。1日齡:24h光照,30~40Lx;2~7日齡:22h光照,20Lx;8~21日:18h光照,10Lx;21日齡到出欄,每天增加1~23h穩定,光照10Lx,出欄前一周可達20Lx。按高2m、間隔4m交叉安裝燈泡,一舍三線,最好有燈罩。要經常檫凈表面灰塵保持潔凈。有窗雞舍除有寒流外,白天不用遮窗, 可接受陽光照射,晚上開燈并遮窗防寒。
3.4 ?飼料 ?冬季天氣寒冷,肉雞產生的很多熱量用以維持體溫,為保證增重,飼料消耗常增加10%~15%用于自身需要,采食量不變時,營養不能保證增重需要,因此應適當提高飼料中的能量、蛋白質、氨基酸的含量。每噸飼料添加3kg油脂(動物或植物油),但要注意質量,不可用地溝油、酸敗的油,注意藥殘。提高蛋白質1%~2%,氨基酸1%~3%。晚上可增加飼喂次數1~2次,促進采食以保增重和抗寒的需要。喂粉料改顆粒料。用小麥料不要過早過多,會影響增重,發生拉稀。按0、10%、15%逐步加,用脫霉劑吸毒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