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洲
摘要:中國古建筑作為一個獨特的建筑體系所涵蓋的內容博大精深,建筑功能與形式的問題在西方討論了幾個世紀,中國古建筑的形與意的也在重視傳統文化的今天變得尖銳。我們從形意問題上窺視建筑的本質,找尋后現代的我們對于它的吸納方式。建筑從強調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共存的古代中國保存至飛速發展的今天,它的存在就是洗滌靈魂關切于思想與生活的藝術。
關鍵詞:形與意;古建筑;實用主義;重構
一、形與意及其關系問題
自從中國這邊廣袤富饒的土地上進化出人類開始,人們對建筑的需求就從未間斷過。“建筑之始,產生于實際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著意創制形式,更無所謂派別。”[1]建筑的形與意和所處的環境是不可分割的,而如今的古建筑因脫離了時代背景而淪為一座座空建筑無人使用,反倒失去了它作為存在者最本初的意義。建筑就像一個鳥巢,但它不是放在博物館中的鳥巢而應是一個“活生生的鳥巢,有鳥居住的巢?!盵2]后人孤立的贊揚古建筑的外表和工藝反而更像是對建筑之古的一種諷刺?!捌浣Y構之系統及形式之派別,乃其材料環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莫不各自在其環境中產生……其活動乃賡續的依其時其氣候、物產材料之供給;隨其國其欲、思想制度、政治經濟之趨向;更同其時代之文藝、技巧、知識發明之進退,而不自覺……蓋建筑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也?!盵3]然而如今再想準確的還原到古建筑建造之初的情景去分析它已然是件很困難的事,后人也總是傾向于對同時代的成果表示質疑而更多的贊美先人的成就。建筑的形與意不應只單單理解為建筑物體和它形而上的意識形態,我們在當下分析問題應當從它的本質出發,從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內心的感受出發,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和心理因素來考慮這個問題才更有意義。
二、形與意的交融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形與意的的探索從未間斷,早在論語中就有“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的說法,智者仁者所樂的并不是山水本身,而是水的動靜相宜善利萬物的性情和山的穩重不遷仁厚敦實的品質。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事實上建筑也好山水也罷它帶給人們的感覺都是因人類的主觀情感與它之間產生了呼應。“一個單純的形象是多么不完整,思想所產生的心理回響卻絲毫不減其轟然巨大?!盵4]建筑也并非人類生活的容器,而是人類意識的居所。不僅在建筑學和歷史學中古建筑在心理學和現象學里也有其巨大的學術價值。
建筑不僅僅是供人類使用,也傳遞著人類的心理情感。“因此建筑具有‘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價值?!盵5]這種價值雖區分開來但他們并不是割裂存在的,實際上物質與精神的關系“應該在彼此面前相互消影”[6]。建筑的形與意在相互分離時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就如茶杯和杯墊雖是兩個物件但卻是一個整體。形與意的分離幫助我們逐一分析問題,形與意的交融又使它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面看到點又由點回到面,在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中重歸其大環境,當我們重新審視古建筑時,建筑的形與意在人內心里早已融為了一體。
三、實用主義語境下形與意關系的重構
建筑跨越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來到當下,它的建造者和使用者早已與世長辭,甚至建筑周圍的環境、所處的氣候、和內部的陳列也都已經截然不同,那我們憑什么還能說我們保存下來的這座古建筑還是原來修建的那座。前幾章中筆者也強調了建筑與環境的一體性,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已然不具備建造之初的時代背景和人文環境,卻孤立割裂的在當今社會中成為人們追憶的紀念碑。是人們繼承方式出了問題還是說古建筑已然退役應該順應自然淡出歷史舞臺?又為何如今又越來越提倡保護傳統文化,社會興起了一股經久不衰的“復古”風潮?
古建筑的保護毋庸置疑是應該得到重視的。但究竟怎么保護、保護了后應該怎么運用這個問題還值得討論。如今我們只保護了建筑的形體并沒有保護好與之對應的文化和觀念,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最受關注的不應當僅僅只是一個時期的建造技藝,它的價值更多的是其內在的一種生活方式和古人的宇宙觀?!耙粋€觀念,只要我們相信它對我們生活是有益的,那么它就是‘真的?!盵7]古建筑的形與意在21世紀的今天究竟有哪些方面對于我們來說是有用的、是真的呢?
縱觀中國古建筑史,先人們對建筑的探索從未停止,從建筑的外形、梁柱及斗栱的樣式到柱網的排列和受力單元的轉變,都無時無刻不從反應著同時期的思想風貌。建筑的“形”對應著建筑的“意”,建筑的“形”如今還在那“意”卻早已面目全非??伞耙狻辈]有被消解,它從原先與之配套的“意”演變成一種適合當下的“意”,只是“形”與“意”的演變并不在一個頻率上,作為使用者的人類的思想已經飛速發展而古建筑似乎并沒有太大的改變。如要真正提高對古文化的保護意識做到“修舊如舊”必須來一場思想上的回溯?!耙怯幸环N生活確實很好,值得我們去過,同時有一種觀念只要相信了就可以幫助我們去過那種生活,那么我們最好就相信那種觀念。”[8]古建筑在建造時嚴格的等級制度雖不必照搬沿用,但建筑格局所傳達出的尊卑秩序不可廢除;規劃布局可推陳出新,建筑不突兀應與院落環境結合的自然觀也應繼承……我們研究古建筑的形與意并不是空泛來談,應把它的精髓貫穿在我們當下的社會中“看哪個能給與我們最有效的引導,哪個最能適合于生活的各個部分,并且能夠與經驗的各種要求全部結合起來?!盵9]建筑是人與自然之間活動的衍生物,也揭示了人類對自身的了解和對自然的態度,站在后現代的角度來剖析形意關系,也是我們分析建筑形意問題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3]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北京:三聯書店,2011.1,1,
[2][4](法)加斯東·巴什拉.空間的詩學.張逸婧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120,4
[5][6]孟濱.對建筑藝術空間中形與意的結構[J].河南:東方藝術,2005第20期,45,45
[7][8][9](美)威廉·詹姆士.實用主義.李步樓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44,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