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倩倩
摘要:中國古建筑文化在國內現代建筑市場中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首先傳統式的中國民用居住建筑,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對住宅的功能要求有比較大的矛盾。其次,其結構形式又是以木結構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上都有先天不足。從中國各地城市建設情況看:在新建建筑的設計中缺乏考慮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風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復制品。長期下去,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建筑文化有喪失的危險。
關鍵詞:古建筑;建筑元素;斷層
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一座座現代建筑崛地而起,然而在這種現象下,大量的古建筑文化卻在我們城市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消失了,其實并不是只有現在才這樣,我們歷史上就是如此。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種破壞欲,對歷史遺產的不珍惜,甚至是故意的破壞。在中國歷史上,每次的改朝換代幾乎都是把前朝的東西摧毀重來,或者一把大火燒掉,或者把原來的都城廢棄,換一個地方重建都城,我們都不可能一睹其真容,秦都咸陽城,阿房宮,漢朝長安未央宮,長樂宮,唐朝的長安城,太極功,大明宮等等。這些大名鼎鼎的都城和宮殿建筑,我們都只能在史書和文學作品中去遙想她們的尊容,我們能看到的往往是最近一個王朝的都城和宮殿。在這一點上,反而是清朝這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沒有毀掉明朝留下的歷史遺產,把它們全部繼承了下來,讓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明清時期的都城和皇宮—古都北京和紫禁城。
今天,當我們的東方鄰國日本,韓國仍在繼承著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自己則正在逐漸喪失它們,當年日本人曾經驕傲的宣稱,要看唐朝的建筑,必須到日本去,中國已經沒有了,梁思成先生證實在這一刺激之下,發誓要找到中國存留下來的唐朝建筑。經歷了千辛萬苦后,終于找到了保存在山西五臺山深處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大殿。后來又發現了南禪寺大殿,我們終于可以說中國還有唐朝建筑的存在。但是我們不得不看到,這些建筑是在那些偏遠角落,沒有被我們破壞到的地方,才得以保存了下來。在我們城市的周邊地區還有多少年代久遠的建筑呢?與之相較的在日本的京都,奈良這些中心城市里或城市郊區還存在著大量的唐朝建筑。當日本人伊東忠太寫出了《中國建筑史》的時候,中國還沒有人對自己的建筑進行系統的研究,梁思成先生又是在這一刺激之下發誓要寫出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建筑史》。同樣,1980年中國的書法家代表團在日本看到日本全社會大規模的漢字書法熱時才想到我們中國居然還沒有書法協會;2005年韓國人把端午節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時候,我們自己還沒有把端午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我們確實太不在乎自己的歷史和傳統,覺得似乎丟掉了也并不可惜。歷史上無數次的政治動蕩或戰爭,摧毀了很多的傳統文化遺產,這有其一定的歷史原因,可以理解。然而,在今天和平環境下的城市建設中,這一毀壞行為仍在時時上演,這就不能原諒了。
建筑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它與一個時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密切相關,但它并不是政治本身。相反,它更多的體現的是人類文化的創造,而這種文化創造是跨時代,跨民族,跨國界的,是全人類的。
中國古建筑文化在國內現代建筑市場中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首先,傳統的中國居住建筑的生活功能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日常需求,其次,其傳統式的木建筑結構,在當今社會,不論是從原料,工藝或是環保,都存有不合適時宜的現狀,北方的四合院需要占到一定的面積,在當今人口迅速發展下,四合院的存在已無法滿足需要,而南方的天井圍合院落在采光、通風等方面也無法滿足現代生活要求。而主觀原因則是由于國內的富人們對于古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沒有如對中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那樣強烈的自信心。從中國各地城市建設情況看:在新建建筑的設計中缺乏考慮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風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復制品。長期下去,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建筑文化有喪失的危險。那么我們的子孫后代只能到旅游景點上去了解中國經典的古建筑文化的碎片了。城市建設現在基本上錯走了一條全盤西化,千城一面的路子,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傳承來說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沉重打擊。現代建筑除了全盤套用西方建筑形式與建筑風格的同時,也存在著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那就是刻意的原版抄襲古建筑。特別是在一些景區或者城市的公共地帶,我們都可以見到很多仿古的建筑體。這并不是對傳統建筑風格的發揚與運用,而是誤解了何為傳統建筑風格,何為地方特色。
傳統中國建筑曾有著完整的體系、鮮明的特征。而今天之所以討論“中國當代建筑共同體與范式重建”,是因為我國建筑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歷經了一個嚴重的建筑文化斷層以致失范。如今的中國,能夠找到任何國家的建筑風格,卻鮮有中國自己的風格。在這種千城一面的現象中,我們要找到中國現代建筑文化斷層的問題,導致中國古建筑文化在新建建筑中嚴重缺失,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
傳統建筑在現代環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護。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問題,最主要體現 的是傳統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即傳統建筑與周圍現代建筑的關系處理的問題,這是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如果在緩沖區內興建現代建筑,其高度、體量、色調、風格也會受到嚴格控制。對于等級稍低的保護建筑,其緩沖帶可用綠化帶來代替,這樣同樣可以減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歷史內涵深厚,而要把這種無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設計之中,就需要建筑設計師對層次的把握。這種追求,是對傳統修養的靈活的掌握,也是設計理念創新的基礎。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國內進行著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中國傳統建筑攜帶著大量歷史信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內涵深厚。要把這種無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設計之中,了解建筑的內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
參考文獻:
[1]王金;淺談古建筑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03
[2]吳偉;探究傳統建筑裝飾元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江西建材;2013-06
[3]楊巍;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中國傳統元素研究;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