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地方發展并對比全國水平,對廣州市醫療資源供給現狀進行分析。廣州市醫療資源供給在全省和全國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供給與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呈高度正相關,稍滯后于經濟發展但是基本符合人口發展速度。從空間分布上看,醫療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基本上呈現從中心向外圍衰減的趨勢。
關鍵詞:廣州市;醫療資源;供給
醫療資源供給現狀分析是醫療服務系統效率和公平分析的基礎,為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提供依據[1]。現有研究主要基于相應的指標如床位數、醫務人員數等,研究醫療系統內部各層級、各類型醫療資源之間配置結構,關注對象包括不同等級醫院資源、社區醫療資源、農村基層醫療資源等不同層級,也包括婦女、兒童醫療資源等不同類型,以及關注不同地區間的醫療資源配置均衡性問題[2-6]。所涉及的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較復雜的定量模型分析以及地理空間分析等。本文基于地方發展、對比全國水平,對廣州市醫療資源供給現狀進行分析如下。
1.醫療資源供給總量分析
機構、床位、人員是反應醫療資源的主要指標[7]。截至2012年底廣州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2817個,各類床位共65378張,衛生技術人員98299人,市區內每千人口機構數為0.25個,每千人口床位數為5.84張,每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約9人。
2.醫療資源供給水平分析
2.1在全國的地位
衛生技術人員數量和床位數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本醫療設施水平,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本生活質量狀態[8]。本文以廣州市的這兩個指標與全國、廣東省以及國內其他重要城市作比較,以此衡量廣州市醫療服務供給水平。
(1)醫療資源供給與全國和全省相比,處于領先水平
以2011年末廣州市和市區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指標分別與全國、全省進行對比,可知廣州市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均遠高于全省及全國水平(見表1)。
(2)醫療資源供給與其他代表性城市比較,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一些地區統計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千人床位數時采用的是戶籍人口數量,而很多大城市非戶籍人口多于戶籍人口,這影響對其醫療資源供給充足與否的判斷,因此本文統一采取常住人口統計口徑的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千人床位數,通過廣州與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及七個省會城市的醫療設施供給基本情況比較分析,可知廣州市的醫療資源供給處于較高水平(見表2)。
從千人床位數指標來看,廣州在這13個城市中處于第6位;從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指標來看,廣州排在第3位,僅次于北京和沈陽。上述比較取自于全國主要大城市或者省會城市,與廣州具有可比性,也能代表我國先進城市的水平,可以看出廣州在全國主要大城市和省會城市中醫療資源供給情況處于較先進水平。
2.2 與本地經濟、人口發展的關系
本文以廣州市生產總值代表經濟發展水平,以總人口數代表人口發展水平,以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代表醫療服務設施發展水平,選取2002年至2011年十年數據,分析醫療服務設施發展與經濟、人口的關系。
(1)供給設施與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呈高度正相關
將廣州市醫療資源每年數量與經濟、人口數量進行相關分析(表3),可知衛生技術人員數以及床位數與廣州市生產總值及總人口數之間相關系數很高,在0.946-0.995之間。說明醫療設施供給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增長高度正相關,廣州市醫療設施水平隨經濟發展水平提高而提高,隨人口的增長而增長。
(2)供給設施與經濟發展關系——滯后于經濟發展
醫療服務供給發展與城市經濟發展關系密切。廣州市是華南地區中心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始終保持增長態勢,2011年生產總值達12423.44億元,在全國城市中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不包括香港)排在第三位,在廣東省排在第一位。本文建立廣州市醫療設施發展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函數關系式,并擬合曲線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
設年份為x(2002年為1、2003年為2、2004年為3,以此類推),衛生技術人員數為y1(單位:千人),床位數為y2(單位:千張),生產總值為y3(單位:百億元)。為了方便比較三者之間的關系,將三者均擬合為年份的指數函數。在2002年到2011年間,y1=49.289e0.072x,y2=38.335e0.0539x,y3=26.178e0.1585x(見圖1),可見衛生技術人員數、床位數、生產總值三者均是隨年份增長而增長的,按增長速度(x的系數)來看,發展最快的是生產總值,其次為衛生技術人員,最慢為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與床位數的發展差距比較小,經濟的增長速度快于衛生技術人員數和床位數。
(3)供給設施與人口發展關系——基本符合人口發展速度
醫療服務供給與人口密切相關。本文建立廣州市醫療設施發展水平與人口發展的關系式并擬合曲線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設年份為x(2002年為1、2003年為2、2004年為3,以此類推),衛生技術人員數為y1(單位:千人),床位數為y2(單位:千張),人口數為y3(單位:十萬人)。2001-2006年、2007-2009年、2010-2011年,人口增長呈現出三段明顯的階梯式上升,在2007年和2010年都較前一年出現大幅增長,因此將2007年作為分界,分段進行考察。為了方便比較三者之間的關系,將三者均擬合為年份的指數函數。在2002到2006年間,y1=38.079e0.0571x,y2=51.062e0.0583x,y3=70.784e0.0143x,衛生技術人員數、床位數、人口總數三者均是隨年份增長而增長的,按增長速度(x的系數)來看,發展最快的是衛生技術人員數,其次是床位數,人口增長發展最慢(圖2a)。衛生技術人員與床位數的發展差距比較小,且明顯快于人口發展,即醫療設施供給發展速度優于人口發展速度。在2007年到2011年間,y1=49.802e0.07141x,y2=36.999e0.058x,y3=63.68e0.0699x,同樣也是三者隨年份增長而增長,人口增長呈現階梯式增長,因此人口隨時間發展的擬合曲線解釋力度低于另外兩者,增長速度為衛生技術人員數略高于人口數略高于床位數,三者增長速度基本持平(圖2b)。整體比較從2002年到2011年間,y1=49.289e0.072x,y2=38.335e0.0539x,y3=60.919e0.0724x(見圖2c),衛生技術人員數、床位數、人口總數三者均是隨年份增長而增長的,雖然對人口隨時間增長的函數擬合解釋力度低于另外兩個指標,但其總體增長趨勢大體是符合的,因此也具有可比性。人口總數的增長與衛生技術人員數的增長基本持平,床位數增長速度與前一部分比較相同,也是落后于衛生技術人員增長速度。總體來說,廣州市醫療設施供給發展速度基本符合人口發展速度。
3.資源供給空間分析
人均指標、空間分布格局可以反映醫療資源分布均衡情況(鮑蔚,)。以廣州市各區內醫療機構總數、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以及每千人擁有的機構數、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來衡量醫療服務設施在各區供給的空間差異。廣州市各區醫療服務設施供給不均衡,白云區醫療機構個數最多,有569個,天河區次之,有385個,蘿崗區機構個數最少,只有112個。然而醫療機構總數是各類醫療機構之和,包括大醫院也包括小診所,醫療機構床位數和衛生技術人員數則更能反映醫療設施供給規模情況。醫療機構床位數為越秀區擁有最多,共有20489張床位,白云區次之,有10789張床位,蘿崗區最少,只有1284張床位,床位數最多的越秀區是蘿崗區擁有床位數近20倍;衛生技術人員數也是越秀區最多,共有31526人,白云區次之,有13368人,蘿崗區最少,僅有1756人(廣州市醫療資源床位數、衛生技術人員數在各區分布情況見圖3a-3b)。
如果考慮到人口因素即考慮到需求,則千人指標較好地反映各區醫療服務設施配置情況。每千人擁有床位數越秀區為17.82張/千人,遠高于其它各區,是排在第二位的荔灣區(5.13張/千人)的3倍多,南沙區最少,每千人擁有床位2.72張。從空間上來看,千人擁有床位數呈現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圍減少的趨勢(見圖3c)。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也是越秀區最多,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7.43人,是排在第二位的天河區的約3倍,南沙區最少,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1人。每千人擁有的衛生技術人員數與千人擁有床位數呈現出的空間分布類似,都是中心城區高外圍低,而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呈現較明顯的中心城區高,其外圍則呈現明顯的西北部較低、東南部最低的格局(見圖3d)。
4.結論
廣州市醫療資源供給在全省和全國處于比較領先的水平,供給與經濟發展和人口發展呈高度正相關,稍滯后于經濟發展但是基本符合人口發展速度。從空間分布上看,醫療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基本上呈現從中心向外圍衰減的趨勢。
參考文獻:
[1]Bieichrod H, Doorsler E A.Welfare economics foundation for health in equality measurement[J].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2006,25:945-957.
[2]武艷,葉紅.加快淮安市兒童醫療資源均衡發展的思考[J].社區醫學雜志,2014,12(11):19-20.
[3]鄧峰,呂菊紅,高建民.世界部分國家醫療資源相關情況比較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14(01):32-35.
[4]鄒長青,蔡源益.遼寧省縣域醫療資源供給現狀和合理配置研究[J].學理論,2015(09):24-25.
[5]徐慧超,韓增林,趙林.長三角醫療資源差異及位序規模體系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3,29(09):923-926.
[6]劉少坤,關欣,王彬武,等.基于GIS的醫療資源評價系統設計與實現[J].地理空間信息,2014,12(05):65-67.
[7]王書平,王耀羚,黃二丹.中國2020年床位數醫療資源結構分析研究[J].醫院管理,2015,18(03):160-162.
[8]劉兆文.杭州醫療設施發展與醫院布局研究[D].浙江大學, 2006.
作者簡介:齊蘭蘭(1981-),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地理,健康地理,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