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陽 馬世忠 王昭



摘 要:通過編制2 m等值線間距的構造圖,并進行密集井網構造圖和斷層平面位置校正,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微幅度構造識別,識別出以前不能識別出的微幅度構造。確定了葡西-葡西北地區葡Ⅰ油層微幅度構造特征。在注水開發條件下,微幅度構造和沉積微相相結合,可以很好的預測剩余油的分布,微幅度構造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相對占主導地位。
關 鍵 詞:密集井網;微幅度構造;構造特征;開發
中圖分類號:P 5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0460(2015)07-1553-03
Identification of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aterflood Exploitation
LI Zhi-yang, MA Shi-zhong, WANG Zhao
(College of Geosciences,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Heilongjiang Daqing 163318,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of structural map with 2 m contour interval, and the correction of intensive well network structural map and fault plane position, the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was identified, the fundamental feature of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in PuⅠoil layer of Puxi and Puxi North region was determ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waterflood exploitation, combination of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icro-face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and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has predominant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Key words: Intensive well;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Structural feature; Exploitation
葡西-葡西北地區共有探井96口,且分布均勻,開發井259口,且集中于開發區內,淺層資料齊全,能夠準確利用鉆井資料進行層位標定、解釋,但是該區構造圈閉相對不是很發育,巖性圈閉和復合型圈閉是該區主要捕獲油氣的有利場所,所以落實斷層的位置和微幅度構造的精細識別顯得尤為重要。
1 微構造的概念和成因
是油田整體構造背景上,目的層頂面起伏變化形成的局部構造,其面積小于0.3 km2,構造起伏一般不超過20 m[1,2]。應用目的層頂面地震數據繪制小等值線間隔的微型構造圖可以更好的顯示微幅度構造特征,微幅度構造的成因分為兩種:一是與沉積環境、差異壓實作用及古地貌等有關,這種構造面積一般較小,幅度較低,一般不超過10 m;二是受構造作用的影響,常在斷層處形成斷鼻和斷溝,構造面積相對較大,幅度也較大,可達數十米。微幅度構造的深入研究對于開發密集井區剩余油的分布和注采關系的調整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 微幅度構造研究思路
首先對工區內的斜井進行井斜校正,之后對所有開發井進行補心校正[3](圖1),h1為鉆井平臺相對于地表的高度,h2為地表海拔高度。目的層相對于海平面的高度h=H- h1- h2。在此基礎上以地震資料為基準,結合地震合成記錄標定結果,對構造圖進行井點位置校正。校正方法是求取井位處地震地質誤差值,用此井點文件進行誤差校正,井間構造信息要結合地震剖面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用雙狐軟件成圖,在成圖時采取加大網格密度,增加加密次數的方法,提高了制圖精度,保證了對微幅度構造的研究,同時利用開發區密集井網的優勢,進行井與斷層位置關系校正,彌補斷層解釋產生的誤差。
圖1 井補心校正示意圖
Fig.1 Schematic of well bushing correction
2.1 井點斷層位置校正
根據地震資料橫向分辨率高和測井資料縱向分辨率高的特點,單純依靠地震資料解釋出來的斷層,在平面位置上可能會存在偏移,針對這個問題,結合測井資料和井斷點數據進行平面斷層位置校正。
基于地層厚度法,在測井曲線上G161-110井(圖2 左一)在與其四周井相比,在葡Ⅰ油層沒有厚度上的明顯減薄,其某些小層減薄是由于沉積作用所致,而非斷層作用產生,因此G161-110井在葡Ⅰ油層沒有斷失,葡Ⅰ油層之上為洪泛面造成的大段泥巖中夾雜薄砂層,為典型的泥包砂特征,這些薄砂層以低伽馬、高電阻率為特征,可以作為很好的對比標志層,但是G161-110井在葡Ⅰ油層上部
1 698 m處(圖中箭頭所示位置,既薩Ⅲ油層)的薄砂層,明顯比其周圍同沉積時間單元鄰井有更高的伽馬和更高的電阻率,不符合沉積學原理,形態特征明顯不相符,因此斷定為斷層作用導致井發生斷失,且斷失厚度較大。
圖2 測井曲線上斷點的識別圖
Fig.2 Identification chart of breakpoint on logs
(a)校正前 (b)校正后
圖例 井點 等高線 下降盤 上升盤
圖3 葡Ⅰ油層頂面構造圖中井與斷層關系
Fig.3 The relationship of well and faults in the top surface structural map of PuⅠoil layer
而在構造圖中(圖3a)G161-110井位于斷層上盤,該井在葡Ⅰ油層發生斷失,且斷失目的層的上部層位,這與井斷失情況不符,經反復瀏覽地震剖面和地震合成記錄標定再調整,確定斷層解釋存在問題,對其進行了局部調整(圖3b)。
3 微幅度構造形態特征分析
本文以松遼盆地北部葡西-葡西北地區為例,識別微幅度構造形態特征。該區的沉積類型為三角洲前緣,以席狀砂為主,沉積單元的砂體厚度較薄,構造等高線間隔應選取為2~3 m[4],因此以2 m線間距編制了葡Ⅰ油層頂面構造圖微型構造圖,同時對砂巖發育的開發區作為重點研究單元,并對重點單元微幅度構造形態特征進行歸類。葡西-葡西北地區微幅度構造分為小斷鼻、小高點兩種正向微幅度構造和小斷溝、小低點兩種負向微幅度構造。①小高點(圖4a):地形高于周圍地層,且閉合的構造單元,幅度小于10 m,面積介于0.1~0.2 km2。②小斷鼻(圖4b):斷層與微鼻狀構造結合形成的微型構造單元,具有一定的閉合面積。③小斷溝(圖4c):斷層與負向鼻狀構造結合形成的微型構造單元。④小低點(圖4d):與小高點相反,地形低于周圍地層且閉合的構造單元,幅度小于10 m。其中正向微幅度構造處,由于構造位置相對較高,水淹程度低,含水率較低,是開發后期剩余油聚集的有利部位,而負向微幅度構造相反[5]。
(a)小高點 (b)小斷鼻
(c)小斷溝 (c)小低點
圖例 井點 等高線 下降盤 上升盤
圖4 葡Ⅰ油層頂面微幅度構造識別圖
Fig.4 Identification chart of low amplitude structure in PuⅠoil layer
葡Ⅰ油層頂面共識別出正向微幅度構造12個,其中小高點4個,小斷鼻8個;負向微幅度構造8個,其中小斷溝5個,小低點3個。與斷層位置未校正前相比,多識別出5個微幅度構造,對該區微幅度構造特征的認識更加清晰。
4 微幅度構造在注水開發條件下對井
產油能力的影響
微幅度構造的研究,不僅對高產井、低產井、含水高的井給出很好的解釋,而且能與沉積微相特征相結合,進行井生產能力研究[6]。本次選取了僅在葡Ⅰ油層射孔的七口井,注水井為2005年3月射孔注水,開發井是在2005年11月射孔投產,來分析微型構造在注水開發條件下對井生產能力的影響。(圖5)中g151-2、g1、g149-0、g149-1、g149-2為開發井,g151-0 和g151-1為注水井,研究區域為東高西低的單斜構造格局,東部存在一個正向微幅度構造,g1開發井相對海平面構造埋深分別為
-1 558.5 m,低于埋深為-1 555 m的g151-1注水井。而g151-2、g149-1和g149-2開發井的構造埋深分別為-1 550、-1 549、-1 540 m,高于埋深為-1 555 m的g151-1注水井,注水井g151-1對g151-2、g149-1和g149-2是向上驅油,注水井g151-1相對于g1是向下驅油。由于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在同一環境中油處于上部,水處于下部,所以向上驅油效果要好于向下驅油。因此對g151-2、g149-1、和g149-2生產相對有利,產油能力最好的是g149-1,因為其砂巖厚度大,構造部位高于注水井,為向上驅油。g1井雖然砂體厚度也比較大,但是其構造部位低于注水井,開采效果不如g149-1。同時g149-0 的構造埋深為-1 566.5 m低于埋深為-1 565 m的注水井g151-0,而g1構造部位高于g151-0,所以盡管g149-0井的砂體比g1井發育,但是產油能力不如g1井。分析結果與井生產動態數據(采油指數)一致(表1),證明了在注水開發條件下,微幅度構造和沉積微相相結合能很好的預測剩余油的相對富集區,并且微幅度構造對剩余油分布的影響占主導地位。
圖例 井點 等高線 下降盤 上升盤
圖5 葡Ⅰ油層頂面微型構造圖
Fig.5 Micro-structural map in the top surface of PuⅠoil layer
5 結 論
①通過井點斷層位置校正,更加明確了斷層和井的平面組合關系,對于斷層處井注采關系的調整和微幅度構造的識別有很重要的意義。
②通過密集井網構造圖矯正和小等值線間距構造圖編制,提高了微幅度構造的識別精度,對葡西-葡西北油田油藏的開發決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據。
③通過微幅度構造和沉積微相相結合,可以在注水開發條件下很好的預測剩余油的分布情況,對井網的調整和井別的確定提供充分的地質和構造依據。
表1 葡西-葡西北地區葡Ⅰ油層油井生產數據表
Table 1 Well production data sheet in PuⅠoil layer of in Puxi and Puxi North region
井 號 投產日期 生產天數/d 砂巖厚度/m 累計產油/104t 累計產水/104m3 含水率,% 采油指數/(t·m-1·d-1)
g151-2 2005年11月 1 761 6.9 0.196 3 0.132 2 40.0 0.16
g1 2005年11月 1 888 9.9 0.434 5 0.054 6 11.2 0.23
g149-0 2005年11月 1 683 14 0.453 5 0.231 6 33.8 0.19
g149-1 2005年11月 2 545 10 0.704 8 0.058 2 7.6 0.28
g149-2 2005年11月 1 200 9 0.220 2 0.043 9 16.6 0.20
參考文獻:
[1]曾聯波, 漆家福. 油氣田開發階段的構造地質學研究[J]. 地質科技情報, 2006, 25(4): 15-20.
[2]楊華賓. 微幅度構造識別在葡北油田應用效果分析[J]. 內蒙古石油化工, 2011, 37(22): 123-125.
[3]王延章, 林承焰, 溫長云, 李寶璽, 朱永峰. 低幅度構造油藏研究方法[J]. 新疆石油地質,2006, 27(4) : 407-409.
[4]肖鴻雁, 王萍, 杜啟振, 王巖. 儲層微型構造與剩余油分布關系研究[J]. 斷塊油氣田, 2003, 10(4): 8-11.
[5]胡玉雙, 張紅麗, 李占東, 李陽. 基于開發地震的微幅構造識別在喇嘛甸油田南中東一區應用[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 12(4): 735-739.
[6]劉波, 劉紹文,周再林, 李新峰, 王良書. 松遼盆地北部油田精細構造識別和應用[J].高校地質學報, 2001, 7(2): 212-221;16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