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梅
摘要:目的:探討并分析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應對措施。方法:將我院自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200例產后抑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生產后抑郁的原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結果:科學、有效地產婦的護理措施有助于培養產婦良好的心理情緒,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結論:采用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其有助于產婦病情的恢復,避免產后抑郁的發生,應廣泛推廣。
關鍵詞:產后抑郁;相關因素;護理
產后抑郁是抑郁癥的一種表現類型,其以產褥期的產婦為發病人群,隸屬產褥期精神綜合征的范疇[1]。產后抑郁患者的心情多會在產后發生明顯的改變,沮喪、壓抑、緊張、焦慮、恐懼、與其家屬達成不協調的關系,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則具有一定的自殺或是殺嬰的傾向[2]。由于大多數患者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不夠具體充分,在得知病情后會出現盲目的恐懼及緊張心理,表現出難以接受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醫護人員的治療及護理帶來了挑戰。因此,臨床亟待尋找一種科學的有效的,又可明顯加快患者病情恢復,減輕患者痛苦的護理方法。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發生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
在我院相關科室選擇了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間收治的,且均無精神病史的產婦抑郁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20歲~45歲之間,平均年齡28.3±6.2歲。
1.2方法
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情況、分娩方式和社會文化因素。一般情況:年齡、婚姻狀況、職業、學歷、經濟條件、孕次及孕期有無并發癥。分娩方式:是否順產,有無采用產鉗,剖宮產等。社會文化因素:夫妻、家庭關系,嬰兒的性別及照顧情況,有無重大的生活事件。最后,通過抑郁自評表(SDS)檢查產婦的心理情況。
2結果
產婦出現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主要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個性特征:多項國內研究發現,如果在懷孕期間,孕婦出現過度抑郁或是焦慮的情緒,明顯增高患者產后抑郁的發生率[3],其中感情敏感脆弱的、自信心匱乏、神經質類型的產婦均具有較高的機率發生產后抑郁;②文化及社會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產婦的思慮越多,極易產生復雜的情緒,再加上巨大的社會與精神壓力,更誘發了產后抑郁的發生。此外,未婚或是單身的產婦,由于沒有愛人或是家人的陪伴更容易發病,家庭收入較低的產婦由于擔心經濟原因,也易并發產后抑郁。③重大事件刺激:在產婦孕期或是產后6個月內發生了離異、家屬死亡、失業、其他大手術等大事件,均可大幅度增加發生抑郁的概率,大約6倍以上。④妊娠合并癥:產婦在妊娠期間如并發其他疾病,如高齡、糖尿病、高血壓等,增加了孕婦的心理負擔,總是擔心胎兒能否正常產出,日日憂心忡忡,增大了產后抑郁的發生。⑤產科因素:產婦是初產婦,缺乏對分娩知識的了解,對分娩的過程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分娩方式的選擇及手術過程,均會誘發產婦發生產后抑郁。⑥嬰兒方面:有些產婦及其家屬具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因此嬰兒的性別也是誘發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嬰兒的發育、生長情況,或是有的胎兒胎死腹中,無法正常母乳喂養自己的嬰兒均可誘發產婦自責的心理,誘發抑郁。⑦醫護因素:在產婦住院期間,醫護人員對待產婦態度的好壞直接影響產婦的心理狀態。
3討論
產后抑郁疾病產生的原因亦多種多樣,如生活壓力,受教育程度等等,心理狀態的變化會進一步影響疾病的進展,形成惡性循環[4]。除此之外,由于疾病給患者本身帶來的極大的痛苦,并且增加的家庭經濟負擔。因此,此疾病給治療及護理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尤其在合并多種并發癥后,更需要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來給患者減輕痛苦,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考慮到患者的實際情況,在充分了解患者的心態特點后,為患者提供一系列科學的護理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3.1護理措施
3.1.1健康教育 組織產婦及其家屬接受產前及產后相關的健康教育,讓他們知道生產前后的臨床表現、各項檢查的必要性及治療方法與前景,另外,利用多媒體設備如電視、電腦等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講解。
3.1.2心理干預 由于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等,因此,需要采取個體化的心理治療方法,消除產婦不接受不配合治療的焦慮和抵抗情緒[5]。護理人員應掌握實時產婦的心理狀態變化,產婦的心理變化極大極快,很容易由于巨大的心理壓力產生心理疾病,從而與疾病的發展形成惡性循環。
3.1.3分娩前護理 讓產婦充分知曉分娩的過程,交待分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囑咐患者在分娩前多做練習呼吸系統及肢體活動,最大可能的配合醫生完成分娩過程。同時注意檢測產婦的各項狀態。
3.1.4產后指導 樹立產婦撫養嬰兒的信心,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及情緒,給予產婦恢復的信心,多鼓勵產婦。并囑如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綜上所述,在產婦的護理過程中,在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的變化后,通過實行各項護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預,飲食護理、出院指導使患者樹立治療的信心,保持樂觀的心理狀態及情緒,掌握了疾病的防治原則,主動參與治療和遵守出院后的醫囑,顯著降低產婦發生產后抑郁的機率。
參考文獻:
[1]H a r r e d J F, K n i g h t A R, M c I n t y r e J S. I n v e n t o r s. D o w c h e m i c a l c a m p a n y, a s s i g n e e e X p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U S P a t e n t 3. 2012,3( 1 7). 1 9 2 7 ~ 1 9 0 4
[2]蘇俊華.產后抑郁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探討[J].婦幼保健,2012,11(4):314.
[3]呂桂玲.探討發生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指南,2014, 12(2): 215-216.
[4]趙劍秀.產后抑郁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探討[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 2012,10(1):74-75.
[5]關美芹,賀永杰,曲歌,等.產后抑郁60例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措施探討[J].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3,8(8): 47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