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琛惠
【摘要】建筑系統環境性能主要是涉及到建筑系統對室內環境的影響,和對大環境的影響。本文針對建筑系統環境性能評價方法進行研究,僅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環境性、分析
一、前言
建筑系統在全球的能源消耗中,耗費了其中很大一部分能源,而且還有加大消耗的趨勢,所以說建筑系統的環境性能對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規劃與環境保護的現狀分析
在現在的一些城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嚴重的問題,比如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垃圾,噪聲,堵車,熱島效應等等,這些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另外,在建筑施工的時候,采取粗暴的施工方式,污染大,能耗大,噪聲大。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城市不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或者不重視以及不了解建筑規劃對環境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讓相關的部門足夠的重視建筑規劃工作,清楚的了解建筑規劃工作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往往人們對建筑規劃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就會對建筑規劃工作不了了之,這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多以及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由于不重視建筑規劃工作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問題,將會越來越嚴重。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用更加先進的眼光和思想來看待建筑規劃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重視建筑規劃工作,同時,這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所倡導的。如此才能緩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達到理想的平衡。
三、建筑規劃與環境配合的重要性
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果我們不重視建筑規劃工作,不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我們就會破壞整個自然環境的平衡與和諧。所以,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和觀念重新審視人類居住環境與整個的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維持和促進人類居住環境與整個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而不是斗爭和征服。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的腳步太快,導致經濟發展與其他方面的發展差距太大而產生很多的問題。我們應該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對環境的保護。如今城市中的種種問題都已經顯示出來,如果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堅持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式,要進一步的保證和督促人們重視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就要重視建筑的規劃工作,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包括在經濟,政治以及法律等方面對建筑規劃作出明確的要求和指示
四、建筑規劃設計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能源都對環境有一定的污染,因此,在城市建設中,要注重節約能耗,此外,綠化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可通過節約建設用地來擴大建設用地。處理好節地與環保之間的關系以及在建設中注意節能環保,都是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
1..建筑物的平面形式與節能節地密切相關
①建筑體形系數。所謂的體形系數,是指建筑物的散熱面積和建筑體積的比值。體形系數如果越小,則節能效果越好。就建筑平面的形式來看,圓形的節能效果更好,其次是正方形,而對于耗能型平面的建筑,其周邊的長度比較長,占地比較多,其圍護結構所需的材料、消耗的人工量都相對較高。
②太陽能建筑的體形系數。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人民生活質量也得到顯著的提高,太陽能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對于太陽能建筑,體型系數需考慮其方向性,即不同方向的外圍面積和建筑體積的比值與建筑節能之間的關系。在不同的方向,太陽能所獲得的熱能是不同的,方向考慮得科學合理,更有利于節能。
③建筑容積系數。在太陽能建筑當中,除了要考慮太陽能建筑的體形系數,還應該考慮太陽能建筑的容積系數,即建筑物的散熱外表的面積和建筑的內部容積之間的比值。在體形系數相同時,容積系數越大,其使用空間反而越小、圍護結構的體積越大,即使用面積較小,結構面積較大,因此,這種構造方案不合理。
2.集中和分散布置在節能、節地上的比較
①通常情況下,在面積和體積相同時,其分散布置的建筑外墻面積遠遠大于集中布置的建筑外墻面積,由此可見,分散布置的建筑能耗更多。
②分散布置方式,其缺陷在于人流與物流的路線都比較長,因此,交通運輸所需要消耗的能源也比較多。而相比較之下,集中布置的建筑其在用地、耗材以及造價等方面均更低。
③兩種布置方式在噪聲控制以及通風效果上的差異并不大,因此,綜合來看,集中布置能夠獲得更好的效益。
④集中布置與分散布置相比,顯然前者的占地面積更小,因此,其綠地面積就更充足,污染性能源的消耗量更小,所以集中布置更有利于環境保護。
五、推行綠色建筑,建筑規劃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綠色建筑體系是指根據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原則,用“綠色”環境做為標志,“綠色”社會做為內涵,“綠色”經濟做為基礎,“綠色”技術做為支撐,建立的全新的建筑體系。在科研過程中,它把人、自然和人造物納入了統一的研究視野,不僅研究人們的生活、生產和人造物的各種形態, 而且也用來研究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發展規律。它們主要研究人、自然和建筑相互的關系,它們追求的是建筑、人與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相處。推行綠色建筑就要讓建筑規劃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對于建筑而言,依據生態建設標準,采用新的技術手段,在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和節水的建筑技術基礎上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為實現從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以及循環經濟中求發展的目標,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綠色建筑的建設總量以及開發建設地塊加以圈定,有效推進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普及。以市場為手段引導綠色建筑的推廣和普及,通過培養目標消費群體,親身體驗綠色建筑的魅力,結合政府和銀行等的優惠條件,提高綠色建筑的消費量。 建議建設“重大項目引入綠色建筑設計認證制度”和“一般項目試行綠色建筑規劃督導制度”,將建筑商打造成技術集成的實體,提供一個交易合作的平臺,加大對綠色產品進行認證和推廣應用的力度。
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趨勢
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筑行業開始關注綠色建筑。當下,社會能源資源日益短缺,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峻,人們的生活理念更加健康,消耗大量能源的建筑行業必將迎來節水、節地、節能、節材、環保方面的改革。自1996年開始,“綠色建筑體系”研究項目成為“九五”重點科研課題。1996年發表的《我國住宅發展報告》再一次提高了居住環境節能的要求。進入21世紀后,我國多個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與綠色建筑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實施細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等。其中,北京和上海地區示范性的綠色建筑已建成并向社會開放,成為宣傳我國綠色建筑技術的前沿陣地。同國外綠色建筑技術及發展狀況相比,我國還沒有掌握某些核心的節能技術,或者技術的成熟度不夠,商業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開發。與同緯度、氣候相同的國家比較,我國建筑的平均采暖能耗是其3倍。此外,我國在綠色環保建材、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綠色建筑設計等方面單項技術的儲備和研究深度都還不夠。
六、結束語
在建筑物上運用高新的集成產品可以減少建筑對環境的消耗,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通過對建筑系統的環境性能的研究為我們環境的保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韓青苗等,《建筑節能經濟激勵政策實施效果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0 年7 月
[2]韓鵬.綠色建筑建造成本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