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樂
我最佩服的人是誰?在不同的時期,我佩服過不同的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能讓我佩服的人越來越少了。
童年時代,我心里最佩服的人是我的父親。我父親是個木匠,十幾歲出來謀生,從湖南跑到廣西,跑到云南,跑到中越邊境。奶奶帶著四個孩子,無以為生,于是父親早早跟人做學徒,年紀輕輕就闖蕩江湖,憑著精湛的木工手藝贏得了客戶們的贊揚和尊重。父親的雕花木床做得極好,在我們那一帶,人們以用他的雕花木床做婚床為榮,簡直就成了品牌。父親就這樣以他的辛勤勞動養育我們兄弟。
少年時代,我佩服我的數學老師。他那時候三十來歲,相當敬業,頭天布置的作業,一定會在第二天批改完并且講解。那時候我們已經讀初三,學業繁重,每天都有大量的考試,名副其實的題海戰術——題量那真是多。每考一次,他都能及時批改完,在第二天上課講解,可以想象當天夜里他要工作到什么時候。他的這份敬業精神令我們全班同學都佩服不已,大家都認真學習,仿佛不認真學習就不好意思面對他。那一個學期,大家的成績都是節節攀升。那一年的中考,我們班數學成績全縣第三。
青年時代,我佩服過我的一位同學。他考上了武漢大學,但因為英語掛科,升不了級,一氣之下退學回家,重新復習一年后考上一所專科學校,學的是機械設計。畢業后他進了一家工廠,第二年便成了技術骨干,因為技術創新而得到十幾萬元的獎金。在20世紀90年代,這是一筆巨款。我佩服他那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氣度,佩服他那種專一的精神。
后來我工作了,我還佩服過我的一位學生。她那時候家境不好,初中畢業考入一所農業學校。但在學校讀了一個學期,她感覺離自己的志趣太遠,于是毅然退學,第二年考上高中,最終考上名牌大學,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她這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這個老師也佩服不已。
什么樣的人會讓我們“佩服”?說自己佩服周杰倫、佩服奧巴馬,或者佩服愛因斯坦、佩服哥倫布,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查一下詞典,“佩服”的意思是“感到可敬而心服”。對這些名人偉人的某一個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用“佩服”這個詞的,比如我們佩服周杰倫戰勝病痛,從無名之輩奮斗成為知名音樂人的這種堅韌刻苦的精神;比如我們佩服哥倫布不畏艱險、探索世界的壯舉。
寫“我最佩服的人”,也還是寫人的記敘文章,它需要符合記敘文的要求和要素。以前我們很多次談到過“以事寫人”和“以人寫事”的方法,顯然,這里是要“以事寫人”。以事寫人,就需要圍繞著這個人來組織事件,類似于“某某二三事”,以二三事來表現這個令人佩服的人。
在開頭我提到了我的父親、我的數學老師、我的同學、我的學生,也寫了他們具體的事,正是從這些事情中,我看到了他們令我佩服的一面。當然我這里用的是非常簡略的寫法,還沒有把事寫具體。寫事,要有事情的具體經過。寫我父親,我可以用一兩件事寫他如何艱辛,如何不被困境打敗。寫我的老師,我可以拿一個事例,寫他如何布置考試,如何批改試卷,如何在滿臉倦容時仍然及時給我們講解,我和同學們如何感動。寫我的同學,我可以把平時與他生活交往的一些故事寫出來,本來覺得并不比我強的人,因為他退學重新選擇人生方向這一常人難以做到的舉動,頓時令人佩服。寫我的學生,也可以把她從中專退學去讀高中這樣的經歷,詳細地寫出來。這樣,人物的形象就豐滿了,令人佩服也就不是一句空話,讀者讀了他們的事跡,也同樣會佩服他們。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善于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找到他人身上令我們佩服的地方,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最后你也能變成一個令他人佩服的人。
下面來看看同學們寫的這類文章吧!